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头 强引领 做示范 勇争先|解码烟博“两创”

水母网• 2025-07-07 09:06:03 •YMG全媒体记者 李德强 刘晋 摄影报道

当盛夏的海风拂过浪漫动人的“仙境海岸”,当五湖四海的宾朋遇见韵味十足的“品重烟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当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的新潮感叠加,烟台这座浸润着千年胶东文脉的海滨城市,正在一次次的回望中不断焕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烟台,文化资源丰厚、文物遗迹众多。如何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光彩重生,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下的重要命题。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这样的命题之下,博物馆早已突破传统展陈的边界,成为文化“两创”的试验田与先锋地。一件件“活”起来的文物、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一次次跨界融合的探索,“示范引领调研行”采访组近日来到烟台市博物馆,探寻他们的“两创密码”,解码他们的“活字诀”。

数字“解码”

云端重塑千年对话

指尖划过互动屏幕,汉代青铜器的古老纹路在光影流转间清晰可辨;佩戴上VR眼镜后,观众的目光穿越千年,与虚拟文物在数字空间共舞。在烟台市博物馆,沉睡的文物正在逐渐“开口说话”,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时光渡船。

烟台市博物馆馆长夏文森介绍,当3D建模技术渗入千年文物的肌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方式被彻底颠覆。如今,博物馆已让数千件馆藏在数字空间“重生”。汉代九盏莲枝灯更成为数字创新的典范——透明屏幕嵌入玻璃展柜,观众凝望实物的同时,铸造工艺的细节在眼前层层铺展。“数字珍宝阁”中,357件文物实现720度交互观赏;200件精品数字模型登录网络平台,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在馆内二楼瓷器展厅的数字魔墙前,我们手指轻点,20件瓷器随之旋转、缩放,甚至能随手留下数字涂鸦。文化展示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中,文化脉动融入城市呼吸,数字展览已悄然入驻东山宾馆等多处,未来更将延伸至高铁站与机场。

胶东大地上的革命文物也在数字化中焕发新生。“红色百宝云上展”让文献与器物走出橱窗,通过短视频等形式讲述烽火岁月,而“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队伍三年行程遍布40余所学校、60多个社区,让300余场巡回展览与讲座成为流动的红色课堂。讲解员化身乡村代言人,为革命老区拍摄代言视频,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展览解码

多元叙事突破围墙

一个展览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烟台市博物馆通过多项举措让展览突破围墙限制,化作流动的文化使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业,让历史在街头巷尾生长。

“展览不该是文物的堆砌,而需成为故事的引线。”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王金定介绍,每一次的展览策划始终坚持让“文物说话”的理念,通过主题化、情境化的设计,让观众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如果说《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馆藏龙纹瓷器精品展》兼具学术深度与观赏趣味,明清瓷器上的龙纹演变与“龙文化”故事相得益彰,成为春节期间的文化热点,那《弄潮儿——古代中国人的时尚生活》则另辟蹊径,从服饰、器物等细节入手,展现了中国历代对世界时尚潮流的引领,引发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

原创大展《寻觅,那一抹蓝——馆藏金属胎珐琅器展》《桃李芬芳——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馆藏绘画精品展》《你好,孩子——文物里的童趣世界》《我,来自烟博——馆藏国宝大联欢》《烟台街——百年街巷中的烟台记忆与城市生活》等,不仅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更让历史文物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他们更以流动展览形式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让文化服务触达城市各个角落。如今,在十所院校建立的校园展厅,让学生与“文物”朝夕相处;《地雷战》等红色绘本将历史转化为适龄教材;“传承·追梦”研学活动吸引北京、上海学子前来探秘胶东文化。“点单式服务”推出巡展与讲座清单,文化供给如春雨般精准滴灌。

而馆际交流展览则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涪城汉韵——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藏汉代精品文物展》《大河上·青铜路——黄河流域宁夏固原北方系青铜文化特展》《天宫逐梦——中国航天科技展》《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等外地精品展,让烟台观众领略着多元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烟博将《掌上乾坤——馆藏鼻烟壶精品展》《寻觅,那一抹蓝——馆藏明清珐琅器精品展》《许麟庐作品展》等馆内精品展推介至杭州、沈阳、漳州、绍兴、日照、济宁、威海、滕州等地,让更多城市的观众认识烟博、了解烟博,对宣传烟台文化、点亮城市名片起到积极作用。

文创解码

文物孵化焕新发芽

烟台市博物馆文创中心内,一款蚕宝宝解压玩具引来年轻人争相购买。这萌动造型背后,是烟台千年养蚕缫丝业的厚重历史。从生产工具到解压神器,古老工艺在创意中被重新唤醒。

在这里,明黄与白色的空间跳脱传统博物馆的庄重,冰冷的文物萌发出新芽:开放式壁龛陈列着青铜器衍生品,北侧休闲区内书卷飘香。据了解,烟台市博物馆用“1+1+N”研发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已孵化18类120款原创产品。

当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棒槌瓶上威严的龙纹,化作卫衣与鼠标垫上的潮流符号,“从青铜纹饰到卫衣图案,转化就在一念之间”,王金定一语道破文创本质。而“烟烟”“博博”盲盒手机支架,则将烟台冶金、渔业文化转化为憨态可掬的IP形象,一举斩获省级大奖;裴将军石刻碑帖文物摇身一变,成为精致典雅、创意十足的文创笔记本……而由烟台职业学院合作团队设计的“烟小博”“烟小兵”系列也即将面世,博物馆正在深度“发酵”,成为城市创意策源地。

在“文博学堂”体验区,孩子们模拟考古发掘,触摸古法造纸的纤维。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创新推出“故事里的烟博”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青铜器纹饰不再冰冷,历史知识在演绎中变得可触可感。

两创解码

文博传承创新为笔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夏文森表示,如今,我们这所“大学校”正依托烟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在数字化赋能、文创生态构建、展览矩阵打造、宣教品牌培育及红色基因传承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

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新思考,每一次突破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两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引人入胜的现实体验。

从对古老历史的深入挖掘,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再到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文创产品;从青铜器纹饰爬上卫衣,到革命文物“轻骑兵”翻山越岭,烟台博物馆的破圈之路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深层密码:当文物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生活的参与者,当博物馆从知识殿堂化身文明转化实验室,传统文化便在现代生活的土壤中焕发新芽。

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这看似寻常的转变,实则正是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在烟台,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栖息地,更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以创新为笔,在历史与现代的经纬间穿梭,将千年胶东文脉织就成生动的时代叙事——每一件“活起来”的文物,都在重新定义着“何以中国”。YMG全媒体记者 李德强 刘晋 摄影报道

分享到:

新闻精选

烟台:防暑降温措施为工人撑起清凉保护伞

水母网
07/07 09:11

烟台夏日“热经济”持续热闹 饮品市场人气高

水母网
07/07 09:10

烟台“大交通”前景喜人 2035年实现一小时通达胶东

水母网
07/07 09:06

烟台搭建公铁水空“黄金平台”120余家企业面对面交流

水母网
07/07 09:06

烟台今语|向“指尖形式主义”亮剑

水母网
07/07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