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41期
(总第 911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风吹麦浪香
◎王清波
周末回老家,早上五点多村委大喇叭开始广播了:“今天上午割西泊杨树地块的麦子了!请有麦子的户早些去等候啦!”,连续广播了3次,细微不至。听罢,我想起有好多年没看见收麦子的场景了,起床洗漱、骑上自行车往村西泊麦地奔驰。老远就看见一台红色的收割机在一片金色的海洋里滚滚向前、来回奔驶,扬起的灰尘包裹收割机,像一个粉红雾团漂浮在麦浪里游动,我加快蹬车速度。
收割机停在了地头,“地主”将三轮车停在收割机旁边,机侧像大炮筒似的出麦口旋转转到三轮车上方,从下垂的长布袋里吐出麦粒流进车厢,风吹的麦糠飘在四周,像瀑布的水珠雾尘、又像雪花飘舞。我想起李白的《望庐》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卸完后,收割机又轰鸣地驶入下一户的麦田了。旁边一位70多岁的大爷说了话:“现在收麦子真是省老事了,不用遭以前那个罪了,唉!社会发展真快呀,农业现代化解脱了庄户孙(农民)呀!”
是啊!割麦子,是“50、60后”的这一代农村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呀!
种麦子
记忆中小时候看到的种麦子要在秋天收获玉米后就开始,生产小队按照地块的收割时间,有序开展。先要将地块翻整松土,小车队将农家肥(猪圈里的土杂肥)运到地里,均匀散撒,然后是人工刨地和牛、马牲口拉犁耕地,再用耙犁将地耙平、打垄畦,再就进入播种阶段了。用的是木制播种耧,前面两根2米多长的木杆(辕),中间一个漏斗式方盒子,底部有一可左右摆动的震动木锤,漏口管通下面的两个(有三个的)铁制中空的小耧角,后面是扶手杆。将麦种倒入木盒,前面两个人,一人在两杆之间扶拉,另一人在前面背上套根绳子拉,后面是有经验的扶耧手,扶耧手要双臂用力、左右晃动,还要向上浮扶、保持合适的耧角入土深度(深浅影响出苗率),使麦种均匀散漏到地里,还要与拉耧人行进速度和耧晃动频率相匹配。这情景就像农村的大马车一样,两辕之间是健壮的马或骡子,称“架辕”,前面的一头马称“前套”,有的马车配两个“前套”的,扶耧手就是赶马车的车夫吧。每亩地使用麦种的数量也是有数的,一般是每亩10~12斤,随着时间的推后数量要增加,到霜降时每亩要用20多斤种子。“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秋分)种麦正当时”是广为人知的农家谚语。
我拉耧种过一次麦子,记忆尤深。那是1985年秋末,赶上下雨后墒情合适,我请了假回家帮父亲种麦子,父亲扶耧,我和弟弟在前面拉耧,轮换着扶杆拉和前绳拉,我累得头昏眼花,到最后根本没力气了,靠身体向前倾斜的惯力前进,2亩多麦子3个多小时才种完,两个肩膀上被绳子勒出了血渍,双手也被扶杆磨出的血泡。
播种麦子从人工刨地、木耧播种,到牛马牲畜犁地,再到小四轮拖拉机、链轨车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收割并脱粒。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提高了农作物播收的生产效率,也解脱了农民的劳累之苦。
收麦子
说起收麦子,那可是农村最累、最苦、最紧张的几大累活之首,要有手拔、镰割、搬运、脱粒、晾晒、入库等过程,我都亲历干过。先说割麦子,在1980年左右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每家按人口数都分配承包了田地,我家六口半人(我奶奶在世时的户口与我大伯家一家一半),共有10亩多地,除了贫瘠地种地瓜花生外,可种麦子的有7亩多。
天蒙蒙亮就被父亲叫醒,拿起镰刀、磨石、水、草帽、毛巾等,朦胧眼、懒散步奔上麦地,母亲留在家里负责做饭和送地头饭(早饭、午饭都在地里吃),父亲和我们姊妹四人一人一垄麦子开始割,望着看不见地头的麦子,没干就“打怵极了”,割时左手抓搂麦子、右手挥镰刀,一把一把的堆在身后,再“打楆子”成绳,将麦秸捆成捆,一拧一别,手指阵痛。父亲割麦速度很快,在我们生产小队是出名的,很快就与我们拉开了距离,我姐姐次之,我和弟弟居中,妹妹割得慢居后。在太阳升起、烈日当头之时,涌出的汗水将眼睛蒙住,看不清东西。特别是中午头,艳阳高照、气温如蒸,炎热的太阳烤着肩膀胳膊,晒得由红变黑,开始发痛,穿坎肩背心的身躯黑白分明,两天后就开始爆皮了。古诗《悯农》之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诗句不时在脑海想起。
