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烟台,花香满城,沁人心脾。
漫步城市,游客在滨海路网红打卡点拍照留念,“红马甲”在交通路口热心服务,口袋公园里欢声笑语不断,驾驶员习惯性礼让行人……一个幸福的微笑,一次温暖的搀扶,一句礼貌的问候,文明在举手投足间凝结成美丽。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202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烟台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
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何以烟台?是这座城市里每个人的践行与付出,是一元公交、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温暖人心的小确幸的累积,是一场场全民美育活动的浸润,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的执着追求与坚守。
一
在烟台,文明是一种行动自觉。
5月10日,这是日历上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在烟台,发生在这天的一场生死救援,让烟台小伙姜昭鹏和网约车司机王涛火遍全网。
“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姜昭鹏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好人没有被辜负,缺考的姜昭鹏获得了补考机会,他和王涛都被授予“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候选人……由一场生死竞速引发的大爱传递,沸腾了一座城。
面对可能改变人生命运的春季高考,姜昭鹏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救助同学,面对可能因未遵守交规而产生的处罚和风险,王涛义无反顾地猛踩油门,这些生活中的平凡人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最美烟台人”的格局与气魄。
这样的温暖和感动,有很多——
2011年10月23日下午6点,正值下班高峰,龙口下着小雨。刁娜和丈夫开车行驶在通海路上,机敏的她发现路上有名女子躺在血泊中。刁娜和丈夫冒雨站在受伤女子前方,一边指挥车辆绕行,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然而,就在丈夫去车厢取反光标牌时,一辆轿车径直冲了过来。刁娜立即挡在受伤女子前面。虽然司机在看清刁娜的一瞬间猛打了一把方向盘,但她还是被撞倒在地,右腿严重骨折。病榻上,她不畏伤痛,连说“用我一条腿换别人一条命,值!”
2016年1月16日凌晨,招远蚕庄镇柳杭村93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因病离世。这位靠拾荒度日的孤寡老人,20年来几乎未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却慷慨地将靠拾荒得来的10多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全国各地100多名贫困学子。
2008年,23岁的王辉毕业后以“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者身份来到长岛县小钦岛卫生院,成为当时岛上唯一的医生。17年来,她对岛上每位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烂熟于心。
……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田野与树木没有给我一点教益,而城市的人们却赐给我颇多的教益。”是的,当人的品德推动着城的品格,城的积淀也在孕育着人的精神。
姜昭鹏、刁娜、刘盛兰、周江疆、王辉……在烟台,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像”,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道德呈现,为“文明烟台”写下最生动的时代注脚,用凡人善举烙印下一座城市的基因与品格。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但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处细节之中,折射于每一位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
当你漫步海滩,自觉地将矿泉水瓶投到垃圾桶中;当你乘坐公交车,扶老携幼有序乘车;当你驾车路遇行人,停下来礼让;当你在图书馆阅览室,安静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这些人生中的暖心片段,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既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道道彰显城市文明形象的靓丽风景。
文明,是有爱的“双向奔赴”,珍贵而有力量;文明,是鲜明的“内在气质”,幸福而有温度。
二
在烟台,文明有根有脉。
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可以发现: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烟云中走来,烟台始终将“文明”二字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植根在脚下的这方热土。
烟台自古就是一座民风淳朴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早在1929年就有了运作规范而现代的烟台恤养院;在这里,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赋予了这片土地创新开放包容的基因;在这里,从成功实施“2·12”砣矶岛海难救助到“5·12”汶川地震的千里驰援,从众志成城应对非典疫情到万众一心抗击历次冰冻旱灾,烟台人仁义与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和着黄渤海不息的涛声,谱写出一曲曲文明之歌。
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气质,积淀了城市文明的根脉。
“奇山所城古貌存,朝阳街坊洋风盛。海景奇丽呈特色,智者德政展新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教授,这样褒奖烟台完整的文化脉络。
“烟台的文化根脉深植于民间,这种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这是市民心目中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烟台人栉风沐雨、奋进前行。”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
诚哉斯言。正是烟台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成就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厚植滋养文明的土壤。
