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洋 刘倩 袁璟 胡西厚
(滨州医学院 烟台 264003)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情况,探讨医学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人才需要状况,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提出对策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312名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为调查对象,开展关于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社会成员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整体偏低,社会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持肯定态度,对就业前景比较看好。社会认知程度主要受职业因素的影响。结论: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医学学科优势,建立明确学科方向和课程体系,增加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改善专业认可度,增强师资和生源力量,提高专业认同感。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社会认知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20)02-0138-0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新兴专业,截止2015年,该专业下高校已经设立515所[1],其发展规模超过了很多学者的意料。随着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不断凸显。该专业的培养目的不明确,培养方案不统一,课程设置杂乱,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等,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普遍不足,与该专业快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该专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现状,为改善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人才需要状况,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提出对策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烟台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各类工作领域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反应社会各方面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情况的实际状况。
1.2 调查工具
本调查于2017年4-6月进,主是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基本信息和专业认知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1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约为99.4%。
项目来源:省部级项目(17CKPJ11)
作者简介:宋明洋(1983-),女,硕士学位,讲师; Email:songyangyang888@126.com。
1.3 数据处理
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平行双录入问卷资料并进行逻辑审核。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女性人数187人(60.3%),男性132人(39.7%),男女性别比约为1:1.52;调查年龄跨度较大,18岁以下(2.3%)、55岁以上(4.2%)所占比重较少;文化程度方面硕士及以上人数较少,仅占6.1%;职业以学生和企业职工为主。具体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项目 | 分类 | 人数 | 构成比(%) |
性别 | 男 | 132 | 39.7 |
女 | 187 | 60.3 | |
年龄 | 18岁以下 | 7 | 2.3 |
18-24岁 | 98 | 31.6 | |
25-34岁 | 52 | 16.7 | |
35-44岁 | 50 | 16.1 | |
45-54岁 | 90 | 29.0 | |
55岁以上 | 13 | 4.2 | |
文化程度 | 高中及以下 | 109 | 35.2 |
专科 | 57 | 18.4 | |
本科 | 125 | 40.3 | |
硕士及以上 | 19 | 6.1 | |
职业 | 学生 | 88 | 28.4 |
普通企业职工 | 126 | 40.7 | |
政府或事业单位职工 | 31 | 10 | |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 | 10 | 3.2 | |
其他 | 55 | 17.7 |
2.2 认知程度
调查发现,35.3%的被调查者知道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64.7%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医学院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毫无了解,说明社会人群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较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群体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79,p=0.0161<0.05)。其中,学生和普通企业职工的社会认知程度较高。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状况[n(%)]
项目 | 职业 | 是否了解 | χ2 | P | |
是 | 否 | ||||
年龄 | 18岁以下 | 2(1.9) | 5(2.5) | 4.0473 | 0.5426 |
18-24岁 | 29(26.9) | 69(34.2) | |||
25-34岁 | 21(19.4) | 31(15.4) | |||
35-44岁 | 22(20.4) | 28(13.9) | |||
45-54岁 | 30(27.8) | 60(29.7) | |||
55岁及以上 | 4(3.7) | 9(4.5) | |||
文化程度 | 高中及以下 | 39(36.1) | 70(34.6) | 4.2203 | 0.2386 |
专科 | 14(13.0) | 43(21.3) | |||
本科 | 46(42.6) | 79(39.1) | |||
硕士及以上 | 9(8.3) | 10(52.6) | |||
高中及以下 | 39(36.1) | 70(34.6) | |||
职业 | 学生 | 43(39.8) | 83(41.1) | 12.1779 | 0.0161 |
普通企业职工 | 14(13.0) | 17(8.4) | |||
政府或事业单位职工 | 8(7.5) | 2(1.0) | |||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 | 18(16.7) | 37(18.3) | |||
其他 | 43(39.8) | 83(41.1) |
2.3 主要途径
如表3所示,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专业的认知主要途径是“通过身边亲友同学的介绍了解”(40.0%)和“通过网络平台、电视新闻、媒体报刊了解”(38.4%)。
表3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了解途径
了解途径 | 人数 | 构成比(%) |
通过网络平台、电视新闻、媒体报刊了解 | 119 | 38.4 |
通过身边的亲友,同学等介绍了解 | 124 | 40.0 |
通过大学的招生宣传了解 | 52 | 16.8 |
大学时期通过学校了解 | 52 | 16.8 |
在工作中了解或招聘中招聘信息中了解 | 41 | 13.2 |
其他 | 73 | 23.6 |
2.4 就业前景
虽然被调查人群有116人(37.4%)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偏低,但是仍有86人(27.7%)的人认为“就业前景非常好”,社会需要该专业的人才,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有91人(29.4%)的人认为“就业前景一般”,;只有17人(5.5%)的人认为“就业前景不好”,该专业社会需求低,就业需求差。见表4。
表4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就业前景 | 人数 | 构成比 |
就业前景非常好 | 86 | 27.7 |
就业前景一般 | 91 | 29.4 |
就业前景不好 | 17 | 5.5 |
完全不了解,无法预测 | 116 | 37.4 |
2.4 适合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院校情况
表5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适合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管理类和医学类。其中,社会对医学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持肯定态度,被调查人员中86.1%的人认为医学院校适合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表5 适合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院校情况(%)
院校 | 综合类 | 理工类 | 师范类 | 医学类 | 财经类 | 管理类 |