说起割麦子,得夸夸我姐夫。1983年我姐和姐夫认识后,姐夫就开始到我家帮助割麦子了,一直干到1991年,他割麦子的速度比我父亲还快,他是有技巧的,他一米八多的个子,胳膊长,先用手和胳膊搂一肘麦子,然后镰刀一挥。我观察了一下,他割三下就能捆成一个“麦捆子”,我得割8次以上。再是他的镰刀一上午能磨好几次,保持锋利。应验了那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谚语。
早饭和午饭由母亲送到地头,不管什么饭吃得都很香甜可口,那是饿得吧。记得割麦子时候赶上几次端午节,母亲会多煮些鹅蛋、鸡蛋犒劳我们。
搬运麦子,我们都经历了用小木独轮车推,用马车、拖拉机搬运的方式。
麦子脱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用“连枷”拍打、人或牲畜拖“石碌碡”“石磙”轧压脱粒的时代后,发展到铁制的打麦机“脱粒机”脱麦粒了。首先将麦捆头部和根部铡刀铡为两段,将麦秸头堆垛在一起,将麦秸根部运回家垛储起来用于烧火做饭。再就24小时待命排队等拖粒机了,不管是白天黑夜,一接到排上队的通知后,就进入了脱粒的战时状态,全家总动员,拿上袋子、簸箕、木锨、筢子、叉子上场候机,如果等候时间长,困了,就拱在麦垛上迷糊一会。上一家脱完后,我们合力将沉重的脱粒机推到我家的麦垛前,将进料口对准麦垛,将出糠口朝空地方,战斗人员按输料、撂秸糠、接麦粒的明确岗位分工,一般的上一家和下一家都会派出人员参与帮助,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电闸一开,机器隆鸣运转,进料口人员将一捆一捆麦秸头送进河马般张着大嘴吞食的机器里,为了节省时间(按时间收费的)速度要快,经过在机器肚子里的绞转,麦秸糠从尾部缓缓吐出,用叉子挑到远处,不能挤堆,麦粒从下面的出粒口流出,接粒人员用两个簸箕轮换倒入袋子或堆放在麦场的一角。那个场面是激烈、紧张、快速的,我在送料口干过几次,麦芒刺扎、汗水浸泡、身痒难受,加上被机器里面蹦出的麦粒打在身上,特别是打在脸上难受极了。脱粒结束后,人人面目全非、互不相认,清理好场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冲澡洗涤了,记得我们男孩们回家用玉米叶包点洗衣膏,到村西夹河去洗澡,洗净满身的灰垢,玩一会水仗,疲劳感减轻,舒服爽快极了。
麦收季节要与“天老爷”抢收麦子,如果赶上连阴雨天气就坏事了,小麦就要受到损失。记得我小学三年级,也就是1975年,麦熟的时候赶上十多天的雨天,没割的麦子竖立在地里麦头发了芽,堆在地里的麦垛发霉腐烂,脱好的麦粒没处晒,只好让学校放了假,腾出教室晾晒麦子,摊的老厚,捂的发热。学生们用小脚丫来回翻腾、通风通气。那一年小麦损失很大,交公粮质量不过关,数量更难凑够。分给老百姓的口粮麦子磨的面粉、蒸的馒头发黑又很难吃。
交公粮
生产队交公粮时候,小车队用独轮车运输,将小麦送到13华里远的公社粮管所,每个车2麻袋,每包180斤,共360多斤。天不亮出发,路上歇两回喝口水,得一个多小时到达。到达粮所后还得排队,挨到号后,先由粮所工作人员查检,用一根长约不到一米的中空钢管子插入麻袋里,旋转抽出来,倒在手上看麦粒饱满程度和手心处的砂土多少(当时麦子都是在土场上脱粒晾晒的,虽然在交公粮前经过仔细筛选,但还是有点沙土的),再捏几粒丢到嘴里嚼嚼看看干湿度,然后确定麦子的质量是否合格。送粮的农民对检验员的态度那是老实恭敬、诚惶诚恐,只求得顺利验收过关。还真有的生产队小麦水分超标不合格,推回去太累,只能在粮库的大院子里晾晒干。
交公粮运输方式,后来改成生产队牛车、马车和拖拉机运输了。
1992年,农业税收由实物征收(包括小麦、玉米、花生等,南方有大米、东北有大豆)改成货币征收了,农民将粮食卖了钱再交农业税。到2006年,我国开始取消农业税,结束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这一税制改革反映了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以及国家对农民负担的政策调整。
粜籴麦子
看这两个字就明白,出米是卖粮,入米是买粮。记忆中那是1976年的一天,母亲从缸里挖出半袋子口粮小麦,用杆秤称了40斤,让我和姐姐到福山县旺远大集去卖,农村叫粜麦子。吃罢早饭,我俩用一根棍子抬着袋子出发,要经过夹河,那时的夹河,河床较高,没有桥,只能涉水过河,找浅水区过安全,河水没过膝盖,清澈透底,小河鱼在水里游荡,我们也无暇河景,埋头过河往前赶路。到了集市粮食的摊点区域,找了空场放下袋子、解开绑绳、张开袋口、露出籽粒饱满的麦子,我让姐姐看着,自己逛荡着打听“行市”,也就是价格,其他卖粮的人说“一个零”“两个零”,咨询后我才明白是价格每斤四毛一分钱,叫作“一个零”,四毛二分钱叫“两个零”,最好的麦子价格是“两个零”。回去找到姐姐商议后,确定我家的质量好的麦子要价每斤四毛二。