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大爱烟台,总有那些人性光辉和文明印记让我们念念不忘:
革命战争年代,胶东育儿所10年间抚养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1000多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胶东儿女踊跃参军、骁勇善战,50万青年参军,胶东支前民工达280万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先模人物: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王永幸;对革命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的李永绪;舍命试药以身试针的赤脚医生张焕才……
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道德模范刁娜,舍己一条腿,救人一条命;全国最美家庭王华堂和张翠兰夫妇,40多年无怨无悔抚养脑瘫弃儿;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扎根基层,奉献青春……
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层层叠叠的文明沉积。
三
全国文明城市对烟台的份量有多重?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是目前公认的竞争力最强、含金量最高的“国字号”城市品牌,是烟台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烟台人最为自豪的“荣誉名片”。
知其重,而行甚笃。
烟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可以追溯到1984年,那时烟台就在全市开展整治城市卫生、整治机关作风、整顿社会秩序、倡导文明新风等城市文明建设活动。
1993年,烟台市委、市政府作出“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的决定,至此,烟台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一以贯之地抓、坚持不懈地做,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文明创建工作。
1999年,烟台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全国58座城市(城区)之一。从2002年起,中央文明办组织专家开始研制《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2004年9月,共119项指标的测评体系正式颁布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评价与考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指标体系。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烟台从116座城市中脱颖而出,与厦门等9座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2009年初,烟台再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并实现了位次前移。2011年,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5年,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我市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7年,烟台夺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烟台第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的“六连冠”地级市。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是一棒接一棒的“幸福接力”。5月23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烟台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实现文明城市“七连冠”。
从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20年来,烟台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文明烟台,用跨越时光的一次次回应,给予文明呼唤最好的回答。
“七连冠”,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伴随全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还是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无论是城市综合治理,还是深化群众性基层文明创建……在烟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成为社会共识。
岁月带走的是时间,积淀的是芳华。这份芳华,源于一座城市普及文明素养、激活文明基因的气度和决心。
四
创建为民惠民,为群众幸福“加码”。
城市的核心是人。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烟台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要评价标准,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紧紧围绕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月21日,虎山南路游园,孩子们尽享彩色步道、旋转木马和滑梯的乐趣。游园建设前,这里不过是一块寻常绿地。“我们进场前考虑到绿地毗邻学校,孩子们需要一块释放活力、愉悦身心的场地,最终在设计方案中,加入了童趣天地、共享空间等设施。”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红旗东路游园依托地形,打造上下双重空间,重新修整台阶,让老年人游园也不费劲;香槟小镇游园利用冠大荫浓的绿地,在林下设置环形步道,林荫健步让周边居民乐在其中……
近年来,烟台建成多个口袋公园,具备规模小、功能专、距离近、空间活、效率高等特点,逛公园、晒太阳、听鸟鸣、吹吹风,不但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层次,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在很多国家的海滨城市,行人横穿马路经常发生事故,但在烟台,我看到了非常难得的解决方案。把原先在主干路边的公园挪到滨海,是兼顾各方需求的最优解,也是规划、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多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高级技术顾问罗伯特·厄利,对“花园烟台”的用心用情竖起了大拇指。“这就是最美的烟台故事!”
