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汝 || 书页间的光阴

烟台散文• 2025-06-25 09:33:42 •

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38期

(总第 908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书页间的光阴

◎林科汝

阳光穿透树叶,一束束光晕映在讲台前,从初秋至盛夏,又是一季的轮回。求学途中,千般经历,万般找寻,一路走来有太多温暖的相遇,打湿了眼角,温润了心田。与郑老师的最后一课告别已有一年有余,但那些往日里的莹亮,那些流年沉淀的眷恋,终是镌刻在心底深处,滋养了灵魂,芬芳了岁月。

刚进大学时的自己,对大学的课堂与老师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同时也有紧张、迷惘与不安。带着这份未知与心境,我早早来到了教室,短暂的等待中郑老师就这样走进了我大学的第一课。她身着一件淡蓝色旗袍,齐肩短发柔顺地垂落在肩膀上,搭配着白色发卡,那一抹纯净的蓝色绸缎裹着玲珑身姿,盘扣与滚边皆是素色纹理,在衣袂翩跹间翻涌出民国新女性的灵动与优雅,宛如从《新青年》杂志里走出的剪影——既有东方韵致的温婉又藏着冲破藩篱的果敢,举止谈吐间都带着属于她独有的气质,和她所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那样契合。她的穿搭总在利落与温柔间自如流转。高束的马尾将长发挽成利落的弧度,高级针织衫与牛仔裤勾勒出蓬勃朝气。头发散落时,浅杏色大衣的色调里浸着沉静的诗意,巧克力色的小皮包点缀着……这些不着痕迹的搭配哲学,无声地也影响着我的审美认知——真正的优雅无关刻意,而是将对生活的热忱与对细节的执着,妥帖地融入每一件衣裳,每一个配饰,让平凡的日常也绽放出动人的光芒。

郑老师的课上从不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大篇纯讲理论,而是结合那个年代的作者经历及作品背景以故事的形式串连起来,向我们娓娓道来,并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了解我们的感受。郑老师的课多在早八,学生难免会有困意。面对这样的场景郑老师会根据我们感兴趣有意思的作者经历去穿插讲述一番,并放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前我习惯提前预习写写感悟,以笔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桌前打开的工整细致的内容,在往学生中行走的郑老师一眼注意到,也正是这一发现与随后她的大体翻阅,让我们彼此都对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珍惜老师的认真教书,对好学生的肯定鼓励,老师珍惜我的态度努力。这是我大学课堂的源头,清澈而美好,往大里说甚至影响了我后续的方方面面。

大学里的第一篇随笔是郑老师由鲁迅“为人生的文学”这一话题为思考点展开的,直至将庐隐、林徽因、冰心三位女作家的结合探寻,对鲁迅《伤逝》的反思体会,对萧红一生的感慨……这样值得去写去思索去总结的题材有很多,每一篇我都会抒发自己的观点看法。郑老师还带着大三大四毕业班的学长学姐,一册一册的毕业论文她经常随身带着,方便抽空批阅,即使这样忙碌,即使累到恍惚,老师也从未敷衍过我与她分享的任何一篇文章。如果正好遇上课堂放视频阶段,郑老师又已看过我写的内容,她会主动来到我身边拿起我摆放好的文章页面,静静坐在讲台前,一笔一画用心写下她的见解意见及所喜欢赞扬的地方。

除了醉心于平时教材中涉及的可写之处,我还热衷于背起行囊,用细腻笔触记录旅途见闻。从古城墙斑驳的光影里捕捉历史回响,到山间民宿晨雾中聆听自然私语,我将一切所见所感倾注于文字,让每一次触动都化作跃然纸上的鲜活故事。不免与老师分享的文章就多了一些。记得有一段时间老师事情十分繁杂,我用电子版发给她许久没有得到回应。两周后,在早八的一个课间,郑老师坐到我前面,一手拿起一块点心,一起递给了我一块,温暖的画面还未定格,老师紧接着点开平板,被点亮的屏幕上,批注的红蓝双色如经纬线般细密交织,每个字符的斟酌、每处段落的批注,都凝结着她的专注。没有多余的修饰,唯有字里行间的严谨与温度,让我在一瞬间读懂了教育者最朴素的深情——原来被认真对待的心意,真的会在心底生长出永不凋零的花。承载这段传递情谊使命的文字里,还有老师在读完我写的旅程感受后激起的自己再去感知体验一次的情感。做为学子,能让自己的老师如此欣赏,有时感觉自己何德何能,唯愿在求学这条路上一往无前,不辜负老师的用心栽培。以心传心的教育真谛也在此刻具象化。

那年的教学楼总会有这样的场景,每当下课铃响起,我慢慢收拾着书本,其余同学都已匆匆激动地离开教室,很快教室里只剩下我与郑老师,我背起书包开心地来到老师身旁,和老师交流起自己对这一课的理解感受。一位尽情地表达,一位贴近认真倾听,我自然地挽住她的手臂,一起踩着交错的脚步声下楼,那些聊起的字句从教室飘到走廊,再融进四季的风里。

某个寻常的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余晖斜斜切过三教的台阶。郑老师随手把一张纸垫在石阶上当坐垫。我挨着她坐下,得知我对未来规划的迷惘所在,从大学专业到职业方向,她讲起自己的留学经历,往届学生的故事,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建议,一句一句铺展在我眼前,让原本模糊的未来轮廓,渐渐有了清晰的模样。暮色渐浓时,西沉的太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斑驳的墙面上轻轻摇晃。我望着她侧脸被夕阳镀上的金边,第一次发现那些藏在眼镜后的细纹里,盛满了无数个这样耐心解答的时刻。那一刻我终于懂得,所谓教育,大概就是在某个不经意的黄昏,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把自己走过的路,细细说给你听。

这份温暖的指引,恰似文学给予生命的滋养——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画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而当心中盛满美好与深情,笔下的文字、眼中的世界,便都有了动人的光泽。正如那句“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郑老师不仅用文学丰盈了我的灵魂,更以她的赏识与陪伴,教会我用真心拥抱生活。

写作是一场美好又艰苦的修行,而郑老师赠予我的,不仅是文学的火种,更是一颗永远向美而生的心。我会带着这份热忱,一如既往地珍藏每一份心境,让文字永远生长在真诚与热爱的土壤里。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新闻精选

烟台:防暑降温措施为工人撑起清凉保护伞

水母网
07/07 09:11

烟台夏日“热经济”持续热闹 饮品市场人气高

水母网
07/07 09:10

烟台“大交通”前景喜人 2035年实现一小时通达胶东

水母网
07/07 09:06

烟台搭建公铁水空“黄金平台”120余家企业面对面交流

水母网
07/07 09:06

烟台今语|向“指尖形式主义”亮剑

水母网
07/07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