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38期
(总第 908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苏轼与蓬莱“万斛珠玑”
◎戴发利
世人皆知,苏轼是一代文豪,文章千古;也是一位在北宋变法政治风波中,忧国忧民、正直无私、屡遭坎坷、心胸豁达的官员。
而鲜为人知的,他还是一位中国石文化的研究者、收藏者、推广者。他执着于从一块奇石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把山水自然之美、之奇寓以石头之中,每每藏之袖中,置于案头,植于花草,摆于厅堂,便日日能与山海相对,时时感受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一)
胶东半岛最北端,黄渤海交汇之滨的蓬莱,曾因海滩上遍布的奇美卵石深深吸引了苏轼,使其终生为之着迷、沉醉。这些奇石,在明代泰昌版的地方志《登州府志》中,被称为蓬莱十大景之一——“万斛珠玑”。
万斛珠玑(明·泰昌版《登州府志》图例)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到蓬莱所在的古登州任地方军事、行政长官——“知登州军州事”。苏轼一眼发现了蓬莱阁下海滩上的奇石,在海水千万年冲刷下,珠圆玉润,珠玑闪烁。苏轼对此石便一见钟情,一生爱不释手。
蓬莱阁古建筑群建于临海而立的丹崖山上。丹崖山,顾名思义,山体为赭红色沉积岩石,向西绵延,相邻的是伸向海里的另一座山——老北山。胶东半岛这座老北山,隔海与辽东半岛的老铁山遥遥相望,两山连线便是渤海黄海分界线。
丹崖山、老北山已连为一体,两座山虽不高,只有区区不足百米,却于海滩上骤然突起,悬崖峭壁,刀劈斧削般耸立。
是万年还是千年?山守候着海,海依偎着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潮涨潮落中,海浪执着扑向岸边山崖,时而轻柔亲吻,时而惊涛拍卷千堆雪,山敞开双臂迎接海浪,任浪花撞进满怀。
比起短暂人间生命,这是漫长得无法想象的时光,于这沧海一隅流淌,不疾不徐,节奏稳定,恒久不变。这里也像世界任何角落一样,在无尽的时光中迎接过地质运动起伏,进行着生长、沉降、裂变、重组;也承受了高温、寒冷交替,以及风霜雨雪的轮番降临。这些历史演进中,海浪与山体始终相拥相抱、耳鬓厮磨,水的至柔与石的至刚一直交织缠绵。
终于,水滴石穿,有大大小小的岩石脱离山体,撒落、聚集海滩,石与水更加不离不弃。在水无休无止的冲撞、摩挲下,石逐渐被水改变,退去了粗粝、尖棱、异态、拙朴、质野,变得圆润、光洁、规整、小巧、一致。
人们看到了这些静卧在海滩的石,以形命名——“卵石”,或以更通俗的名字称“球石”。
海浪对石的打磨从不急功近利,它用的不是蛮力,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慢工细活”“日有变化而不觉”,堪比人类的“手工大师”,终于在难以计量的时光中,制造出几乎完美的体积、弧度、纹理、颜色、尺寸比例和光滑度的石头。
吕漪澜摄影
终圆且润的卵石,从一块山野简陋之石,成为记载宇宙信息、天地密码之石,成为对人类生存发展、精神世界有观照、启迪、寄寓、共生意义之石。
看到这些奇幻精致的卵石,命运坎坷却灵魂豁达、官场沉浮却心态恬淡的苏轼,便如同见到了人生知音,找到了精神伴侣。他进入寓情于石、寓义于石、以石喻德、以石修身的境界,把石作为至真至善之美的象征,找寻到了他始终不渝所追求的宽广平和、澄明碧透、物我两忘、不喜不悲的心灵安放之地。
万斛珠玑(于贵祖绘)
苏轼在蓬莱看到的卵石,因其小若弹丸,成水涡状聚集,还被当地人称为“弹子涡石”,地方志书记载为“一斛碎玉,万斛珠玑”。
(二)
苏轼赴蓬莱任职之前十六年,即熙宁己酉年(1069年),他已经有缘见到、并喜爱上了蓬莱的卵石。那一年,他去拜访比自己大三十岁、隐居于潮州的好友吴子野。吴子野被称作“唐宋潮州八贤”之一,博学多才,曾任皇宫教授,但他却淡泊名利,一心归隐,并与苏轼因互相仰慕而成挚友。此时吴子野刚从蓬莱所在的古登州归来。在蓬莱期间,吴子野通过登州知州李天章、退居登州曾任工部侍郎的解贰卿帮助,求得海边十二块奇石,千里迢迢乘船运回潮州,放于自己的居所“岁寒堂”。