比例 | 66.8 | 15.8 | 23.2 | 58.1 | 17.4 | 61.3 |
93.9%的人认为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学习医学知识,并表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优势就是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院校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范围较窄,主要认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合的领域主要是医药卫生领域。
表6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合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 | 卫生相关事业单位 | 卫生相关行政部门 | 医药企业 | 慈善行业 | 金融行业 | 高校 |
比例 | 78.4 | 66.5 | 52.0 | 26.5 | 11.9 | 21.9 |
2.5 目前影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因素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晚,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还面临挑战,调查结果显示,阻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因素是:该专业在我国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43.2%),进入公共部门的途径狭窄(38.1%),就业范围广却无针对性(33.6%)。详见表7。
表7 阻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因素(%)
项目 | 分类 | 频数 | 构成比 |
阻碍发展的因素 | 社会制度 | 100 | 32.3 |
国家体制 | 88 | 28.4 | |
本专业没有相应的研究生专业可以继续深造 | 62 | 20.0 | |
进入公共部门的途径狭窄 | 118 | 38.1 | |
就业范围广却无针对性 | 104 | 33.6 | |
该专业理论实践性不强 | 79 | 25.5 | |
该专业在我国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 134 | 43.2 | |
学生素质不够强 | 44 | 14.1 | |
学生掌握科技技能偏低 | 67 | 21.6 |
3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低,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多因素的影响,社会人群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公共事业管理对普通的社会大众来说,只是一个专业名词,实际认识不足。同时,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就业范围广却无针对性,该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认可度低,社会认知度也较低。提高社会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度,提出以下建议。
3.1提高师资和生源力量,提高专业认同感
公共事业管理是建立在国外经验和基础上得来的,缺乏充足的国内资源做土壤,大部分教师都是抽调其他专业,这样老师虽然知识丰富,但缺乏对本专业的清晰认知,也缺少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共识。大学里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极少数学生是通过第一志愿录取的[2],大多数同学都是从是其他专业调剂来的,对该专业的信心和满意度均不足。应该向学生和老师大力宣传公共事业管理核心精神和专业信心。只要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创造出专业成就,提升专业认知度。
3.2建立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知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复杂,学生在多个方面都略有涉猎但缺乏精确掌握,专业知识学习也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指导。2003年全国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上提出,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务管理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8门主干课程[3] 在内的粗劣的课程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有得到完善,高等院校仍独立自主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公共管理领域课程易与行政管理等专业混淆,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但应该有独特的研究范围和研究体系,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横跨了医学专业,所以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各个交叉学科知识,有较强综合能力[4],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5]。所以,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医学优势和市场医疗卫生需求两方面的问题,选择与医学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体领域,开设核心课程,增强专业技能,辅以专业选修课程,形成独立明确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同学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6],选用的教材也应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特点,改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杂乱无体系的现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履职能力,改善社会的认知度。
3.3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课程的运用,以社会工作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方案[7]。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但实践教学很少,基本只有实践见习、专业实习等一些流于形式的实践,同社会实际接触不多,即使在专业实习基地实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如对临床医学和药学等专业,并且实习并没有医学专业的比较良好的实践程序,学生理论学习的知识没有办法在实践中锻炼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实验室的建设,增加学生实验教学时数,同时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实时进行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习实际工作需要的问题,从各种实践角度去深刻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了解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现况,将课程教学有效的转化为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计划上提出明确的实习计划要求,加强对实习过程的实习工作监督、实习质量的教学考核,共同提高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8]。同时可以扩大实习范围,在更多适合的岗位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实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五一,磨玉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经济视野,2014.(11):424.
[2] 侯蕊,甘月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40—42.
[3]金洪磊.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民族教育研究,2010(2):71-76.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 郑锴,任丽平,王柳行等.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凝思[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1):78-79.
[6] 于青.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6):861-866.
[7]冯秀梅.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视角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91-192.
[8]景琳,张瑞华等.中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科学化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