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41期
(总第 911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用美丽回答
高润武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踏上前往西江千户苗寨的旅途,心中满是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憧憬。当它映入眼帘时,那具有苗寨特色、上书“西江千户苗寨”古朴而庄重的门楼,那独特的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瞬间激起我探寻的兴趣。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据导游讲,全寨共有1468户,6000余人,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宛如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听着导游不厌其烦地讲解:“这里的苗族是蚩尤的后裔,历经无数次大迁徙的磨难,他们的先辈最初居于雷公坪,而后在‘寅公’‘卯公’两位始祖的引领下,来到西江。”眼前的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们开山造田、修村建寨的艰辛历程。几十代人的繁衍,才铸就如今规模宏大的寨子。这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恰似《道德经》所言“柔弱胜刚强”,在困境中坚守,于磨难中开拓,在自然的怀抱里顽强扎根。
在苗寨游览,仿若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四面环山,山峦如黛,重峦叠嶂,似一道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梯田顺着山势层层而上,如天梯直连云天,那是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白水河悠悠穿寨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夜幕降临,千户苗寨一盏盏灯火渐次亮起,从山脚蜿蜒至山顶,似繁星坠落人间。木质的吊脚楼在灯光的勾勒下,轮廓朦胧而古朴,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寨中的街道,石板路在夜色中泛着幽光,偶尔有行人穿梭其间,脚步声在静谧的夜里回响。
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与两岸的灯火相互辉映,如梦如幻。河上的风雨桥,飞檐翘角,在灯光的映衬下,宛如一条蛰伏的巨龙。
站在山顶俯瞰,整个苗寨沉浸在一片暖黄的光晕之中,像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隐居胜地。微风拂过,带来苗家米酒的醇香和远处传来的苗歌余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梦境,沉醉在这迷人的夜晚千户苗寨风景里,难以自拔。
清晨,沿着河岸漫步,抬眼望去,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连绵成片,气势恢宏。这些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以木为骨,依着山势高低错落,既顺应自然地势,又巧妙利用空间。楼下架空,通风防潮,楼上住人,冬暖夏凉。木柱、木板在岁月的打磨下,泛出古朴的光泽,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仿佛在静静讲述着往昔的岁月。这不禁让人想起《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苗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规律,建造出如此独特的建筑,在自然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走进苗寨深处,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河两边和寨内街道,具有苗族风情的店铺比比皆是,街面上人头攒动。吃的有苗家特色菜,如酸汤河鱼、酸汤牛肉,山蘭酥,地道米酒坊,陆姨妈的酸汤米粉、米线,苗阿哥的黑毛猪肉串,现打现卖的新鲜糍粑,侯家苗王酥等。特别是在讨老者米花糖店铺前,可看到早晨上学的孩子们,聚拢在店铺外,买上一份饭,站着吃完再上学;上规模的酒楼有“苗王食府”“西江同福楼”等;玩的有“荷塘月色音乐吧”“琴人音乐酒吧”等;住的有“苗家客栈”“在路上客栈”等;欲详细了解苗族历史文化,有“西江苗族博物馆”“古艺轩”等。在博物馆附近的地面上,静卧着椭圆形石刻,上书:“贵州省乡镇企业局”,其像名片一样,宣示着苗寨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我们疑惑,一个单位的名称,一般都是书写于长条形木板或铜牌上,悬挂于单位的大门外,而这里却将单位的名称雕刻于椭圆形的石头上,并置于地面。导游解释道:“该石头置于地面,表示接地气,意为单位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民生和民族特色,发展乡镇企业;选择椭圆形石头,寓意苗乡坚守和谐与平衡、包容与融合以及循环与可持续性的理念,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听后,我们豁然开朗。在这里,民族特色浓厚。苗族的农耕、节日、银饰、歌舞及其遗风古俗世代相传。每到节日,苗寨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姑娘们身着华丽的盛装,头戴精美绝伦的银饰,银铃摇曳,清脆悦耳。小伙子们则吹起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那热烈奔放的舞姿,那悠扬婉转的芦笙曲,仿佛能穿透时空,将苗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一一展现。苗族的银饰工艺堪称一绝,工匠们用一双双巧手,将银块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女游客们,穿上苗族姑娘的服饰,站在“西江苗族博物馆”和“天下西江”景点前,留下自己最美的倩影。
苗寨不仅保留着纯粹的自然美景与深厚的人文气息,更在发展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围绕文化核心资源,运用高效的企业化、市场化手段,打造出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旅游消费扶贫、文化保护法治、旅游品牌塑造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西江模式”。这种模式以景区带动周边村寨,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苗族人民展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与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恰似《周易·系辞下传》所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坚守本真。
在西江千户苗寨,我们看到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他们如同山间的翠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向上;又似悬崖上的青松,在艰难环境中傲然屹立。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是中华民族生存能力的典范,是我们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西江千户苗寨之行,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历史交流的奇妙之旅。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古老与现代和谐共生。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绝美风景,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离开苗寨时,心中满是不舍。当我们坐在回程的车上,打开手机,翻看拍摄的风景照片,苗寨人的生活场景便重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难以忘怀。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