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烟台的端午剪纸民俗

水母网• 2023-06-20 10:19:21 •李强

端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烟台人常说:闺女的清明、小子的年,老婆的端午只一天。端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插艾蒿、挂桃枝、吃粽子、扎五色线、戴香包等多样性节庆活动,是大众性的端午节民俗。烟台本地也有一些地域性小众端午民俗,端午节张贴剪纸便在烟台中部地区广泛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曾走街串巷进入到蓬莱北沟镇、刘家沟镇等地的多个村庄,惊奇地发现,这一古老的风俗仍然保留至今。

五月初一,烟台人称之为“小端午”,要在大门下方贴一对黄裱纸剪的牛,牛身上写着:“我是天上老黄牛,上神差我四方游。有嘴不吃人间草,专吃瘟疫恶鬼头。”同时,在一扇门上贴艾虎、倒贴五毒葫芦和挂看门猴。

五月初五,又称“大端午”,太阳还没出山,在另一扇门上再贴上五毒葫芦、艾虎、卐字符、鸡叨蝎子等;门框的左右两侧贴上七星宝剑;同时还要在门槛上张贴金蟾、火钳子夹五毒的剪纸,家中柜门上多贴艾兔、金蟾,屋内的门后、锅台后、窗旁、炕沿要贴鸡叨蝎子、剪子剪五毒、锥子扎五毒等剪纸图案。窗户上也要贴彩五毒、五毒葫芦、黄牛、雄鸡叨蝎子、锥子刺五毒、剪刀剪五毒、五毒香囊、天师骑艾虎、螃蟹、雄狮等剪纸,都是取驱灾辟邪之意。贴剪纸的地方也有讲究,街门是最主要的地方,与过年贴门神一个道理,但又不限于街门,凡是住宅出入口都要贴。所有这些事,都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驱邪的仪式感很强。

烟台传统端午节习俗,其主题是生命意识与人文精神,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

一、端午剪纸用黄色

端午节用纸的颜色和贴法,与其他节日剪纸有所不同。平时用红色纸,贴在白纸糊的檩子窗上显得喜庆,而端午节则是以写疏用的黄裱纸为主色,剪好后背面再衬贴上朱红色纸,传统文化中黄裱纸是起到辟邪祈福作用,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黄纸必然成为端午禳灾辟邪的首选材料。

二、佩朱符、簪艾虎、五毒饰

端午在簪首垂挂各式各样艾虎五毒饰,旧称“钗头符”。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护生等民间活动。健康是共同的信仰,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有关端午的最早记录见于晋朝周处的《风土记》。按照百姓的生活经验,此时天气炎热起来,各种虫害如蝎子、蜈蚣、蛇、跳蚤、虱子、蚊子等粉墨登场,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儿童成长造成严重威胁,规避这些毒虫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五毒”泛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等,古代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蓬莱谚曰:抓不尽的虱子,拿不完的贼。实际上,夏季的毒虫不计其数,“五”只是个虚数,只拿五种毒害做代表罢了。人们将五毒的形象作为剪纸图案,既是为了避免毒虫侵害,也有让小儿辨识毒虫的科普作用,警告孩子躲避“五毒”系列的毒虫。

清光绪版《增修登州府志》中云:“端午……以雄黄涂小儿耳鼻,佩朱符或戴艾虎以辟邪……”这里所说的艾虎有多种形式,此处为佩戴式的。儿童、小姑娘将鹌鹑蛋壳画成老虎的样子,再粘上胡须,下面系一串用纸剪的各种“五毒”,俗曰“老虎踩五毒”;也有用独头蒜,系上五彩线,下边也挂上一串“五毒”剪纸,俗称“蒜老虎”。成人则多簪戴五毒葫芦,老人簪戴福葫芦。簪戴剪纸钗符是清中期以后烟台地区重要的节日习俗。