老旧小区不仅是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城市管理及社区治理的一块“心病”。“从前几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始摸排,社区里的老人盼着改造,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2024年6月,历经改造进场之前的“久等”,芝罘区幸福街道幸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越喜上眉梢。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幸福三村,几乎每栋单元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不少顶楼住户家中漏雨。如今,随着改造完成,困扰居民多年的漏雨问题得以解决。小区借力全省“暖心到家”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项目,建设口袋公园便于居民健身、休闲;在每个网格设置休息区,让出门“遛弯”的老人随时有个歇脚地;健身路径、室外座椅、分类垃圾桶、微型消防站逐一增设,“短板”全面补齐。数据显示:仅2024年,烟台改造老旧小区351个,惠及群众9.7万户。
在烟台,听见城市生长的声音——
蓬莱机场二期新航站楼转场启用,潍烟高铁建成通车,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开工,城市快速路有序推进,青年南路—红旗路下沉立交提前竣工;街角公园、社区公园、水塘水库等绿色示范项目加速推进,持续拓展城市高品质生活空间;依托千里海岸观光廊道统筹规划设计,聚力实施88个环境综合提升项目,烟台山驿站等55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景区周边投放便民直饮水机、增设遮阳构筑物、布置休憩座椅等,服务配套设施得到大幅改善;打造以“嗨心巴士”为主线的3条公交专线,串联滨海一线网红打卡地……
着眼让市民更宜居、更乐居,烟台实施145个公共服务项目,着力补齐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配套短板。启动八角湾国际医院等15个医院项目建设,烟台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一期主体结构封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芝罘区委党校等16所学校竣工。建成崆峒胜境前导区游客服务中心,烟台红十字文化教育基地揭牌投用。朱家庄架空改电缆入地工程等建成投用,完成莱山水厂等12.5公里供水管道敷设、22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城市韧性进一步增强。
城市拔节生长,市民乐享其中。
五
文明新风,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近年来,烟台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变得是追求文明的方式,不变的是对文明的追求。
3月13日晚,烟台大剧院座无虚席,“向人民汇报”——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赴山东烟台慰问演出璀璨开启。
2024年1月6日,也是在这个舞台,“岁月流金·山海情深”烟台籍音乐名家名作演唱会唱响,20多位国家级歌唱家、演员乘着歌声的翅膀,重温烟台厚重的文化底蕴。
回首2024年,2024中国电影导演之夜、烟台籍音乐名家名作演唱会、养马岛音乐节、2024烟台国际海岸生活季、群众文化艺术展演……这些大型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高端的美育体验和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的文艺范和文化味愈加浓厚。
如何构建城市文明新格局?全民美育!烟台以全民美育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更加突出以人的文明素养提升带动城市文明程度跃升。
从组建美育专家资源库到开展美育大讲堂;线下全面推开美育进社区、进校园等“八进”宣传活动,线上推出以《烟台有戏》《传承人说非遗》为代表的原创文化节目栏目,全民美育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5月14日上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宣讲活动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举行,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山东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张传鹤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密结合,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注入精神动能。”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明实践是一粒种子,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绽放绚丽之花。烟台在全省首推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直通车,千里海岸、古今相约、红色胶东三条文明实践展示带初具规模,开展“星光绽放 温暖同行”“科技启智 童行未来”等“五为”文明实践重点活动3000余场次;移风易俗持续深化,1200余场次宣传宣讲、860余场次文艺活动、2600余场次文明实践活动,掀起文明新风尚。
城市运转、社会治理离不开志愿服务做“润滑”。根据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要,烟台组建应急救援、红色传承、军事训练等志愿服务队伍2215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55万名,开展“文明旅游”“志愿一‘夏’”等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今年,烟台全民美育三年行动全面实施,通过夯实学校美育主阵地、构建社会美育大生态、开创城乡美学新模式、打造县域美育新样板、推动美育模式数字化、实现特色美育品牌化等关键行动,努力将美育理念转化为广大市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文情怀和文化气质,打造物美、景美、城美、人美的文明底色,全面营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社会氛围。
文明基因正以全新理念在积淀。
六
这是一座因文明而闻名的城市。
文明于烟台不只是荣誉,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曾这样推荐烟台:“我觉得烟台人做事的精神,待人的品德,令人感动,这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又代表了我们传统的美德。”
在这里,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从雷神庙战斗的枪炮声中走来,浪花裹挟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旋律,理想信念的代际传承、品重烟台的力量奔涌激荡。
在这里,拥抱美好生活,市民心有所向。一个个“文明空间”,串起了城市的闪亮地标,标注出城市的价值坐标,成为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好人好事好风景,举手投足见文明。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市民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大家跟着城市的脚步一起成长。
每一次抵达,都是为了新的出发。烟台,以文明的名义,推动一座城市的信仰自觉延展升腾。(YMG全媒体记者 李仁 慕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