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发利 || “人间蓬莱” 记

烟台散文• 2025-03-29 09:52:48 •

图片

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13期

(总第 883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人间蓬莱” 记

◎戴发利

题记:蓬莱,原意是海中水草—“蓬草蒿莱”,后又被用于海上三座仙山之名称—“蓬莱、瀛洲、方丈”,位于虚无缥缈间,是仙人飞升之所。

(一)

我站在蓬莱阁正门的牌楼下,仰望匾额上四个大字:“人间蓬莱”——书者“苏轼”,时间“元丰八年十月”——这也是苏轼到蓬莱所在的古登州任职时间。

图片

阳光下的匾额,蓝底金字闪烁,底部绘有两层海浪托举,字体平和温润,飘逸灵动,气定神闲,一种阅尽尘世的不惊不惧、不喜不悲。四边镶嵌数条金龙在祥云间游动,隐约点缀着八仙的宝物,如葫芦、宝剑、花篮。

天上、大海、神仙、胜境,各种意象在匾额上交织显现。虽已看过无数遍,但如同读一部大书,总觉意境未能悟透。

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之首——苏、黄、米、蔡,他的《寒食帖》列天下第三行书。

“人间蓬莱”四字,取自苏轼的一封家书,其中的“蓬莱”,是指神仙居住的仙境。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来到蓬莱任登州军事和地方行政长官——“知登州军州事”。此时,蓬莱阁才建起二十四年。五日后,他又奉调进京。短短时间,苏轼与蓬莱结下不解之缘。

在苏轼心目中,蓬莱既是现实的蓬莱,是登州治所之地;又是仙境蓬莱,是仙人所在的海上仙山仙岛。

今天,世人崇尚苏轼;当年,苏轼崇尚蓬莱和海市。

有人对“人间蓬莱”匾额感到疑惑,问我,这里明明就是蓬莱,为什么还要说是“人间蓬莱”?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就告诉他,匾额上的“蓬莱”,不是指现实的蓬莱大地,而是代指千百年来存在于传说中的仙境——“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上仙山。所以,现实的蓬莱,美得像人间仙境,像海上仙山“蓬莱”来到了人间——这是汉语言独有的韵味之美、意境之美、表达之美。

朋友就恍然明白了。

“蓬莱”,不独是古城蓬莱的专属。当我们在中国大地上行万里路、在中国典籍里读万卷书时,就会发现,“蓬莱”频现于那些名山大川的石刻上、那些亭台楼阁的楹联中、那些诗词歌赋的字间里,珠玑闪烁,描绘理想中的仙山胜境、洞天福地。

一位画家朋友,常年徜徉在大江南北,一切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致都是他的创作灵感之源,他会经常地、兴致盎然地给我发照片,告诉我此时在某一地又看到了“蓬莱”!——如,昆明翠湖公园观鱼楼匾额“春醉蓬莱”,梅州一副楹联中“江畔风景媲蓬莱”,惠州元妙古观“蓬莱仙苑”匾额,潮州“小蓬莱”匾额,汕头金银岛石刻“岭海蓬莱”,海南万宁“蓬莱香窟”……

此时,我和他山水远隔,共看此“蓬莱”与彼“蓬莱”相逢,共看“蓬莱”走出蓬莱,走入中华文化,风采绽放。

(二)

站在蓬莱海边,看茫茫海天交接处横亘着长山列岛。大大小小的岛,身影倏忽变幻,时而近在眼前清晰毕现,时而云雾缭绕隐身遮面,一切捉摸不定。这很是符合海市的特征。

图片

海市的魅力,在于它复杂、不可多得。它的形成和出现需要各种气象条件的巧妙组合,需要协调、平衡、适宜、中庸,不偏不倚,因缘聚合。而经过足够耐心等来的却往往是短暂一瞬,一缕风拂过,一朵云飘过,一束光斜过,一切元素组合便被打破,烟消云散,恢复本原。

