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它以各种形式“活”在中国人心里,传承在生活中,蕴含在情感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尘烟一路走来,演绎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浪漫。七夕,寄托了对两情相悦的憧憬与向往,萦绕着阖家美满时的欢声与笑语,激荡着灿若星河般的诗情与豪迈。
七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居然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洪流,在新时代的当下,散发出愈加耀眼的光芒?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当牛郎织女穿越古今,来到仙境烟台的上空,入夜时分,坐于瓜果架下,烟台日报记者与他们来一场对话,city不city?
关于我们的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传说中的我是个勤劳善良、靠放牛为生的普通青年,以淳朴忠厚的品质打动了下凡的织女,王母得知后,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从此我与织女只能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
九天之上,茫茫夜空,银河两岸,两星遥望。一颗叫牵牛,一颗叫织女。如果仅仅到了这里,也并不稀奇。两颗星在寰宇之中闪烁,直至遇见了对宇宙好奇又极富想象力的古人。于是,就有了文化的加身。
记者:关于你们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到底哪种才是正统? 牛郎:我们的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不断演绎。
关于我们的故事,出处很多,最有名的当属汉末乐府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故事述说了我们这一对天上夫妇的离别之苦,主题也逐渐完成了“牵牛织女”从神到人的“变奏”,即由星宿的记录观察演变为凄美的爱情故事。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与诸多民间故事的变种,本属天上的传说变得越来越有“人气”。
而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则将我与董永做了结合,但这一改,似乎这样的故事就在身边,代入感十足。更何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歌词琅琅上口,传颂甚广。
再到后来,清代戏曲家尤侗则在《钧天乐》中为我们的爱情赋予了大团圆结局,因为我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从此不再岁岁分离。
所以我说,故事之所以流传广远,就是在于不断演绎。
记者:你知道烟台的七夕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吗? 织女: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太守。
相传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初六为七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的。位于烟台西部的莱州市就有在农历七月初六过节的习俗,原因是纪念一位壮烈殉职的太守。
明末1632年发生兵变,孔有德叛军围困莱州城,久攻不下,转而攻打登州,很快攻陷,当时人们就编了谣谚“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来传唱。时任莱州知府朱万年率众抗敌,在七月初七这天壮烈殉职,人们怀念这位忠贞不屈的太守,为他塑了一尊泥像,在城南门外建“朱公祠”,岁岁隆重祭祀,莱州人也将七夕节改在七月初六过。招远、长岛等部分地区也多以七月初六为七夕,当地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记者:请教一下,应该如何乞巧? 织女:“偷”秫秸、唱歌谣,还要供上我的图像……
古时候对女子的女红要求很高,乞巧也是七夕的主要民俗活动。这天,女孩们会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我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女红技法娴熟高超。
过去在胶东地区,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也就是我)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我的图像。
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儿,坐在我的图像前,对拍巴掌向我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有小女孩的家庭,妈妈往往要给孩子准备针和线,让她们学纫针。在威海、文登、乳山等地,人们还用喜蛛来乞巧,在七夕的晚上把它倒扣在盘里,如果天明织成网,则谓之“得巧”。
听完牛郎和织女的叙述,你是否感觉两千多年沧海桑田,七夕节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星象走向爱情故事,从中国走向世界——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个节日早已不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而是新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星河中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