等了一段时间后,一个穿戴不像农村人的中年男子看好了我家的麦子,四毛二成交,我们到大集旁里的磨坊过秤,40斤零5两,去皮2两,净重40斤3两,我怕脑算出错,立即跑到屋外用自带的小铅笔头在墙上笔算,共16元9毛2分6厘,四舍五入,16.93元,买方也没算计讲价,如实照付。我和姐姐高兴地拿着空袋子和木棍打道回府,走到食品区域时闻到了炸油条的香味,啊!我的口水立即流出,鼓嚷姐姐后,花了几毛钱买了几根油条,我和姐姐每人吃了一根,剩下的几根带回家。那个腻香可口、美味极了,以后再吃油条,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和感觉了。我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典故来,是有道理的。在回来过河时,我还捡到了一根2米多长,胳膊多粗的,挺竿直的木棍,拿回家后,父亲很高兴,用它做了刨地用的大镢头。
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手中的余粮明显增加,改革开放后的集贸市场的粮油摊位明显热闹起来,农民粜粮换钱花,无粮职工和城郊菜农拿钱籴粮吃。我家的粮食也是一下几百斤、上千斤的出卖。我也在2023年帮助一朋友在我村以1块5毛一斤的价格买过500斤麦子,用于他自己加工面粉吃。
老麦客
此稿初成后,我打印出来,回老家找我堂叔请教指点,他戴上老花镜,边看边进行点评。我看着他佝偻的身体,粗弯畸形的手指,不禁热泪盈眶。
堂叔今年78岁了,身高不足1.6米,身材清瘦,从14岁下学后就在生产队务农,从小农工开始,半劳力、推车队队员、小车队队长、扶耧手、突击队长、生产小队副队长。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农田整治,还参加过牟平高陵水库建设,一辈子出的力、流的汗不计其数。70岁以后还保持中国老农民“闲不住”的良好传统,自己种了6亩多开荒地,花生、芋头、地瓜、玉米、小麦、苹果、桃子,应有尽有,还有几分地的小菜园,基本保持自给自足。一辈子的辛劳,积劳成疾,腰腿全废,66岁时做了治腰痛加钢板固定手术,去年又开始疼痛难忍,再次去医院检查,腰间钢板松动、周边软组织发炎,又动了两次手术,换了新钢板。今年初,经过我和堂弟对他的多次劝说,终于只留了点小菜园,将其他土地都给了别人。
写到这里,我忆起已去世4年多的父亲,父亲比堂叔大5岁,也是十几岁就在生产队劳动,先后从事过小车队长、记工员、保管员、生产小队队长。他和堂叔在生产队“搭班子”长达16年,他俩的农村活计样样精通,割麦子的速度在我们村是出名的快镰手,两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合作无间、风雨同舟、流汗流泪50多年。到1979年农村改革后,我父亲卸任生产小队长职务,叔堂也同时卸任副队长职务。我以前常说,我父亲曾经干过中国“最高一级行政长官”——农村生产小队队长。
麦子是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中国农民辛劳汗水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几千年农耕传统文化的变革进程。
近十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三农”工作举足轻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快速发展,农机装备、作业水平有了新跨越,机播率、机收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技术大范围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解脱了农民的肢体劳累之苦。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默默耕作的勤劳农民们,他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经久卓绝的贡献!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