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过春节了。经常听到有人说,城市的年味儿不如农村老家的年味儿足。那到底什么是老家的年味儿呢?
我的老家在福山城乡交界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亲身经历的老家年味儿体现在忙年、过年、闹年三个环节上,每一个环节的年味儿都格外浓郁。
忙年
忙年包括推年磨、杀年猪和鸡、购年货、做新衣、做美食等等,从进腊月门开始,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忙年,是过年的前奏曲,一忙活起来,年味儿就随之而来。
刚进腊月门,农家就开始把夏季就准备好的小麦从缸里搲出来,淘洗干净,晒干,然后磨出上好的头麸面粉,用作蒸面食。家家都捧着磨棍推磨,盼着过年吃好饭的心情抵消了劳累。村队集体有了机器磨坊以后,磨面的人排成了长队。
小年以后,家里养猪的农户,多把肥猪宰了,一部分卖掉,一部分留着过年做菜自食和待客,坊间不时能听到肥猪被捆绑待宰杀的叫声。家家户户把饲养的大公鸡杀掉,打鸡冻、煮鸡肉,作为正月待客的必备菜肴和原料。
置办的年货品种繁多,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张贴的、燃放的,什么都有,大多到县(区)城大集上购买。腊月集人山人海,人们形容“腊月集,挤破皮”,一点儿也不过分。腊月集由平时的半天集变成了全天候集,似乎还有人没有买够。
做美食。腊月二十以后,妈妈和邻居大妈、婶子联合起来蒸大枣饽饽、磕莲子、包包子。当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大枣饽饽出锅时,大家满是汗水的脸上会情不自禁地绽开笑容。馋得我真想吃一口,但奶奶和妈妈“大枣饽饽留着正月待客”的教诲,让我只能把涎水咽进肚里。
剃头、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日子再穷,过年也要剃个新头——过日子有奔头”。后来,妈妈那一代,年轻的女子去理发馆烫发,常常通宵达旦。
过年
从大年三十(除夕)开始,老家就正式进入过年的环节了,年味儿愈加浓郁起来。
早饭后,大人开始贴春联、年画、窗花、门神和财神。春联多吉祥用语,辞旧迎新。“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迎春接福”和鸡、鱼、娃娃图等,贴在炕头的墙壁上,还要在牲畜栏上贴“六畜兴旺”,在室内贴“抬头见喜”,在钱柜上贴“金玉满堂”。家里家外,红彤彤的一片,一派欢乐喜庆的气氛。我们家的窗花多是我来贴,贴在擦得锃亮的玻璃窗上,格外耀眼。
接灶王。午饭后,很多家贴上新的灶王爷画像(旧画像在腊月二十三烧掉了),即接灶王回家过年。
请神主。下午,家族中人打开祠堂,清洁卫生,悬挂灯笼,悬起族谱,请出祖宗牌位,按左昭右穆依次端放到条几上。供桌上摆放好大枣饽饽、菜肴、干果等供品和香烛、酒水。傍晚时分,祠堂张灯结彩,香烟袅袅,彻夜不息。
吃年夜饭。下午,家庭主妇们开始包饺子,准备年夜饭。饺子馅要多放猪肉少放菜,还要分别把硬币、红枣、板栗、花生包进去。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要故意留下几个不煮,叫“压箅子”。奶奶说,年夜饭吃水饺时,吃到红枣的,意味着新的一年鸿运当头;吃到花生的,能长命百岁;吃到硬币的,预示财运亨通。
守岁。除夕夜很多家人彻夜不眠,包初一早晨的饺子、准备新衣新帽新袜新鞋、准备压岁钱、饮酒品茶、吃糖说笑、叙旧话新,各有其事。后来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乐此不疲。我和弟弟不扛熬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祭祖。五更时分,村里的男子洗漱完毕,穿戴整齐,由长辈带领,到家祠和宗祠祭祖。祠堂祭祖要排好队伍,依次进入祭祀大厅,由尊长或辈分最高者先点蜡烛、上三炷香、然后斟满酒和茶,率领众族人跪拜三叩首。天亮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开始了。
拜年。清晨四五点钟,妈妈叫醒我和弟弟,洗脸刷牙,穿上新衣新鞋,外出拜年。其实,多数人家两三点钟就开始拜年了。先给家族长辈拜年,再给亲友和街坊邻居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红包。我和弟弟新衣口袋老是鼓鼓的,满是红包,还有花生和糖果。
闹年
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年把年味儿推向了高潮。
燃放鞭炮。市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前,闹年燃放鞭炮比较集中的时间有三次,其他时间零星不断。第一次,除夕傍晚煮饺子时;第二次,午夜子时辞旧迎新;第三次是正月初二晚上送神。燃放最多、最响、时间最长的当属午夜那次。大人孩子燃放的烟花爆竹映红了天空,响声震耳欲聋,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纸屑,人们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秧歌杂耍。早些年每年正月,区县都要组织村居搞一次秧歌杂耍,敲锣打鼓,秧歌、擂鼓、高跷齐出动,各显其能,走村串乡,好不热闹。特别是庙会、山会,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唱大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村村有腊月排戏和正月演戏的习俗。一般从初二开始,在村头开阔地搭起舞台,挂起大幕,点亮汽灯,开始唱戏。台上唱腔优美,台下掌声一片,好生热闹。我记事时,农村家庭有了电视机,村民就不唱戏了,不出门也能看上文艺节目。
出门儿。老家称正月走亲戚拜大年为出门儿,老辈传下来的时间安排是“初二拜姥姥,七大姑八大姨,三六九拜丈人”。出门儿要带大枣饽饽、酒水等礼品,以便对方安排午宴款待。出门儿的路上,徒步的、骑自行车的,开摩托车和小汽车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真是一道好风景。
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区政府和乡镇每年都办灯会。晚上,银月高照,灯光通明,逛灯会的人络绎不绝,或驻足欣赏彩灯,或思考猜灯谜,把晚饭吃元宵(汤圆)的热量消耗在逛灯会的喜悦之中。
这些世代相传的春节习俗,构成了我记忆中家乡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