七月的烟台
海风挟着夏日的温热扑面而来
空气中跃动着发展的蓬勃脉搏
7月16日,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在烟台隆重举行,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与出席活动的嘉宾共同启动中国精品微短剧展映计划,“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荣誉花落烟台。
然而,迈上万亿发展新台阶的烟台,雄心远不止于充当“背景板”。其转型的深层次动力在于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战略重构与产业生态的主动构建。近年来,烟台敏锐捕捉影视产业格局变化,尤其是微短剧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出台千万级扶持政策,建立一站式协拍机制,截至目前,已吸引45家影视企业落户,签约中创鑫乐影视城等超亿元项目,并成功链接央视动漫、爱奇艺、腾讯等头部企业。
著名导演、柏林金熊奖得主谢飞第三次踏足烟台时的感叹颇具深意:“可以把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的故事拍成纪录片,甚至创新成故事片!”在朝阳街打卡、在所城里学说方言、在葡萄酒博物馆举杯“Brandy cheers”的体验,让他持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新鲜感”。这“新”,远非表象。谢飞所感知的,正是烟台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专业基地加速建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气质日益开放包容等多维度迸发的内生动力。当行业精英漫步所城里、朝阳街,品味葡萄酒文化时,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千城千面”的取景地,更是一个具备独特气质和坚实产业支撑的“光影梦工厂”雏形。
古今交融、远近结合,在光影的加持下,烟台变得“可亲可近”“可感可知”,正被赋予新的势能。
全链条生态与差异化路径的破局之道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在盛典上清晰勾勒了城市蓝图:“我们正在建设专业化的影视服务基地,建立一站式协拍服务机制,加快将烟台打造成资源集聚、要素完备的光影梦工厂。”
从创作孵化的大学生短片季、青葱影展,到拍摄制作的一站式协拍、专业基地,再到后期发行的网络视听大会、央视频共创中心,烟台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形成闭环。这标志着烟台正在构建“影视全链条服务生态”。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方面,全国从业者通过这些顶级盛会,深度认知烟台的资源禀赋、政策优势和服务能力,极大提升了城市在产业版图中的能见度与吸引力。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得以高效对接头部平台、资本和人才资源,“近端”引流量,“远端”激活力,推动影视产业与城市经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使之成为驱动城市升级的新引擎。
渔人码头景区,建筑亮化的光影渲染了海面。唐克 摄影
烟台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城市建设也成为众多微短剧主创人员的“心头好”。7月17日,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举行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打卡烟台“最美海岸线”,开启一场滨海风情主题行,在山与海之间感受北纬37℃的凉爽夏意,体验仙境烟台的独特神韵。站在悬空栈道上感受养马岛美丽的“果冻海”,2024年度品质微短剧《包大人》的主创人员杜筱彤很有“想法”。“有没有觉得这片海很适合拍穿越题材,主角掉进这片魔幻海域,穿越到过去重生了。”在渔人码头风景区,著名作家饶雪漫团队成员、《不一样的她》系列短剧的制片人李冰伦体验了一把宫崎骏漫画《千与千寻》的同款“入海铁轨”,“这次来到烟台,我感觉这是一座非常浪漫的城市,我们团队比较擅长创作青春爱情题材的短剧,我觉得烟台非常合适。”“想象下在海边,在这么美的建筑里牵手奔跑,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又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
从2024年中国电影导演之夜首次“出京”落子烟台,到2025年CMG首届微短剧盛典“首创”于此,加之“未来电影计划·香岛湾全国大学生短片季”、第四届山东网络视听大会、2025青葱青年影展等活动的密集举办,烟台已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影视节会生态。
2025年3月,网剧《当星光坠入花海》在烟台开拍。
光影筑梦与城市精神的交相辉映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烟台的光影转型,本质是一场城市精神的重塑。当影视产业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当城市文化为影视创作注入灵魂,烟台不仅在为中国影视产业贡献“烟台模式”,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烟台注脚”——以光影为笔,以城市为卷,绘就文化赋能与城市升级的共生共赢新图景。
所城里的老街巷、朝阳街的网红墙,既保留着胶东民俗的烟火气,又因影视采风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解;海洋文化、红色文化、葡萄酒文化的深厚积淀,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通过镜头语言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万亿级产业的开放气度,让烟台既能容纳导演“天团”的艺术追求,也能承接微短剧新势力的创新实验;一站式协拍服务的“店小二”精神,让剧组从“找关系”变为“选服务”,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共创”;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胸怀,流光溢彩的烟台在激发行业大咖创作灵感源泉的同时,也让“独一无二的烟台”在光影中愈发清晰。
灯光未熄,故事继续。这座从百年光影中走来的滨海之城,正以文化为帆、产业为桨,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记者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