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海岸线 跃上新征程|“南鱼北育”竞跃莱州湾

水母网• 2024-07-17 09:04:16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姜晓

通体红色的红瓜子斑畅快游动,体表9条红褐色斜带的三刀鱼欢快觅食……很难想象,这些南方名贵海水鱼类竟能安家莱州湾。

7月11日,“千里海岸线 跃上新征程”采访团行走莱州湾,揭开“南鱼北育、北育南养”的渔业密码。上午,在山东海洋明波水产,采访团探访20多个海水鱼良种的繁育之道,解析“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下午,采访团走进泰涌水产,打开海马北育的突破之匙。

原本依赖进口的鱼种,如今在莱州湾实现人工繁育,在循环水养殖池中孕育出新一代“鱼宝宝”;原本偏爱温暖海域的斑石鲷等鱼种,如今可以自在地穿梭在莱州湾海域……莱州湾畔,山东海洋明波水产首次在国内突破赤石斑鱼(红玫瑰斑)、花尾鹰 (三刀鱼)人工繁育技术,又突破了红九棘鲈(红瓜子斑)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共繁育红九棘鲈苗种50.6万尾、赤石斑鱼苗种5.2万尾、花尾鹰 苗种1.1万尾。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南鱼北育”竞跃莱州湾。

创新“陆海接力”模式

开创“南鱼北育”先河

11日上午,在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循环水养殖车间,一条条鱼苗活力十足,穿梭游动,这就是俗称红瓜子斑的红九棘鲈。

红九棘鲈,头部及背部前端有暗褐色网纹,尾鳍后缘呈圆形。鱼通体红色,鲜艳喜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我国南海名贵海水鱼类。

因红九棘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养殖前景,且我国野生种群只在南海西沙群岛及海南岛等地分布,为了缓解渔业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将目光瞄向了它。

今年5月,由山东海洋明波水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红九棘鲈种质库构建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等多项成果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不仅是红九棘鲈,去年,黄带拟鲹苗种在明波成功繁育,实现了国内首次黄带拟鲹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苗种培育。

黄带拟鲹,又叫“皇帝鲹”,是一种深远海名贵鱼种,适宜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在国外,黄带拟鲹是餐桌上的“刺身之王”,全世界产量仅有几千吨。

“结果非常令人振奋,黄带拟鲹本土人工繁殖的成功,就预示着我们国家的深远海养殖,将会有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出现,就基本上可以解决黄带拟鲹靠进口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说。

“这些品种取得人工繁育技术突破意义重大,为‘南鱼北育’和产业化推广奠定了重要的种质基础,解决了红九棘鲈、赤石斑鱼、花尾鹰 等名贵海水鱼品种价高难求的难题,为渔业种业装上‘中国芯’。”山东海洋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升说。

南鱼北育,根在循环水养殖系统。

“实现南鱼北育,如何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是第一要务。”李文升说,以往在养殖、繁育一些南方珍贵鱼类时,烟台企业通常要采用对外海水升温等方式保障养殖条件,这导致生产过程中能耗过大,成本过高,与南方生产模式相比没有优势。

2003年,随着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在国内首家实现全循环水养鱼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化生产,这一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改变。

传统养殖是流水式,鱼池里的水用完后直接排放掉,耗水量极大。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品种聚焦优质高附加值鱼类,通过高效物理过滤、实时生物净化、紫外线杀菌处理、液氧精准添加、自维护回流控制和物联网信息化监控等流程,真正实现养殖尾水的高效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区域用水全循环。

由于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养殖水体在循环处理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时,可以通过少量添加补充水、蒸汽升温等方式对养殖水体水温进行调节,保证了全年适温养殖,为缩短养殖品种生产周期、提高养殖密度创造了条件。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给鱼提供了最佳的养殖环境,水里边溶氧、水温、水质等参数,都会按照鱼最佳的环境需求量身打造。”李文升说,循环水养殖,可以提升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一立方水体可产出60—80公斤鱼,是普通养殖模式的2—3倍。

南鱼北育,关键在“陆海接力”养殖模式。陆基面积受限,深海养鱼是保供保产的必然选择。

不久前,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工人们对车间养殖的斑石鲷、黄带拟鲹等鱼进行捕捞,然后分批次转移到活鱼运输船上,运输到海上围栏进行大水面立体生态模式养殖。

所谓陆海接力,简单地说就是:在冬季外海水温低时,斑石鲷等优质鱼类被养殖在循环水车间里,而在夏季海水温度适宜时,则将其转移到围栏中养殖。

“这种养殖模式可以突破地理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限制,实现南鱼北养,为探索深远海养殖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启示和实现路径。”李文升说。

夏日莱州湾,海风习习。乘船航行40分钟,大型生态围栏“蓝钻一号”出现在眼前。它周长400米,由172根钢制管桩和PET网衣组成,配套2个大型多功能平台和6个小型平台,养殖水体16万立方米,养着30万尾鱼。

李文升说,每年春天,他们会利用工厂化车间繁育、培养大规格苗种。6月份,把车间里的苗种转运到海上网箱和大型生态围栏,利用海上的优质水质进行高效养殖。到了10月底,捕捞并出售达到商品鱼规格的鱼,其余的鱼再倒运回陆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进行越冬养殖,实现活鱼的全年供应。

“这种健康高效的‘陆海接力’,从上游的种质创制、良种开发,到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海上深水网箱和大型围栏等高效养殖,再到市场供给,形成海水鱼‘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成—食品加工—终端销售’一体化运营,构建起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链。”李文升说。

提前布局产业链延伸

掀起海马北养新浪潮

11日下午,在山东泰涌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车间里,大大小小的膨腹海马按照大小不同分成3排。它们有的吃饱喝足后用尾巴缠在网子上休息,有的还在努力抢食。

