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后代牢记,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新时代追忆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胶东红色文化新高地,是每一个胶东儿女的使命和重任。
树理念——做到科学性保护与开发并重
红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保护的开发是破坏性的开发、没有开发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的科学理念。明确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保护党的红色历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坚持应保尽保、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
建设好——实现特色与品牌的高度融合
胶东地区储备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烟台市现存有革命旧址、遗址183处,故居74处,纪念馆10处,纪念塔、碑22处,烈士陵园17处,烈士墓23处;许世友、林浩、聂凤智、贾若瑜、迟浩田等革命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在革命战争年代,烟台出现了“村村有烈士、家家有支前”的感人场景;胶东区域每个县市区内,都有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址、文物,还有大批参与过胶东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老军属;还有《苦菜花》《马石山十勇士》《海啸》《地雷战》等一大批描绘胶东革命波澜壮阔斗争历程的文艺作品。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烟台锻造胶东红色龙头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因素。
我们应以红色胶东精神为主线,围绕胶东革命斗争中的“苦菜花精神”“铁军精神”“支前精神”“地雷战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胶东红色文旅新品牌,并大力推广。借助品牌的力量,实现胶东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快速融合发展。建设不同主题、不同类别、不同侧重点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场馆建设、规划设计、布展内容、展示方式等方面体现各自特色,避免出现雷同现象,力争呈现多样化的革命历史文化和感人的政治文化精神,使其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
看得见——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表现力
一是开发“红蓝文化之旅”。推动胶东红色文化游与修学游、生态游和康养游等相结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提高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的文化竞争力。例如,将昆嵛山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综合旅游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吸引力。
二是打造红色文化新格局。例如,将烟台山的红色文化融入滨海旅游中,将牟平、海阳的红色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中,将栖霞的红色文化融入古文化旅游中,从而形成独具烟台特色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三是增加情景体验、实地体验等功能。大力开发体验型产品,让游客亲自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激发他们“试一试”的想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的层面,使人与景、事与情、知与行、动与静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利用5G+VR/AR技术改造胶东革命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区,建设现代化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利用VR、AR、MR技术将现场感、立体感超强的“铁军精神”“地雷战精神”演示与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记得住——讲“活”胶东红色文化
一是发挥研究会作用,强化攻关力量。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专家智库,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让红色资源释放出更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二是要立足于红色精神,深挖红色故事。对发生在胶东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英模事迹等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红色故事”,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故事引导干部群众,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三是创新传输方式,续写光辉篇章。从影视剧、文学、歌舞、话剧、实景演出等多个角度进行开发,形成多维度、广覆盖的产品形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给党员群众听,讲“活”时代精神、讲“清”党的主张、讲“暖”群众心灵,让胶东红色教育资源不断放射永恒魅力。
传得开——加大红色文化营销宣传
一是通过电视、门户网站、官方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成强大的舆论和宣传攻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公共活动,邀请新闻媒体、协会和知名人士进行现场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以及高铁、动车等移动载体,对胶东地区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历史事件,如红色乳娘、雷神庙战斗、马石山十勇士等进行大力宣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高胶东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真正做到“以旅彰文,以文促旅”。
二是全面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强化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以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的宣教。重点抓住三个群体:一要抓好青少年群体。在红色文化进学校的活动中普及红色文化;二要抓好党员干部群体。发挥“三级党校”功能,在红色文化进机关中推动红色文化建设;三要抓好农村群体。在红色文化进社区、进片区、进村庄、进家门中让红色文化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