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作典型发言,幸福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昆嵛观潮• 2025-02-20 15:20:00 •赖浩阳

“我们实施了温暖烟台、肾友中心、情暖万家等慈善救助项目340多个,惠及困难群众61.4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兜牢民生底线,奋力开创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2月14日济南召开的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作了典型发言,“品重烟台·慈善之城”的名片再次闪亮。

近年来,烟台市民政局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养老问题,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保障,持续在打造公益慈善城市、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用心用力。以“幸福路上,不让一人掉队”为准则,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    

“普惠均衡”应对人口老龄化 困难老人也能“享老”

进入正月,烟台家禾嘉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孔丹丹总算能歇一歇了,她们公司承接的“爱心助浴”项目为高龄失能、经济困难老人洗澡服务让她一直忙活到腊月二十九。“困难家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该项目享受免费上门助浴服务,市民政局补贴一部分,我们企业补贴一部分。” 孔丹丹说,从2022年开展“爱心助浴”服务后,90%客户是回头客,上门助浴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开了一扇幸福的大门。

爱心助浴、暖心过冬、安心居家、顺心助餐“四心”服务是市民政局于2022年针对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和困境创新推出的助老服务,去年“四心”服务升级为“五心”,在芝罘区东山街道和大海阳社区试点开展“仁心助医”服务,并逐步推广至全市,辖区高龄老人将享受到免费的陪诊、代办跑腿等医疗服务。 

“顺心助餐”服务,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五心”助老服务的开展,通过精准对接老年人日常所需,解决其居家生活困境,打造“身边、床边、周边”的幸福养老圈。截至目前,服务已累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务3.1万人次,为困难老人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367张,完成独居老人智能监护设备安装9854户,探索开展助医服务326人次,建成市民社区食堂和助老配餐点786处、日均服务老年人2万多人次,让越来越多老年人能够乐享晚年,实现最美“夕阳红”。

应对人口老龄化,市民政局坚持普惠均衡原则,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县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和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机构发展到249处、其中3星级以上占比51.8%,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662处,各类养老床位8.3万张。

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出台《关于积极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烟台市养老服务条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等法规政策,市、县全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烟台养老事业发展进入标准化、法制化快车道。

政策保障下,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充实。2024年12月,芝罘区建成全市首个“银龄行动”赋能基地,建立全国首支银龄行动“五大智库”。全市“银龄行动”共吸纳涵盖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理论宣讲、法律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志愿者1.7万人,建立“银龄行动”老年专业志愿服务队400余支,举办各类讲座580余场,开展服务活动4700余次,累计服务12万人次,让老年人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在提升综合素质中提升生活质量。

“品重烟台”闪耀“慈善”之光   慈善项目达340多个

今年烟台“两会”,“持续打造慈善城市品牌”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也是连续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慈善之城。回顾三年,烟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大步迈进,硕果累累,百姓惠享改革创新红利,“慈善”之光闪耀港城大地。

2月11日,一场简短而温馨的仪式在莱山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举行,“温暖烟台-牵手筑梦”慈善助学活动为81名困境学生发放助学款9.45万元。

仪式很短,但希望很长。从2019年开始,市慈善总会与爱之源公益服务中心联合成立“牵手筑梦”助学项目,确保每年两个开学季前能精准及时把助学金发放给困境学子。

“牵手筑梦”“肾友中心”“情暖万家”……通过建立“需求—项目—募集—服务”联动机制,目前我市已累计实施各类慈善项目340多个,救助困难群众61.4万人次。其中,“肾友中心”项目已覆盖11个区市,自项目开展以来支出善款1405.7万元,救助群众29.8万人次。

扶危济困、守望相助,慈善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传承。为营造“慈善就在身边”良好氛围,市民政局不断

打造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动力,通过下沉式服务、项目化推进、规范化发展,不断丰富慈善参与方式、拓宽慈善参与渠道。

加快社区慈善发展。出台社区基金建设指引、助力社区基金方案,支持设立社区基金。2024年新增社区基金228支,比上年增长175%,累计358支,其中8支入选省“金种子”社区基金,筹集资金1274万元,开展社区慈善项目186个、受益群众22万人次。近日,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出台烟台市社区慈善培育行动方案,计划到2027年底,设立社区慈善金400支,打造社区慈善空间30个,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社区慈善新业态,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省首家慈善文化馆

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厚植慈善根基,努力让慈善事业更有温度、广度。充分挖掘“盛宣怀”“广仁堂”“向善街”等烟台慈善文化符号,打造完成全省首家集展示、捐赠、服务于一体的“慈善文化馆”。已设立“一馆(慈善文化馆)一街(向善街)一公园(市文化中心慈善公园)”为代表的慈善空间20多处,开展慈善文化宣传和服务420多场次。通过主题宣传,创作慈善歌曲、公益微电影、宣传片,开展慈善品牌LOGO和宣传标语、慈善故事征集、慈善City Walk路线打卡等活动,创新“慈善+体育”“慈善+文娱”等融合发展,推动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设立并发布首届“烟台慈善榜”,褒扬253个爱心单位、个人和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热情。

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保障9.5万余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最底线的民生保障”。近年来,我市以打造“爱心烟台·阳光救助”社会救助品牌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救助格局、凝聚救助合力,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主动帮办制度,创新搭建一“网”贯通多“链”融合的“困难人员救助”集成服务模式,有效保障9.5万余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民生兜底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

今年2月7日一场大雪突袭福山区,气温急剧下降至零下10°C,为流浪乞讨人员带来了严峻的生存考验。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福山区民政局迅速采取行动,紧急部署辖区各镇街开展“寒冬送温暖”街面巡查工作,成功将一位腿部有伤的流浪者劝说进救助点,并进行了妥善安置。

市民政局探索构建“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获批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常态化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活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00余人次。这不仅仅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也充分展示了烟台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与有力。

走访探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

构建覆盖全面、兜底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救助网络,目前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42万人、特困人员2.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4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07万人。连年提高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69元和872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9.6%、74.4%,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1.44:1缩小到1.23:1。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前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口占比81%。

加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圆满承办全国儿童收养工作会议,我市“五抓五促五化”规范儿童收养典型做法在会上交流,相关工作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领导充分肯定。着力完善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精准保障孤困儿童2081人。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发展,培育孵化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47家,在“六一”、寒暑假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情暖新春·共护未来”等系列活动,年均走访孤困、留守、流动儿童64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活动500多场次,受益儿童2000多人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开展“六大保护”行动,每年组织“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