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在中世纪剧场骑着海马决斗的场景别有风趣,特别是凶猛、敏捷的海马坐骑让人印象颇深。但在现实里,海马的形象却正好相反,一副慵懒、笨拙的样子。有意思的是,海马虽名为“马”但其实是海水鱼,而且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

海马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药用价值极高,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

海马包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膨腹海马等超50个种类。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野生海马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枯竭。目前,已有42种海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2004年起,我国将海马属所有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野外捕捞及交易。

海马养殖业的发展,极大缓解了人类对野生海马资源的依赖。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海马养殖。改革开放后,南方一些地区逐渐实现产业化。

由于海马对水温、水质等条件要求苛刻,多年来,北方一直没能实现海马繁育,只能从南方购苗养殖,直接影响了北方海马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

“我们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海马繁育与健康养殖科研基地。通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摸索出一整套海马培育、养殖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验,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操作的养殖模式。”山东泰涌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静飞说,目前泰涌水产实现每只海马每年可生产4—5次,平均每尾每次产200余尾仔鱼。

膨腹海马引种于澳大利亚,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但是,随着多代繁育、近亲杂交,面临种质退化问题。代静飞表示,泰涌水产已挂牌海马苗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发基地,将与黄海研究所一起选育生长速度快、抗病抗逆能力强等优良性状的海马良种。

除了南鱼北育外,北苗南养、南北接力的模式也开始流行。

代静飞说,目前公司除了在莱州有5万多平方米的养殖水体外,在福建省还有2万多平方米的养殖水体。

“因为福建省温度高,所以我们选择另外一个海马品种——线纹海马,通过在福建改良换代,不断创新养殖条件,争取在最短时间实现可以在北方气候条件下养殖线纹海马。”代静飞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马产业已成为横跨水产养殖、中医药、大健康等多业态交织汇合的大产业,初具百亿规模。

“近年来,国内海马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年需求量约为200吨,但供应量仅20吨,缺口达到90%,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也是海马养殖的重要窗口期。”代静飞说,目前泰涌水产正在扩大养殖规模,未来将带动下游的水产养殖、医药、餐饮等产业。

一条鱼“游”出一条链

冲刺中国海洋种业北繁基地

南鱼北育,为北方渔业养殖增加了高质、高值、高端的新品种,有利于海洋养殖业多样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在北方地区养殖原产地南方的鱼类,丰富养殖结构,提高渔业效益,增加渔民收入。“目前,这些南方鱼种效益可观,一斤鱼要三四百块钱,等于给市场提供了优质的商品鱼,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李文升说。

种业是渔业发展的源头,南鱼北育,有利于南北联动,提高种业效率。

“南方暖水性鱼类苗种在北方规模化培育,然后运到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去养成,实现了南北联动,完善了整个产业链条,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李文升说。

一条鱼的背后是“种子”的创新。“莱州在苗种繁育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我们通过聘用、人才合作和设立人才飞地等方式,全力支持种业创新平台建设。”莱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歧峰说。

山东海洋明波水产作为国家级半滑舌鳎原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山东省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全国斑石鲷唯一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斑鱼繁育基地,种苗培育一直是企业实现不断突破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重视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依托山东省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与10余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及专家团队建立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常年有硕、博士研究生驻场开展东星斑、斑石鲷、石斑鱼等海水鱼的制种工作,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大大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李文升表示,公司目前获得半滑舌鳎“鳎优1号”、云龙石斑鱼、金虎杂交斑水产新品种证书3个,完善的人才团队和丰富的种质研究经验为海洋种业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

秉承着“做最具创新力的水产企业”发展宗旨,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在种业科技创新中迈出坚实步伐:2002年全世界首家突破半滑舌鳎的人工繁育技术,依托该技术获得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国内首家突破斑石鲷的人工繁育技术,建成国内最大的斑石鲷苗种繁育基地;2023年首次突破黄带拟鲹人工繁育,为深远海养殖提供适养品种新选择……

“莱州海岸线108公里,海域面积1690平方公里,在海洋牧场建设、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装备、养殖品种创新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王歧峰说,“我们在巩固大菱鲆、石鲽、半滑舌鳎、海参等传统养殖品种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石斑鱼、斑石鲷等名优新品种养殖,积极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健康养殖模式。”

良种选育、苗种生产、示范推广、设备配套……眼下,山东海洋明波育种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部分养殖车间已经投入使用。

山东海洋明波北繁基地作为莱州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先行入驻项目,按照国际顶尖标准,建设数字型现代化育种车间,开展优质海水鱼、海参、蛤蜊、海肠的育种、育苗和养殖,建成集良种选育、苗种生产、示范推广、设备配套等功能为一体,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引领莱州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海洋种业北繁基地。

据悉,莱州市现代渔业产业园是莱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集渔港建设开发、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海洋新兴产业、休闲渔业、科研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园充分发挥莱州市金城镇资源要素和项目周边热电厂余热循环利用的优势,重点发展陆基工业化养殖,利用工业余热对养殖水源进行升温,从而节省能耗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养殖的碳排放。

“园区将突出种业核心,坚持把种业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打造深远海养殖苗种供应基地,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推动海洋种业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引领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王歧峰说。

陆基,海基,陆海接力;南鱼北育,北育南养,南北联动。

逐浪莱州湾,“蓝色粮仓”渔歌嘹亮,更多南鱼北育的故事还在发生。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姜晓

分享到:

新闻精选

烟台市发布线上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消费警示

水母网
07/18 09:39

6月份烟台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出炉

水母网
07/18 09:39

烟台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获山东省督查激励

水母网
07/18 09:39

明天公布高考三个批次 第1次志愿录取结果

水母网
07/18 08:47

社会保险咨询台|如何修改社保登记手机号?

水母网
07/18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