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十四五”蓝天成绩单出炉 空气质量排名稳居第一梯队

水母网• 2025-10-30 09:05:39 •

10月29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十四五’时期烟台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专题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在会上介绍,五年来,烟台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性改善。来自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的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烟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始终位居全省第二位,稳定处于第一梯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88,较2020年改善25.4%。优良天数比例为89.3%,较2020年改善4.1个百分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当前各项环境空气质量重要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多项指标已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蓝天答卷亮眼

排名稳居第一梯队

如今,开窗见蓝天、出门迎白云,已成为烟台市民的日常体验。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份“蓝天幸福感”——“十四五”期间,烟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位居全省第二位,稳定处于第一梯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88,较2020年改善25.4%。而在国家北方168+2城市排名中,烟台从2020年的第72位跃升至第17位,前进55个位次。

“烟台一年超过320天都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好天气。”王德胜表示,“十四五”期间,烟台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3%,较2020年提升4.1个百分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PM2.5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大幅改善32.3%,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多项指标已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系统施策攻坚

打出大气治理“组合拳”

在结构转型方面,烟台推动产业结构变“轻”——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能源结构变“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省第一;运输结构变“绿”——水路、铁路低碳货运量显著增长;农业投入变“优”——化肥使用量下降8.39%。

工业治理方面,全市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65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水泥、钢铁等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培育30家重点行业示范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环保绩效分级管理,全市已有6家企业实现环保绩效晋级,在重污染天气期间享受自主减排政策,形成“环保越好、发展越好”的良性循环。

面对移动源污染新挑战,烟台精准施策:全面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86.7%的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对6.5万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行编码登记;为超过1万辆重型柴油货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系统,构建起“远程监测、实时监管”的智能化监管网络。

在“绿色交通”方面,潍烟高铁通车、蓬莱机场二期启用等重大工程相继落成,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比例均达100%,成功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住建系统则创新推行“智慧工地”监管模式,全市规模以上新建工程全面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累计开展线上巡查2249次,高效整改扬尘问题1372个,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精准管控升级。

智慧赋能监管

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

“如今的烟台,已经建起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利国介绍,五年间,烟台市已建成170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现从市区到镇街全覆盖,并配备了1个超级监测站、1个VOCs综合监测站、6个化工园区站等特色站点,结合6台颗粒物激光雷达、36台高空瞭望摄像头和6台走航监测车,形成立体化监测网络。

“下一步,烟台将继续完善智慧监测体系,计划增设35个微型监测站,推动公共交通工具搭载监测设备,引入AI与大模型技术,实现污染预警、精准溯源与快速处置的智能化升级。”董利国说。

走在今日烟台的大街小巷,新能源公交车安静地穿梭,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街角,建筑工地前竖起智能化城市扬尘治理“数字屏障”……由此可见,“十四五”期间,“烟台蓝”不仅映照在天空,更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公衍丽

分享到:

新闻精选

模拟大摆锤故障 烟台芝罘区开展应急演练

水母网
11/01 09:36

烟台天气预报:今日多云间晴 市区最高温17℃

水母网
11/01 09:36

全省社科联系统党的创新理论“双月课堂”基层宣讲活动举行

水母网
11/01 09:36

团建活动出意外能算工伤吗? 法院:属于工作内容延伸

水母网
11/01 09:36

烟台开展人民防空创立日主题宣讲

水母网
11/01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