在佛教看来,这就是“缘起性空”——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条件聚在一起形成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只有无常。

在道教看来,这虚无缥缈正是修道成仙的意境、氛围、理想。

对于我等普通人,则意味着幸运,如同偶然获得了珍稀宝贝。见过海市,也就成了见过大世面的人,从此见到任何异象也可以镇定自若、波澜不惊了。

烟波浩渺的大海,望不到边,看不穿底,神秘莫测的气息,令人沉湎于奇思妙想。

外地朋友到蓬莱看海,第一句话就会问我,“你见过海市吗?我们这次能不能见到?”

我说,“每一个与大海厮守岁月、相伴朝夕的人都会见到,你只要常来,也一定能见到。”

苏轼在蓬莱时间虽短,但他以虔诚之心祈祷东海龙王,让他看到海市。终于,他看到了。或许大海要用最奇幻的风景来致敬他饱经沉浮而愈发灿烂的人性光辉,致敬他的千古高雅与才华,致敬他只停留五天时间却为当地的民生和海防于朝堂上书言事。

岁月能消解风云,却不能消解文化。北宋变法中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那些恩怨早已化作前尘往事,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与文化都是不朽的,都在滋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就像苏轼留给蓬莱的《海市诗》和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在蓬莱的精神世界里光芒万丈。 

海市,是蓬莱发祥神仙文化、成为“人间仙境”的滥觞,是道教文化的重要源起。

中华文明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是万物有灵,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河海,都有神灵。“神灵”几乎可以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所以对神灵应虔诚依靠、崇拜、祈望。

当先民们看到神圣的太阳从东方茫茫东海升起,从西方巍巍昆仑落下,又在大海天际看到了若隐若现、倏忽变幻的海市,似有仙人飘飘、仙乐袅袅,他们眼前一亮,惊呼:“这是海上仙山,蓬莱!”

他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演化成了神话——神奇浪漫、长生不老的蓬莱神话;庄严肃穆、生命永恒的昆仑神话。从蓬莱到昆仑,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天地大道。

“蓬莱”就这样出现了,并登上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渊薮——《山海经》,又登上了中华民族史籍的巨著——《史记》。

时至今天,这些典籍依然是我们探究、认识先秦文明之光的珍贵传世遗存。在这些典籍里,我们看到,先民的观察力、想象力不仅毫无贫瘠,而且简直是烂漫多彩的。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史记》记载,徐福上书秦始皇,言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亿万里的海上有五座仙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蓬莱山在东海的东北岸,周围五千里有黑颜色的海环绕,海浪高达百丈,山上有仙人住在仙宫里,必须是飞仙才可能到达。

这些奇幻想象,在春秋战国那一方思想可以自由飞翔、百家可以任意争鸣的天地,催生出了一批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这些“神仙家”,是燕国和齐国的方术之士,在今天蓬莱所处的渤海湾,他们以海市为“蓝本”,称大海深处有神仙世界,那里有长生不老仙丹妙药,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一片光明芬芳。

众多君王对神仙家深信不疑,他们带着长生不老的期冀来到了大海之滨。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来了,秦始皇、汉武帝来了,掀起了入海求仙的热潮。

可是,正如李白诗云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众君王无功而返、抱憾而去。秦始皇三次巡游山东半岛,汉武帝海上巡幸更有八次之多,他们甚至连海市也没能看到,所看所听的大概只有大臣、方士搪塞之辞了。秦始皇又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徐福不知所踪后,他再派一众方士入海,依然无果。汉武帝在多次寻访而不遇后,回到长安便下令修造建章宫,完全仿造海上蓬莱仙山意境,又命人在海边这块土地上筑一座城,命名“蓬莱”——神仙世界他不能左右,人世凡间他却是主宰,找不到仙境他就要在世间造一个仙境。  