看到吴子野从遥远北方海滨运回并收藏的蓬莱奇石,虽是初相遇,一别后苏轼却念念不忘。直至二十四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在汴京与吴子野再次相聚,他与吴子野回忆友情,写下赏石名篇《北海十二石记》。在文章中,苏轼把蓬莱沿海及海中岛屿描绘为仙境,盛产“秀色粲然”的五彩斑斓美石和奇花异草。苏轼对吴子野喜爱此石之深大加感叹——“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意思是说,世上喜爱石头的人很多,但还没见过从“北海”取回石头放在“南海”的。
如果熙宁己酉年在吴子野家中对蓬莱奇石属于惊鸿一瞥便铭记心间,那么十六年后的元丰八年,苏轼到任蓬莱,有了深入考察、鉴赏、收藏蓬莱奇石的机会,则是命运垂青、水到渠成的缘分。
元丰八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六年的苏轼被朝廷重新起用,恢复其京内谏官职,并赴蓬莱任登州军事、行政长官。苏轼当年十月十五日到达蓬莱上任,却只有短短五天,二十日又接到朝廷诰命,回京城任礼部郎中。
苏轼并没有立即赶往京城任职,而是继续徜徉于蓬莱的山海间,直至年底才离开蓬莱。
期间,他流连于蓬莱的山海风光、民风民情、海鲜美食、海市蜃楼,他念念不忘当年在潮州吴子野家中所见的蓬莱奇石。
他来到蓬莱阁下的海滩,从丹崖山到老北山脚下的海滨,那些五颜六色、温和圆润的卵石,在沙滩上静卧聚集,依旧被海浪一遍遍冲刷着,石与石在浪的推涌下,相互拥挤碰撞,还发出清脆的声响,与海浪的哗哗声交织,美妙动听。苏轼赞叹这些卵石“圆熟可爱”,那兴奋劲仿佛发现了激动人心的宝藏。苏轼多次漫步海滩,精挑细选了诸多心仪的卵石,满心欢喜地带了回去。
离开蓬莱的日子到了,苏轼把收藏的卵石悉心分为三部分,有的送回四川眉山老家,有的赠送友人,其余的自己随身携带、陪伴自己在人生路上四处跋涉。
送回眉山老家的卵石,被苏轼放在院内池中用以养植水生植物菖蒲。苏轼看着绿意盎然的菖蒲,被如美玉般的卵石在水中簇拥,生机勃勃,他写下一首带序的五言诗《垂慈堂老人》,赠与当地垂慈堂的老僧人了性。
吕漪澜摄影
在序中,苏轼介绍了蓬莱卵石的成因——“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水所战,时有破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即蓬莱阁下的悬崖峭壁,岩石被海水冲刷,破裂、打磨,天长日久便圆熟可爱,当地人称为弹子涡。
诗中曰:“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阳侯杀廉角,阴火发光彩。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琲。阎浮一沤尔,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傥有蟠桃生,旦暮犹可侍。”大意为——
蓬莱的海上孤峰傲然挺立,迎接巨浪冲刷,破碎的山石仿佛被水神阳侯砍碎磨圆,变成众多的弹丸,像细小的珍珠一样。我采拾此石归来,如同袖中藏着东海,让垂慈堂的老人如同看到天地大自然。把它放在盆池之中,每天就可与高山大海相面对。明年菖蒲与卵石紧密相连生长,我离开家乡后,如果老人家您看到有像蟠桃仙果那样的卵石,就像我天天在身边陪伴您。
诗中“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把蓬莱卵石蕴含的天地山海之灵气表达得精彩绝伦。此诗后来专门刻碑镶嵌在蓬莱阁古建筑群内的“苏公祠”墙壁上。而“苏公祠”是当地百姓感念苏轼在蓬莱虽为官只有五日,却体恤、关怀民生,为百姓免去沉重食盐税赋、加固海防民生的卓然政声而建,后世民间赞曰“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如今,苏公祠内墙壁上残碑仍在,清朝诗人张弓在蓬莱阁上看到苏轼的“袖中有东海”“日与山海对”,也挥笔写下“果然日与山海对,公爱此间我爱公”。
(三)
苏轼把对蓬莱卵石的鉴赏研究的心得体会和感悟,随时以诗、词并序记述之。
苏轼在所作《游珠玑崖》序及诗中,他认为蓬莱海上状若珠玑的卵石,“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卵石如同具有中药效用的植物芡实,可作枕头起到保健作用。他听说好友杭州通判梅子明的父亲梅丈(梅宣义)嗜好奇石,便送给子明,让其为父亲用作枕头。“只疑薏苡来交趾,未信玭珠出泗滨。愿子聚为江夏枕,不劳挥扇自宁亲”——他认为即使是来自遥远交趾的药材薏苡或是泗滨的珍珠,都不及眼前这些卵石宝贵,希望子明为其父做成枕头,令梅丈安心休息,以尽孝心。
