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当巴基斯坦中文教师纳依木·可汗的歌声从视频中传来,在新疆师范大学校园再次响起,闫丽的眼眶早已湿润——这首《朋友》,正是当年中文课上闫丽教给留学生的歌曲。
2010年,巴基斯坦留学生纳依木来到新疆师范大学学习中文。“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在国内从未学习过汉语。”面对陌生的环境,他显得有些拘谨。
“他学习很积极,总是坐在教室最前排。”时隔多年,如今担任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系主任的闫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一直称呼她为“妈妈”的男孩。

2011年清明节,闫丽带领学生们前往新疆一座烈士陵园扫墓。这让纳依木想起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88位为修建喀喇昆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建设者。他告诉闫丽,在巴基斯坦,他们也会去那里纪念烈士。
毕业后,纳依木回到家乡拉瓦尔品第,成为一名中文教师。
“老师,您还记得他吗?”2024年,纳依木的学生比拉尔(中文名小帅)来到新疆师范大学读书。巧合的是,他的中文老师也是闫丽。当小帅拿出手机展示一张当年纳依木与闫丽的合影时,闫丽又惊又喜,百感交集。

近年来,中文已成为巴基斯坦青年眼中的“机遇钥匙”,中巴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民生红利。“在巴基斯坦,学习中文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听从纳依木老师的建议,来到中国读书。”小帅说,“未来,我或许像哥哥们一样从事中巴贸易,或许当一名翻译。”谈及毕业后的打算,小帅眼中充满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