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栖霞新闻网3月2日讯(通讯员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在栖霞,有一位匠人“隐居”在一座不起眼的村庄,手艺却令人称道。
他叫林胜,以前在栖霞工艺美术厂做设计,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雕刻技艺,不能自拔的他从此“转行”,痴迷其中,反复打磨,主攻砚台雕刻。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记者见到林胜时,他正稳稳端坐在一块大石前,手里握着“刀笔”,细细地剔,轻轻地刻。仿佛武林高手般运全身气力于指间,以刚劲有力的手法,在柔滑光润的石头上雕刻出一幅精美的美术作品。
好奇驱使,前往青州学手艺
曾在工艺美术厂做设计的林胜早年间曾接触过玉雕、木雕等雕刻技艺,但一直没沉下心来研究,直到2011年。“当时我看到了红丝砚,感觉很美。因为红丝砚石料开采难,虽然在唐宋时期就是四大名砚之一,但后来却断代了一千多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因为新的开采技术,新的红丝砚才在市场上出现。想过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正是这份好奇,让林胜决定前往青州。在青州的两年,对于林胜来说,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我之前有美术功底,去了就是看看怎么用工具,具体步骤是什么。慢慢领悟了,技艺也很快就会了。”随后,林胜开始在青州带起了徒弟。“带了大约两年时间,我发现长岛有砣矶砚这个资源,就回来了。”
凭借着好手艺,林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他的作品中,不光有砣矶砚和红丝砚,田横砚、松花砚、端砚等很多都出自他手。现在网络发达,旅游的人也多,所以很多人都会将砚台送到村里,让他雕刻。“现在不光是刻砚台,石头茶盘、摆件也能做。”林胜说。
以物就形,砚雕要因石制宜
“砚雕要根据石头原有的纹路来设计,用机器切割石头,然后一把锥子一把刻刀,慢慢地来打磨。”林胜说。做砚雕,设计是很重要的,可能设计花费很长时间,真正雕刻只要三四天就行,而砚雕的选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讲究以物就形,因“石”制宜。
指着眼前的巨石,林胜告诉记者,“拿这块石头来说,有些地方出现了裂纹,我就利用这道长裂纹,刻出松树的纹理,一些短的,就刻点别的图案。最起码要让别人看上去,自然一些,不突兀。”
什么样的砚台难雕?林胜给出了答案——好砚料。“因为有好料,就要仔细研究,就怕弄可惜了。有时候定稿就需要好几天。”当然,除了技艺过硬,传统文化,也是林胜刻砚的“法宝”。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墨客都喜欢跟中国传统文化搭边的图案。可每块砚台的形状不同,这就需要掌握大量典故、诗句。”林胜说,“所以,我常说,好石头、好设计最重要,最后才是好雕功。”
长居村落,只为雕出好作品
现在的林胜,手中的活已经排到了一年之后,“有些催得急,就先做,还有些好料,就跟客户沟通后,慢慢来。他们也都理解。毕竟得块好石头并不容易。”
现在林胜的手艺出名了,找他的人也就多了。“一年其实刻不了几件。大件最少也要两个月时间,小的能快点,也需要十天半个月的。压了好多活没做。”活多,挣得也就多,可林胜还是生活在村里。问其缘由,他坦言,为了方便。
“首先是因为雕刻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你在城里住,第一没有那么大的厂房,第二要想不扰民真是太难了。”所以林胜一直没有搬到城里去住。就算在村里,林胜也时刻注意,“邻居们都上山干活了,我就开始干些锯石料等噪音大的活。等他们回来了,我就弄点精细活。”
不去城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运料不方便。他指着院中堆砌的石料说,“有些大石料,我自己一个人根本弄不动。在村里,左邻右舍的,都会来帮忙。而且有个大院,石料也有地方放。要是进了城,住楼房,一些大料根本没法摆弄。”
砚台是很多雕刻艺术家的创作平台,林胜也是从砚台开始做起。但现在砚台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只剩下了收藏价值,而茶盘却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林胜也转而开始雕刻茶盘。在茶盘上刻出一片平整的区域,用于放置茶具,在旁边留出一块区域,进行雕刻创作,给整个茶盘增加观赏性和情趣性,使得茶盘既实用又具观赏性。
林胜说,周边区域所产的适合雕刻的石头,以青州红丝石最为有名,可是他还是想发展自己家乡的特色,就地取材。于是,他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想找到合适的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他在栖霞老家的后山上发现了大量的黑石,这种石头的质地也适合雕刻茶盘。林胜打算利用家乡的黑石来进行创作,把家乡的黑石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