如此,人间蓬莱问世,到今天,已是两千多年。

从海市,到仙山,再到天界仙宫,进而遍布名山大川,这是道教关于洞天福地完整的仙境系统。这仙境,存在于凡人世界里,就在人生“此岸”——与中国化佛教的“彼岸”双峰并峙,得道成仙在此岸,了生脱死去彼岸。

(三)

蓬莱阁古建筑群的主阁上,每日都在进行着一场酣畅的宴饮。

图片

主阁稳居在临海而立的丹崖山巅,窗外是斧劈刀削、海风磨砺的红褐色悬崖和浩浩大海。这场宴饮,共八个人,七男一女,人间称其为“八仙”。今人用雕塑凝固下八仙酒至兴处那一刻:铁拐李、蓝采和已经酒醉席地酣睡,曹国舅也有点不胜酒力,而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韩湘子、何仙姑正在把酒言欢。

图片

酒后,八位仙人亮出自己的宝物,倏忽间飘摇至大海之上,与龙王大战,参加王母娘娘蟠桃盛会,何等快意潇洒。这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说,这是深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激励着中国人在正义、拼搏、进取之路上成功“上岸”。

在蓬莱随处可见八仙的踪影。那些民居古建、公园雕塑、墙壁彩绘,那些葫芦雕刻、剪纸、绘画,那些街头秧歌汇演、节日大戏、寿宴喜宴,那些口耳相传的修炼成仙、为民伸张正义、保民平安的故事传说……八仙,在蓬莱过海,在全世界华人中被崇拜。

与八仙逍遥相比,道教五祖王重阳在蓬莱性命双修,修真养性。他云游胶东半岛创建全真教,带领门下全真七子踏足流连蓬莱,留下大量诗文歌咏。王重阳与丘处机、谭处端、马钰三弟子游览蓬莱阁,写有《蓬莱阁》词,还在蓬莱阁上显示神异,他任凭被风吹进大海,却在浪里波涛间自由随意漂浮。

丘处机则在蓬莱丘山长期修炼,并西行三万五千里觐见成吉思汗,劝其停止杀戮、敬天爱民,被拜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

得道,远不止君王所求一味长生不老丹药之简单。执着于问道的思索,闻道的探究,知道的开悟,行道的坚持,道,才能长存心间、世间,才能臻于蓬莱仙境。

(四)

现实而功利的君王们,看到自己的不死梦无法实现,便继续疲于追逐现实江山社稷梦。他们又把蓬莱抛在脑后忘却了。

君王们热衷的千秋万代江山,是以中原为舞台中心,以大河大江为生命线的,大海只是乏人问津的夷地。

图片

蓬莱,这座为了满足君王长生不老之愿,从传说来到人间的仙风渺渺、道骨清清的小城,在历史逐鹿中原的人声鼎沸、战马嘶鸣中,偏于东海一隅,寂静地与大海厮守,看潮涨潮落,听涛声阵阵。

这岁月寂静苍茫中,有沧海桑田的变幻,日月星辰的轮回,天风海涛的回荡,寒来暑去的循往,春华秋实的积淀,历经磨砺而不曾停止脚步。

每日面对大海,大海的尽头在哪里?大海的对岸人家是谁?从文明的曙光初露之际,蓬莱的先民就开始了对大海的探索。

蓬莱居于胶东半岛最北端,向北越过大海中的长山列岛,对岸是辽东半岛,再远,就是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远古的先民们靠一艘简易的小船,摇桨划橹,在风浪颠簸中坚定地开始了逐岸、逐岛而行的探寻路。

当代考古发现表明,那些新石器时代、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制木制工具、捕鱼网坠,呈连续性、联系性地散落在蓬莱以及山东半岛、渤海长山列岛、辽东半岛一带,或于土中被发掘,或于海底被打捞;更远的还有,山东半岛的稻作农业经辽东半岛向海外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播,龙山文化遗存,如石棚墓葬、孔石斧、孔石刀、黑质陶器等在朝鲜、日本、太平洋东岸和北美阿拉斯加等地被发现……这都是先民们从蓬莱启航,从近海到远洋,一部艰辛而缓慢的海洋探索史、文化传播史。他们日行远一里,渐行渐远,到达了一个又一个彼岸。世界在先民的眼里,也愈来愈大、愈来愈广。

