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公布了72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烟台位列其中。这座城市,又多了一块“国字号”招牌。
法治烟台,这是对城市驻足者最稳的托举、最暖的守护。
融入烟台,法治底色随处可见,执法现场的“首违不罚”尽显温度,在这里可高效办成N个“一件事”,解决纠纷常遇“握手烟和”的圆满……从2023年以全省第一名次获推荐参评,到如今获评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烟台将“法治”深植城市肌理,用制度筑牢根基、以创新激活效能、靠服务温暖民心,把法治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柔性动能”,为市民托举幸福,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石。
(一)以法为笔,绘就城市底色
对烟台而言,法治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治理准则,它藏在每一部贴合民生的法规里,显在每一次科学民主的决策中,更落在每一位干部尊法用法的行动上。
自2015年获得立法权以来,烟台立法脚步不停。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48部,构建起具有烟台特色的“海、岛、山、水、林、城”法规规章体系。
烟台的地方立法,紧扣“特、精、新”。出台全省首部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的市政府规章,让人民的声音真正走进立法程序。积极探索“空白领域”,推出全国第一部入海排污口管理政府规章,配合落地全省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条例。烟台市与龙口市双双被司法部确定为司法行政联系点,成为全省仅有的市县两级“代表”,“烟台经验”从地方实践走进国家立法视野。
法治高度,始于立法精度,成于决策准度。2021年,《烟台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正式出台,将重大行政决策的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全流程予以“固化”。在此基础上,坚持“一张单审查”,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率均达100%,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实现全覆盖,为决策装上“法治安全阀”。对可能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决策风险,一律要求承办单位开展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带病决策”。
(二)以法为纲,筑牢权力防线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烟台始终以“最高规格、最高标准、最高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法律的“纸上条文”转化为治理的“实践效能”。
烟台将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抓手,常态化开展专项提升行动,指导重点领域开展执法岗位练兵,组织全市1.4万名行政执法人员全员学法考法轮训,依规注销3200余名执法人员的资格证件,以“严进严管”确保执法队伍“专业过硬”,相关行政执法评估工作获市主要领导批示。
在此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执法难题。推行“1+7”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和“1+X+Y”镇街执法模式,构建“综合查一次”改革体系,搭建“数字联合检查平台”,实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监管目标,规范涉企执法经验面向全国推广。同时,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广包容审慎监管,首创“伴随式”执法监督,构建卫生监管三位一体体系等做法获国家部委推介,让“首违不罚”的温度体现在每一次执法现场。
烟台还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的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为依法行政装上“双保险”。外部监督上,接受人大、政协、司法等各类监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司法及检察建议按期办复率均实现100%,获评全国政务公开工作表现突出市。内部监管上,建立政府层级监督、部门行业监督、贯通市县乡三级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通过与12345热线联动、行政执法案卷定期评查等方式强化日常管控。依托“数字联合检查平台”,实现涉企检查、行政执法等执法过程线上运行,确保执法全程留痕、实时可溯。
从队伍建设到机制创新,从监督发力到基层落地,烟台用法治的“尺子”量准每一项行政行为,筑牢权力防线。
(三)以法为根,厚植营商沃土
烟台,一片兴业沃土。跨入万亿城市行列,又跻身全省“三核引领”格局,这座城市承载着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亮眼的产业成绩单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持续升级——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营商环境考评全省一档、市场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烟台以“一件事”集成办为突破口,拆解办事要素、分类施策,通过数智赋能、一体联动、增值服务三大模式,推动国家首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落地。改革后,事项平均办理时限、跑动次数、申请材料分别压缩68%、95%、76%,“企业登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入学”“水电气暖”等涉企涉民生领域事项均被纳入改革,惠及众多市场主体与群众。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擦亮“烟必行”品牌——“互联网+监管”考核全省第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政企通”做法被国办简报刊发。为解决“上班没空办、周末没处办”问题,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午间不间断、周六不打烊、假期预约办、24小时自助办”机制。着力打造数字政府,政务数据归集标准入选全国“数标指数”50强,“开放数林”指数居全国前列。
为破解经营主体信用修复难题,围绕信用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依法释放信用政策红利。烟台法院构建“筛查—惩治—重塑”失信被执行人闭环体系,2024年全市纳入失信名单人数同比下降23.89%。同时,打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探索“容缺受理+无感核验”等模式,获评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国261个城市信用监测综合排名第一。
日益优化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滋养着这片兴业沃土,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四)以法为盾,护航法治烟台
从“握手烟和”到“议烟和合”,从“旅游+仲裁”到“专家号”联调,从法德共进到调保联动——烟台市自2021年以来坚持一站式高效解纷,创新“握手烟和”多元解纷体系,打造“议烟和合”行政复议品牌,首推“旅游+仲裁”解纷模式,“专家号”联调入选全国人社“十佳特色做法”,多项做法经验获国家级推介。
在牟平区龙泉镇流行这样一句话。“谁家闹矛盾,邻里有纠纷,找老王准没错!”老王,是该镇六甲村村级法务助理。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亲临现场的走心调解,巧妙化解了一件件家事纠纷、邻里纠纷。牟平区法院引导520余名像老王一样的“百姓联络员”走进田间地头,让桩桩小案在合力解纷中圆满化解。
而这也是烟台法院将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的一个缩影。烟台法院创新打造“握手烟和”多元解纷品牌,推动形成“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努力打造实体化运行、流程化衔接、实效化感知的“民心工程”。
烟台中院还在省内率先出台法官指导调解的实施意见,联动对接金融、劳动争议、物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72名法官和法官助理结对指导326个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有效提升矛调中心解纷实效,法官“一对一”指导调解做法获省委政法委推广。目前,全市实现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53个,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6775个。
在烟台,行政复议日益成为行政争议化解“主渠道”,烟台市司法局不断推动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跨越式发展,行政复议受案数与行政诉讼一审立案数相较比值逐年上升,因复议引发的诉讼案件连续三年大幅下降。同时,坚持行政复议调解先行,打造了“议烟和合”复议品牌,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的行政复议调解工作“三步法”在全市推广开来。
以法为盾,烟台全方位护航法治建设行稳致远。
从1991年全国第一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到如今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从获得20余项法治类国家级荣誉,到近20项“烟台经验”获中央部委推介,这座城市的法治建设从未止步。
法治,烟台面向未来的“最稳托举”。当法治精神融入街巷阡陌、浸润人心深处,烟台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法治篇章。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