吕漪澜摄影
苏轼还曾收藏两块名石“仇池石”,得之大喜,放在高丽所产的大盆中,盆内布满如碎玉般的蓬莱卵石进行烘托造型,夜里发出幽亮光泽,三伏夏天也感觉阵阵清冷之气——“得之喜无寐……盛以高丽盆,籍以文登玉。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文登,是当时蓬莱所属行政区域)。苏轼写这首诗的重要目的,是因为其一众好友,如官员王晋卿、钱穆父、王仲至、蒋颖叔皆“觊觎”苏轼所藏之石,欲“夺之”,苏轼先作诗表明态度,“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只许看、不许拿,后又对王晋卿提出,可用他收藏的名画《牧马图》交换,令王晋卿知难而退,也在诙谐幽默间,表达出了苏轼爱石惜石的心情。
在咏赞蓬莱卵石的诗词中,苏轼还不惜笔墨赞叹蓬莱是神仙之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山海风光优美,卵石堪比珍珠,所寓意的品格、心胸、追求、理想,都是苏轼在家国抱负、人生追求之路上,遇坎坷而不沉沦,始终保持光明无畏、达观开阔心态的精神支柱,成为自己一生向往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寄托。
苏轼一生所作大量咏石诗文,如《双石》《以仇池石借王晋卿》《王晋卿欲夺海石复次前韵》《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次韵滕大夫三首》《壶中九华诗》《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怪石供》《北海十二石记》等,均能够看到苏轼推崇蓬莱卵石文化的印记,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如南宋《云林石谱》记载为“登州石”,明代《素园石谱》、清代《怪石录》均记载苏轼所作弹子窝石之诗文。
而苏轼在诗文中,从形状、质地、色彩、纹理、意境、命名等方面去理解、鉴赏卵石的美学意义,这也引领了中华赏石文化的发展,并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赏石标准和理念。苏轼尤其偏爱将个头小巧的蓬莱卵石集中放置盆内水中,营造出海滩水漫卵石的情景,并辅以绿植、大石怪石,营造出一方错落有致、山水树相映衬的景观,由此,苏轼也提出了“盆景”一词,沿用至今。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思想和才华高度,推动和丰富了中华诗词中咏山、咏水、咏石、咏自然的文化体系构建,赋予了奇石美石以生命、情感、力量、内涵、哲理、意境,建立了人与自然、与世界更紧密的精神联系。
(四)
千万年以来,蓬莱卵石愈发光润动人,卵石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价值愈发显现,成为文学、美学、哲学、工艺美术、景观艺术、中医养生等各领域的珍爱之物。
吕漪澜摄影
蓬莱卵石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追求。人们崇山恋水,山的刚、水的柔,充分体现在卵石的细腻、坚韧、内敛、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之中。人们认识它、了解它、懂得它、欣赏它,与石交友,用石明理,借石渡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始终保持达观而从容的内心,迸发生命的智慧和灵感。
如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水性就能渡江过河,君子并非具有特质,而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借助”蓬莱的卵石,人的精神上或可达到如庄子之境界——“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实现一颗心的自由游走,于天地大道中求逍遥。
这,或许就是苏轼心中的蓬莱“万斛珠玑”。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