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二队助力山上贾家村“非遗”花饽饽振兴
水母网6月4日讯(通讯员:陈学江 胡惠珊)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需要。乡村振兴莱州朱桥服务队入驻朱桥以来,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充分宣传展示各服务村文化资源及时代价值。其中,山上贾家村的胶东花饽饽习俗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并于2009年入选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振兴莱州朱桥服务队服务村庄——山上贾家村,欣赏这“指尖上的精彩”。
“非遗”文化新传承,莱州二队促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艰难的,乡村振兴莱州朱桥服务队紧密结合山上贾家村实际,加强对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本着“传承经典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理念,服务队队长陈学江采取网上带货、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走向更大的舞台,引领更多的人探索和体验营养健康的中式点心之旅。
情系面塑四十载,传承创新“守遗人”
孙雪堂,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中式面点技师,民间面塑大师,世界名人艺术大师。从事花饽饽制作四十余年,获奖无数,如今已逾古稀,热情依然不减。
她师从母亲巧手指引,天然悟性沿袭传统,2012年被命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命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一月份正式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并多次在全国、省、市举办的赛事中获奖,屡次荣登中央电视台,声名远播,为胶东花饽饽、面塑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很多作品还被省级国家相关部门收藏。她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延续传统、融合创新、迎合时代发展,将面塑工艺品进行改良创新,制作出“完全可以吃的”胶东花饽饽,让胶东花饽饽、胶东面塑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绵延不息、代代相承。
非遗技艺代代传,延续传统立品牌
如今,孙雪堂建立了莱州市喜麦熹食品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传承基地,本着“传承经典民俗文化,引领健康美食潮流”的经营理念,用心打造了国内目前纯手工制作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的胶东花饽饽和面塑工艺品非遗传承生产培训基地。由传承人孙雪堂老师亲自授课,为面塑的爱好者、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带出了一批面塑手艺人。同时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胶东花饽饽、面塑食品供应链,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完美结合,合力打造时代祝福样版。
乡村振兴莱州朱桥服务队将继续通过寻找、记录、弘扬、传承等方式,充分挖掘和保护服务村文化资源,大力创新传统工艺模式,发展特色文化工艺产品和品牌,将服务村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市场、转化为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喜麦熹部分产品展示:
福寿绵长
直径约34cm,高约25cm;由中间一个大石榴,外围一圈葫芦约10个左右,中间一圈小寿桃约8个左右,其中寿桃带馅。寓意福寿吉祥,儿孙满堂。
喜结连理
直径约40CM,高约22CM,由中间一个大石榴,两侧各一条锦鲤,后边两朵玫瑰,前边一朵荷花组合而成;寓意夫妻恩爱,新福美满。
宝宝抓周
虎头一对,宝葫芦一对,苹果一对、长岁一对、小鸡一个、大象一个、如意一个、虎头句句寿桃四个,寓意吉祥如意、茁壮成长。
家业兴旺
直径约40CM,高度约22CM,由中间一颗白菜,两边共八个葫芦,前边一个中国结组合而成,寓意兴旺发达,鸿运高照。
孙雪堂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金猴贺岁
2016年猴年的春节期间于CCTV-1播放作品《金猴贺岁》。参加省两届《美丽非遗迎新春》的展会,参加临沂劳动之星大赛,获“最佳绝技表演奖”;参加枣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加过孔子节博览会。
中华龙
身长120厘米,有500多片鳞片,金龙昂首摆尾,双目圆睁,两角怒竖,鳞片闪亮,神情架势,彰显久蓄凌云之志,必将呼啸腾空,叱咤环宇。亮相于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引起强烈反响,荣获金奖。并在2012年的春节期间于CCTV-1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