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24日讯(记者 姜芳 摄像/后期制作 孔文斌)都说中国人的馒头宇宙,在山东!作为“碳水大省”,从小闻着麦香长大的山东人,对面食有着无所不能的研究欲望,而烟台人在做馒头这件事上,已经到了“科研级别”,将馒头做出了“天际”,看似普通的面团,在烟台人的巧手下,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近日,非遗传承讲解员-烟台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5班学生勇诺熙,来到牟平区,聆听了胶东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盖雅娉讲述自己的故事,她凭借着近20年的探索与创新,让花饽饽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活力,展现了山东手造的独特魅力!
花饽饽是山东地区极具民俗特色的面食产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当地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仍在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广泛流行。花饽饽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鸡蛋、花生油以及果蔬汁液等。其制作方法包括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多个步骤。其中,和面和捏型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和面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制面团,以达到面光、手光、盆光的效果。捏型则根据所需造型进行细致的捏制,如制作龙凤呈祥、鸳鸯、鲤鱼等寓意吉祥的造型。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还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愿望,成为胶东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珍品。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胶东花饽饽的需求量日渐增加,它已不再是春节期间的节日食品,而是常年居于餐桌的日用食用。盖雅娉,作为非遗传承人,她不但手艺巧,而且会创新。一个案板,几块面团,在盖雅娉手里就像是被施加了魔法。
为了迎合当下潮流,盖雅娉的花饽饽也做出了改变,她和她的团队也一直在改良和创新。现在,盖雅娉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还在电商领域大放异彩,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胶东花饽饽,并将传统手工与机械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选材绿色化、基地化,加工流程化、标准化,产品主题化、系列化,造型艺术化、复合化,产销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推动了胶东花饽饽的传承发展与继承创新。地方政府采取政策扶持、专班服务等措施,更是加快了胶东花饽饽的产业化市场化步伐。花饽饽也走出胶东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和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