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19期
(总第 889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赴一场梨花之约
◎盛作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往年清明,忙碌如同一层层缠缚的丝线,将我困于琐碎日常,那些藏在春光里的美好,只能无奈错过。今年,我终于寻得机会,从繁杂家务中挣脱出来。4 月 6 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家人满怀着期待,驾车驶向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梨花村,奔赴这场期盼已久的春日之约。
车子缓缓前行,从福上村往南,驶上一段柏油路。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树冠顶端新抽出的嫩叶带着鹅黄绒毛,远看就像悬在半空的翡翠铃铛,微风拂过,似乎能听见它们清脆的声响,只这一眼,便让我深深沉醉于这蓬勃的春意之中。
渐近梨花村,微风裹挟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芬芳悄然钻进车窗。那是一种清新淡雅的香,悠悠地撩拨着嗅觉。这时,我爱人和女儿像是心有灵犀般,不约而同地喊起来:“好香啊!”爱人眼中闪烁着惊喜,女儿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就连我的小外孙更是把脸紧贴在车窗上,鼻尖轻嗅,小脸上满是陶醉,嚷嚷着要快点到梨园。
刚踏入梨园,万亩梨花盛放的美景刹那间紧紧攥住了我的目光,震撼直击心底。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梨园宛如一片浩瀚无垠的白色海洋,纯粹而又圣洁。微风轻柔地拂过,梨花花瓣纷纷扬扬飘落,如春日里纷扬的雪羽,每一片都写满了春的温柔与浪漫,整个世界仿若被一场盛大而高洁的花事所笼罩,让人恍然间踏入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童话仙境。
走进梨园,清幽的花香丝丝缕缕地钻进心肺,瞬间驱散了心底的疲惫与纷扰,朵朵梨花在枝头轻轻摇曳,那是春天最灵动的语言,在讲述着生命的奇迹与美好,恰似大自然挥毫泼墨绘就的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作。
漫步在这片花海之中,站在这些古老的梨树前,我轻轻抚摸着它们粗糙的枝干,岁月的沧桑感从指尖清晰地传来,那些童年的回忆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小时候,我家老屋西侧的院子里有几棵梨树,每当春风飘过,梨花便热热闹闹地盛开了,宛如枝头落满了轻盈的白雪。母亲总会在梨花绽放时,坐在梨树下,给我讲一些有关梨树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从那时候起,梨树在我心里种下了特别的种子,让我对梨树、对梨花有了难以言说的感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梨树被伐除,但那份温暖的记忆一直留存在心底,那几棵梨树,还有坐在梨树下的母亲,从未在我记忆里褪色。眼前这些古梨树,它们不仅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历史文化珍贵传承,它们静静伫立于此,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沉醉于这连绵成片的洁白,不知不觉间,双腿有些酸胀,我便在路边停了下来。
不远处,爱人正兴致勃勃地穿梭在梨树间,她一边欣赏着这春日盛景,一边不时蹲下身子,在草丛里翻找着野菜。只见她熟练地拨开杂草,小心翼翼地将鲜嫩的野菜挖出,不一会儿,手中的袋子里便装满了春日的馈赠。
而女儿则牵着外孙的手,蹦蹦跳跳地朝着前方的梨园走去。外孙兴奋得小脸蛋红扑扑的,一路上说笑不停,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心中满是温暖。
这时,一位身形敦实的中年男子朝我走来,后来得知他是梨园的管理者。他个子不算高,长期的户外劳作,让他的皮肤呈现出古铜色,泛着健康的光泽,脸上的皱纹是岁月与风雨留下的痕迹,每一道褶皱里似乎都藏着关于这片梨园的故事。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质朴和热忱,笑起来时,眼角的鱼尾纹愈发明显,眼神里满是对这片梨园的热爱与自豪。我主动搭话,他热情回答,打开了话匣子,他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梨花村和这片梨园的来历。
梨花村原名南庄村,1981年村庄普查时更名。这里拥有华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开花最早、品种最丰富的古梨树群落,40多个品种,30多万棵百年以上的古梨树蔚为壮观,而其中,有一棵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贡树——鸭梨树。这棵鸭梨树的历史可追溯至1593年,历经42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傲然挺立,是现存唯一的贡品鸭梨树。
它树形独特,主干高1米,直径达0.5米,整棵树高6米,巨大的树冠延展达10米见方 ,11个主杈从主干上伸展而出,撑起一片巨大的绿荫,遮阳面积达百余平米。每年春日,它花繁似锦,洁白的梨花缀满枝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到了结果的季节,果实累累,最高年产量可达一吨多。
这棵鸭梨树所产的果实有着非凡的身世,明朝时被御赐“金把黄”之名。因其品质上乘,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棵树又被御封为贡树。从此,它声名远扬,成为了梨园的象征。
如今,慕名而来观赏梨花的游客络绎不绝,贡树更是成了必打卡之地。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儿童,大家都满怀敬畏与欣喜,轻轻抚摸着这棵承载着历史的古树,然后站在树旁,与它留下珍贵的合影。在这棵贡树前,历史与现实交融,人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数百年的岁月对话,感受着这片梨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几百年悠悠岁月里,它们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历经无数次风雨的洗礼,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曾经,它们的果实是宫廷的专属贡品,如今却成为寻常百姓家触手可及的甜蜜果品,时代的更迭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或深或浅、难以磨灭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百姓精心呵护这片梨园,它逐渐成为大家生活的希望与依靠。如今,梨花村作为北京市唯一的果树专业村,以生产梨为主,年产果品 300 多万斤。随着市场的开放与旅游业的兴起,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民们可以承包几棵树,亲自参与田间管理,尽情体验劳作的乐趣。每到收获季节,满园果香四溢,热闹非凡。据统计,梨花村年接待游客 13 万多人次,这不仅为村子带来了人气,更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000 多元。曾经专供皇室享用的贡梨,如今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 “金果果”,时代的发展让这片古老的梨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梨园里,我不禁陷入对生命与传承的深深思索。每一棵梨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从抽芽、开花到结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它们以顽强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片古梨树群,历经数百年风雨,不仅是物种的延续,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与情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适应与创新,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迈向与旅游、加工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这既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庞各庄镇每年四月初都会举办盛大的梨花节。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百姓村晚。节日里,暖阳倾洒,孩子们手持五彩风车在梨园里肆意奔跑嬉戏,风车飞速转动,发出欢快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美好的春日尽情欢呼。游客们穿梭在花海之中,有的沉醉于美景,静静欣赏;有的拿起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置身于这万亩梨花之间,我深深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伟大,它用一场梨花的盛宴,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停下脚步,感受生命的美好,领悟历史的厚重,思考未来的方向。
这场梨花之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欣赏美景的旅行,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时代相拥的难忘经历。它让我看到了岁月的沉淀与变迁,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传承,触摸到了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待到秋日,梨果挂满枝头之时,我定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亲手摘下那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果实,细细品尝这份甜蜜,续写我与这片梨园的美好故事,让这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如同这梨园中的古梨树一般,深深扎根,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