春秋战国时期,蓬莱所在的渤海已成为山东半岛的莱国、齐国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海上对外贸易区,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经历自汉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海上贸易快速发展,来到隋唐盛世,蓬莱海上对外交往也迎来了高潮。此时的蓬莱,已经从一个海边弹丸小城成为了蓬莱县,并成为登州治所之地。蓬莱出海口也有了正式的名字——登州港,与泉州、扬州、明州并成为中国四大古港,成为北方海上交通枢纽,连接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的重要出海口,也成为当时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图片

港内船只林立,繁忙进出,岸上川流不息的各国使者,朝阳中开始的城市喧腾,夜色下的灯光璀璨,人流物流从各地汇聚,又向各地散发……想象一下吧,在大隋、大唐、大宋那些中华民族盛世中,登州港繁华景象该有多么辉煌灿烂。那些兴衰沉浮的靺鞨国、渤海国、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纷纷派遣使者沿海上航线向着登州港驶来、上岸,开展与泱泱中华交往、贸易、文化交流。蓬莱城内建起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人。日本僧人圆仁来唐朝九年,在蓬莱居住三年之久,他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贵文献,其中对蓬莱不惜笔墨、详细记述。而傲视世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物产、中华使者,也是从登州港启航,去往海外,传播友谊、和平与繁荣。

(五)

沿蓬莱海岸线走过,会从那些风烛老人口中听到关于海防军事寨堡的传说,找到它们曾经的遗存,仿佛依稀听到将士们操练的回响,栾家口寨、田横寨、刘家旺寨、解宋营寨、芦洋寨……

图片

海边丘陵山坡高地上是一处处烽火台,烽山岭、西烽台、东烽台、黑烽台、防风林、铜井山、解宋营……它们用蓬莱独有的火山岩垒砌,黑红粗粝,屹立不倒,不惧风霜雨雪,坚定从容。山顶上,人迹罕至,风吹衰草,愈加沧桑寂静,遥忆曾经烽火岁月,诉说曾经铿锵身影。

蓬莱的地理要冲之势,通商能兴国,武备可保家。经历了隋唐之际港口通商繁华,蓬莱又在整个中国北方和东部海疆的军事海防布局中担当重任。这是一个漫长时期,历经宋、元、明、清。

从隋唐起朝廷对朝鲜半岛用兵便以蓬莱为出海口。北宋与辽金对峙、元明时期抗击海上倭寇,朝廷在蓬莱构筑了严密的海疆防御体系。苏轼在给朝廷上奏中建议加强登州海防力量,称这里“屯兵常不下四五千人”。从宋朝庆历年间设立的水军基地“刀鱼寨”,到明朝永乐年间设立的“备倭都司府”,管辖山东沿海三营二十四卫所,蓬莱成为北方重要水军基地。

然而到了晚清,随着国力衰弱,面对列强坚船利炮,海防线上的蓬莱也只能徒劳兴叹了。蓬莱阁后墙壁上一块“海不扬波”的碑刻,其中的“不”字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日舰击中,至今还留着一块醒目的、无法复原的伤疤。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海不扬波”只能是美好想象。

今天,在蓬莱阁下的水城,依然保存着明朝海防军港的原貌,防波堤、水门、平浪台、码头、城墙、水闸、护城河、炮台都在,历史陈迹有些斑驳陆离,硝烟早已散去,唯留下后人凭吊感慨。阳光下,微风细浪,观光游艇欢快进出,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白色波痕,久久不散。

