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48期
(总第 918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醉游龙口
◎董凤琴
早晨才喝“燕国”豆汁儿,中午就吃上了“齐国”的排骨大包子啦。从北京到龙口有多远,查一下百度,共计635.53公里。太爽了,4个小时就能到大海边啦。
过去从北京出发到龙口,坐长途大巴车要经过7、8个小时的颠簸,如遇到特殊情况得9个多小时,早晨4、5点就得起床去坐6点的大巴车,天擦黑时才到海边的家。这次就不同了,早晨8点15分的火车,我和老伴儿稳稳地喝一杯豆浆吃个花卷再来盘爽口的凉拌小菜,手机软件上早就预约好了出租车,不慌不忙开启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美丽的龙口市站
到龙口的列车启动了,乘务员头戴船式小红帽,身材苗条,温婉的普通话里带着山东口音。在座位上坐着,可以伸个“大长腿”,打开座位上的小隔板,在这段旅途中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拿出随身带的书本,戴上老花镜,怎么感觉在家里一样啊,看书累了,到车厢过道走走,这时车厢两端的电子显示屏显示出时速347公里,人在车厢来回走如同走平地,做中国人真幸福的情感溢满胸间。一位中年妇女扶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上厕所,老太太高兴地直拍巴掌:“太好了,这火车上有坐便,太方便啦。”
身穿燕尾服的帅哥端着餐盘像绅士一样给客人送去。车厢地面上没有一点垃圾,真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龙口到了。车厢门打开的那一刻,顿觉空气比京城湿润多了。走在站台通道里感觉似曾相识,原来这里设计得和北京站通道一样大气。
一出站就看见白色墙壁上的彩绘宣传画。一幅是传说徐福渡海求长生不老药,一幅是近代革命家徐镜心。前者是几千年美丽的神话,后者是这方热土人文精神的体现。
走下台阶远眺龙口车站。“龙口市站”四个大字似乎在云端飘扬,龙口市站整体就像一条龙飞翔在蓝天里。出租车到了,小伙子像一位热情的导游“您也可以选择坐公交车,这里的公交车是免费的”,言语间露出的是自豪,“在北京我们老年人也免费乘坐公交车”我忙不迭地介绍着,“不一样的,咱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坐公交车”,我还是不放心地问了一句“像我们这样的外来人员也可以免费坐公交?”“没有问题,完全可以。”真不错,这里有一种敞开怀抱迎接四方客人的气魄啦。
太过瘾了,两旁的黑松林一晃而过,路上行人很少,要知道京城有规定,咱这电动三轮是不能骑行的,对于我这不会开汽车的人,今儿在龙口享受了速度带来的愉悦。电动三轮车刚停下来,一位推着自行车买菜回来的大姐上前询问起来,一听口音也是北京人:“这里空气真不错,环境挺好的,每年在这里住上几个月,我患高血压好多年啦,吃同样的药在北京就降不下来,到这里没两月就降下来了,舍不得走了,我也买个你这样的电动三轮车买菜、看大海吹海风。”
在小区散步,碰见两位老太太在喂流浪猫,两人异口同声:“这里安静,没有嘈杂声,原来失眠的老毛病,一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晚上倒头就睡。”说着,一位大姐手里提着一个装满鸡蛋的塑料袋,“您这是从市场买的?”大姐用手一指:就这家。原来小区一层一家住户在小院里养了几只鸡。“他家的鸡都喂好粮食,鸡蛋味道不错”,顺着她手指,我看见了几只鸡在小院里悠闲地散步,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养鸡的情景,想起了我最爱的芦花鸡,每天晚上我都把芦花鸡提拉起来伸出两个小手指看看它明天下蛋不。没想到在龙口,在年过花甲时又重温了童年的美好。
几位操着各地口音的老人坐在小区花坛上聊天,“上回吃了你们河南烩面味道不错啊!”一听东北大姐这么夸奖,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姐姐美美地吹上了:“中,俺还给您做。”龙口,成了来自四面八方老人在海边的另一个家。北京大姐发出邀请:“吃完饭,咱们一起去海边听萨克斯啊。”三轮电动车队出发,电动车载着几位老人来到海滨大道。普照一天的太阳舍不得她的孩子们,在云彩里慢慢地降落,大海镀上了一道金箔,海风轻轻地推着金箔向岸边涌来。
