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酱香型白酒的中心,贵州酱酒的声誉已响遍五湖四海,而产自贵州茅台镇7.5km²核心产业区的“中翰名酒”,更是天下酱酒之翘楚。自2017年贵州中翰酒业集团创建至今仅5年,便以弘扬中翰文化 承宣祖技,传播翰儒之道。为企业使命!
工艺的坚守者
于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的西汉,据《史记》记载,汉播阳令唐蒙曾献“枸酱酒”于汉武帝,汉武帝饮后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取枸酱而使南越”之说。唐宋明清以来,贵州酱酒一直为酒中佳酿,享誉相邻各省,尤其是现代,可以说贵州酱酒是毋庸置疑的国酒代表。
极高的地位也代表着巨大的利益。多年来,无数人趋之若鹜地进入酱酒市场,层出不穷的品牌五花八门,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有的人靠着以次充好,打着“假坤沙”的名头获取暴利;也有的人靠着精耕细作,遵从“真工艺”的本心稳步向前。中翰酒业,无疑为后者。
在酱酒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贵州中翰集团的酒品能脱颖而出,成为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对象,这背后不仅有其品牌背书地加持,更是源于中翰人对品质的坚守。也正因为这份坚守,才让中翰名酒成为了消费者之间交口称赞的琼浆佳酿,突破了酱酒爱好者心中“茅台之外无酱酒”刻板印象。
生态的维护者
中翰酒业是酱酒行业冉冉升起的一颗巨星,为了更了解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故事,我们采访了贵州酱酒的“新星”、中翰酒业集团总裁——林家伟先生。
“对于将酒厂建立在赤水河旁的中翰来说,维护当地生态是必须的。茅台镇酱酒之所以好,除了原料的选用以及工艺的坚守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气温、湿度、光照、水土,以及全世界仅此一处的微生物条件,是茅台镇出好酒的根本原因!”
“中翰正是依托于赤水河,可以说,赤水河兴则中翰兴,赤水河败则酱酒败!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赤水河流域,更要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的酱香型白酒核心区。只有保护好了赤水河流域,我们才能酿造真正好酱酒,才能持续做出世界一流好酱酒。”
从林家伟先生这里了解到中翰的背后故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不只是酱酒行业的“新星”还是生态的维护者。这是对工艺的坚守,是诚信的守护。
“要对自然心怀敬畏,要对工艺的坚守与传承,更要迎合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二号文件明确了贵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作为贵州企业,中翰酒业自然要积极响应。”
这样的大局观,这样忠于党、忠于国的企业,中翰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腾飞,可见并不是运气使然。
酱酒的“新星”
如今的中翰集团生产基地占地逾100余亩,拥有紫沙窖池120余个,可年产优质大曲酱香基酒1000余吨,自有各年份基酒、老酒不计其数,目前更是有集中茅台镇酱酒酿造工艺精华的高端酱酒——“瀛臺•中翰太和”就是其中之一的新产品。中翰新产品的出现,无异于酱酒与中国近代史的一次完美结合。
享有选地产糯高粱、取天然赤水水、纳天赋微生态等酿造原料及酒厂环境优势,具备贵州中翰酒业集团所积累的酿酒根基,为“瀛台•中翰太和”筑牢了腾飞的基础,更用“瀛台•中翰太和”建立酱酒行业的新高度。
瀛台之名源自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其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瀛台酒以“瀛台四绝"——永乐大帝御制、顺治皇帝御名、乾隆大帝御笔、礼仪接待御宫在茅台镇、首都北京和全国公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秉持皇家“能工巧匠、不惜工本”造办理念,传承国酿“应季回沙、石窖瓮陈”非遗技艺,经端午踩曲、重阳投粮等130多道工序的回沙工艺,再经7-10年酿藏而成。
品瀛台酒之酒香,酱香幽雅、细膩柔滑、协调丰满、醇厚悠长、爽醉仙飘。观瀛台酒之酒体,酒线绵长而不断,酒花绵密而不散,酒色琥珀而不焦。饮之愉心健体,饮后易醒难醉,深合“中翰”之意,蕴含“太和”之理,是为酱酒珍品,待客尊品。
再观其外观,椟盒以绯红为底,饰以瀛台仙宫在下,辅以彩鹤祥云在上,乾隆御笔“瀛台”立匾居中。瓶体以朱丹为表,绘以镂空盒面图,封盖定以金色球形,儒雅、尊贵、大气、吉祥聚为一身。
不管是参考其历史渊源,还是品尝其浓郁酱香,又或是观赏其皇家典范,“瀛台•中翰太和”都是当前酱酒品质极高端者。商务宴请、盛大宴会、佳节礼品,无不以携“瀛台”为尊,无不以接“瀛台”为荣。
“瀛台•中翰太和”从浩瀚的贵州酒文化中,浓缩属于中翰名酒的文化基因,既是对茅台核心产区、生态、文明的敬畏,也是对中翰名酒品质、工艺、文化的敬畏。
酿一瓶敬畏匠心、敬畏工艺、敬畏传统的酱香好酒,是中翰酒业的初心与目标,而瀛台酒就是他完成目标的最大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