国家有难之时,也是英雄横空出世之际。蓬莱走出了明朝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

蓬莱老城区,画河流淌蜿蜒向海,岸边杨柳依依。两座明朝牌坊,石雕精美,赫然挺立,一曰“父子总督”,二曰“母子节孝”。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为表彰戚氏家族而建。牌坊下,就是戚继光故居。

图片

戚继光将门世家可追溯六世,其出生即有虎子气象。他十七岁时在蓬莱世袭父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官居正四品,开始其政治军事生涯。他以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立志保卫国家海防安全。他在山东治理整顿海防,转战浙闽抗击倭寇,建立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北上蓟州戍守边疆。戎马生涯,战功卓著,令外敌闻风丧胆,筑起边防的铜墙铁壁。刀光剑影,出生入死,凝结出他的闪耀古代军事史的理论思想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还有大量的华章诗文。今天,在戚继光生活战斗过的祖国各地、边防海疆,随处可见为他所建的纪念馆、他的雕塑,他拥有广泛的民间信仰。

晚年的戚继光,受朝廷政治所累,黯然回到故乡蓬莱,在凄凉中溘然长逝,享年60岁。在蓬莱城外不远的芝山上,他的墓碑肃静而立,时至今日,祭拜者依然络绎不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爱国心、报国志、民族义,其心可鉴。

六一儿童节,我去拜访蓬莱一所乡下小学。孩子们的演出节目单上,排有两个戚继光题材的舞台剧,一个展现戚继光从小接受爱家爱国教育、立志成才的故事;一个展现戚家军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故事,孩子们一板一眼地演出,台下学生和家长凝神观看,完全沉入剧情之中。老师们告诉我,学校把戚继光事迹当成教材,把习武“戚家拳”作为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就是要让戚继光精神在学生们心中扎根,伴随一生。

(六)

往事越千年,往事如烟。

历史对蓬莱的冲刷,如同海浪对卵石的冲刷,终圆且润;如同《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成君子。

我每天行走在蓬莱大街小巷,触摸她的历史,感受她的温度,吸纳她的滋养。

图片

那些出游的旺季,人们涌到蓬莱,到蓬莱阁访仙,到大海戏水,到戚继光故居拜谒,到文化街区、街头小店探奇,熙熙攘攘、人流如潮。我混迹在游客江湖中,时而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客,时而又变回本地土生土长之人,我从各个角度看小城、逛小城,去关心她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否正在传承,是否在时代变迁中淘尽泥沙愈发金光。我知道,历史留给蓬莱的,没有凉却,反而更有热度,走在其间,拥挤在游客中,我身心俱热,敞开衣襟,任海风扑怀。

在一些稍显清寂的时间里,我依旧会走遍每一处地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时光安然,我经常思绪出窍、神游时空。恍惚间我甚至能够听到、看到、触到千百年来发生的那情那景,那一路走来的传奇、精彩、执着、坚守。蓬莱的历史是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既有帝王将相,又有百姓小民,她是每一个人的历史。

在大海边,寻找八仙、寻找海市、寻找神仙生活,以闲适的心看朝阳落日、天边云霞,轻风微荡、衣角飘飘,海阔帆悬、潮平岸阔。蓬莱阁上有一方碑刻“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有当代名诗 “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歌中唱到“天仙休羡慕世人刻苦干,何难亦有欢乐园……俗世比仙境,也不差一线”……

我知道,神仙不必羡,神仙生活就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你勇于追求自己的仙山胜境理想,勇于探索自己的大海汪洋征程,勇于实现自己的家国天下抱负,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神仙”,每个地方都能成为时代的“仙境”。

蓬莱城区西部海岸带,有着亿万年前地质运动的遗迹,玄武岩熔岩、火山锥、火山石、海蚀穴、海蚀岩、海岸侵蚀地貌、风力沉积的黄土墙……在太久的天地演变中,它们散发无法言说的光泽,或红、或褐、或灰、或黄,凝视越久我越沉醉其中,沉醉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