傍晚的海滨大道热闹了,这一堆儿人围着音响唱“大海啊故乡”,瞧!一对老夫妻在房车旁打开音响对唱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一位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扭动起来。大海,你真神奇,走过你身边的人都秒变成了娃娃。
老伴儿喜欢摄影,他要“导演”一幅作品:“天气不错,我要照日落的景色,要照一幅以日落为背景的夕阳红。”不少老人坐在岸边的大石头上静静地看日落,夕阳暖暖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伴儿礼貌地说出他的创意和拍摄要求,两位老人很配合。一张“醉夕阳”的照片美美地生成了。更有意思的是人家真是一对老夫妻,漂亮的老大姐忙不迭地欣赏照片:“谢谢您啊,今年是我俩结婚四十五周年,这幅照片是最好的礼物!”老伴儿高兴地为这幅“醉夕阳”赋诗一首《夕阳红》:
向晚金风爽,云霞映鹤翁。悠然山水畔,笑看漫天红。
龙口海边处处景,人生处处有故事。
胖胖的大姐笑盈盈地端上两个龙口名吃“黄县排骨大包子”,闻着真香,有点舍不得吃,太好看了,这一排褶子捏得太艺术了,弯弯曲曲的小褶子像游动的小龙,仔细端详每个褶子,大小一样,褶与褶距离相等。“谁家媳妇巧梳妆啊”,掰开这“艺术”大包子,肉香菜香,真是香气扑鼻,一口下去就咬到了一块排骨,有一种探宝的感觉。“您这包子里的排骨是蒸熟后放进去的?”我好奇地问着。“是生排骨,我呀挑选最好的肋排,好吃吧。”胖大姐乐呵呵地又端来一碗小米粥。真神奇!生排骨和面一起蒸熟,咱这里是一边吃一边感慨着这排骨大包子真是一道美食。
我与一位当地小伙子聊起了天:“咱龙口餐馆的黄县排骨大包子真好吃!”小伙子一摸头笑了:“阿姨,您可能不知道啊,在咱龙口会做排骨大包子的人可多了。俺妈做的排骨大包子可比餐馆的好吃多了。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有在过生日、过年节时才能吃上一顿。记得有一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摔伤了,家里的生活更难了,掐着手指算着自己的生日,快到生日了,看着妈妈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数着布包里的零钱,一会儿抽出两张,停一下又放回一张,最后摇摇头又把钱放回去。偷偷看着母亲的我,顿时泄气了,过生日吃不上排骨大包子了。就在我落泪时,姥爷提拉个布袋子进来了,原来疼爱我的姥爷走了十几里路送来了排骨,终于在生日这天吃上排骨大包子了,太香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啥都有了,可过生日还想吃妈妈做的排骨大包子,一口咬下去包子里有好几块排骨呢!”说着,小伙子憨憨地笑了。
这里的韭菜摘干净了卖。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喜欢去逛逛当地的早市,一声声吆喝中洋溢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一对年过六十的老夫妻,各自坐在一个小板凳上,面前摆着碧绿的韭菜、小葱和茄子。“这些都是自家种的。”老太太慢悠悠地说着,手里仔细地摘着一棵棵韭菜,那不慌不忙的神态,仿佛在自己院子里和邻居闲聊。一把把摘净外皮和脏叶的韭菜,精神抖擞地躺在一块木板上。看着这场景,就像自家老嫂子为我摘干净韭菜包饺子的感觉,顿时涌起一股回家的温馨。“您这样摘干净了卖,挺费功夫的,不怕赔本吗?”我笑着问道。“没啥,俺们这里都这样卖。”果然,走遍整个市场,每个卖韭菜、小葱的摊位都是摘得干干净净再出售。握着一把摘干净的韭菜,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小城的悠闲和民风的淳朴。
漫步在泳汶河两岸,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很美的景色,可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遗憾,泳汶河,这条奔向大海的河流,曾经养育了多少人的生命,如今,河里杂草丛生,河右岸的路坑洼不平。夜晚,驻足在泳汶河岸,心里期许着一个美丽的梦,下次再来,泳汶河河水清凉,野鸭戏水。咱的电动三轮车平稳地在河右岸“畅游”。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