三、贴艾虎辟邪

烟台人将威武之虎踏于艾叶之上的剪纸图案,统称为艾虎。艾虎,是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它以勇猛、强健的身姿,震慑、庇护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实,烟台人端午节的讲究,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清康熙《蓬莱县志·风俗》载:“端午,士民之家作角京黍,涂雄黄、菖蒲酒,儿女辈以五彩缠手足,簪艾叶、榴花,佩朱符以辟邪,是日多蓄艾。”古人视虎为神兽,认为老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

从历史文献来看,比较早的“艾虎”是人形的“艾人”。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无论是“艾”还是“虎”,都是守护人类平安健康的象征符号。

四、内宅门窗贴艾兔

烟台人家街门与内宅门,在节日里贴门花、门画、门神,有着严格的习俗制度,外刚内柔是其特征。

在中国传统节庆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常借兔子的形象来表达。古代,皇帝常以白兔来嘉奖有功的老臣,有赐其健康长寿之意。在民间的习俗中也有不少向“捣仙药的白兔”祈求保佑健康长寿的风俗。民间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态:白兔会捣仙药,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是长寿的象征。

五、艾花、五毒、五毒葫芦符

《岁时杂记》中说:“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蜿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象。并造石榴、萱草、疡假花,或以香药为花。”民间传统认为,钗符、艾虎与艾花的基本功能都是辟邪,此外,艾虎还具有宜男的作用。

儿童体格弱小,容易受到五毒侵害,为了祛五毒,所以人们把辟邪镇祟的“百兽之长”老虎戴到儿童身上,于是,以五毒为代表的毒物邪物便不能近身了。

如今烟台的端午节,人们已经把节日习俗与日常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借以表达美好的祈愿。

端午贴的五毒葫芦剪纸,不仅是美好的吉祥物,更有化病祛灾的寓意,人们认为端午贴它可吸邪毒之气。用于民间避邪除毒习俗的葫芦图像,一般是由葫芦与“五毒”形象组成,如吸毒葫芦、倒灾葫芦、消灾葫芦、葫芦镇五毒等。“五毒”或饰于葫芦内,或围绕在葫芦外。蓬莱的“葫芦除五毒”剪纸在葫芦内剪出五毒和艾虎或艾兔,再插一把利剑,寓意老虎、利剑出手必灭五毒。端午节贴于家门上,据说可以吸纳五毒等邪恶之气,初五午时之后取下弃之或烧毁。

六、黄牛、雄鸡、香囊、七星剑、螃蟹、剪刀、针锥、火钳及其他

端午的法物、饰物众多,皆出于对求生延寿的期望,无非为辟恶禳灾,保障生存。但妇女的饰物,爱美的动机多于求生的成分。同是精神寄托的辟邪法物,变成妆饰品,也在情理之中。

传统文化认为大地属阴,而牛属阳。以牛比喻男性在《诗经》中有记载。牛是农业中的重要生产工具,为人类的发展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牛、土地、财富之间的关系使得牛与财富密不可分。

据清乾隆年间《穿戴档》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端午节天气热,佩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预防瘟疫、确保自身健康。作为烟台端午剪纸文化符号之一,香囊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

“七星剑”是道教道法仪典的法器,人们以“七星剑”为镇门之宝,剪纸贴在内宅门旁,寓意镇宅辟邪,招福纳瑞。

端午蟹,北宋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有“以蟹辟疟”说。借蟹辟疟以保平安的民俗也年深久远。

凡锥刺、剪刀剪、火钳夹五毒,皆源于谷雨习俗,剪一对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嘴里叨着蝎子,爪子下边还踩着五毒,并在黄裱纸上用朱砂写上:“五月里五端阳, 吃粽糕,饮雄黄,金鸡贴在房门上,害人毒虫全死光。”

一个地区的民俗渗透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能够反映出这一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淳朴的烟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康泰的祈盼,在端午剪纸的风俗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体现!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