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霞 || 军嫂小姑的几桩轶事

烟台散文• 2025-02-28 09:11:17 •

图片

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9期

(总第 879 期)

图片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图片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图片

本期执编:乔 双

军嫂小姑的几桩轶事

◎张晴霞

我的小姑叫张玲,烟台牟平人。20世纪70年代初投奔我的父亲——她的三哥,到了新疆,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我的姑父是甘肃人,20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70年代娶了小姑,80年代赴中越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战功凯旋归来……

图片

小姑不是名人,也没有什么气壮山河的事迹。但在我们眼中,她的故事很多,虽然平凡,但桩桩件件满载正能量,且听我慢慢讲述吧。

(一)

小姑刚从老家来时还不到二十岁,一个典型的胶东农村姑娘,从未出过村庄,更谈不上见过什么世面。她扎着一对俏皮的小刷刷,不爱说话,不喜打扮,只知闷头出力。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即使在城市,日常吃喝用水,也都是从二三百米开外的井里去挑。小姑每次都是一根木扁担,两个大铁桶,来回要跑好几趟,稳稳当当无洒漏。即使是在三九寒冬,走在冰雪地上,手和脸都冻得通红,也是一气呵成,将我家半人高的大肚水缸灌得满满的,全家人可以用上一个周。一次弟弟在外贪玩,小姑到处寻找,大院里的一位街坊邻里说:“你儿子没来我这。”小姑面颊刷地红到脖颈:“那是我侄子,我还没结婚呢!”尴尬背后是姑待侄的亲,是哥嫂妹的情。

小姑天资聪慧,加上学习刻苦,考上了师范,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如果不是因为生在农村,要承担繁重的农事和家务活,根本没条件上学,否则一定会更加出类拔萃。毕业后当了小学数学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学校时她是出了名的“厉害”。那时候每次家访后,孩子都要挨上一顿揍,学生取名叫“竹笋炒肉”,就是被竹板打屁股。小姑每带一个新班,都会给家长提出要求:教育是目的,不准打娃娃。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劳动好、性格好、对人热心,孩子有优点就应该多表扬多鼓励。

小姑采取“优点激进法”:对不爱学习的学生,列举他们的种种优点在全班表扬,树立孩子的信心,然后再提出学习要求。“家访不挨揍,老师还表扬”,这让孩子建立起自尊,内心有了奔头,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小姑连续十年带毕业班,升学率达百分之百,班级平均分在乌鲁木齐市名列前茅。

由于业绩突出,小姑后来调入教研室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工作对象也从教育学生转向培养人才。她辅导青年教师不遗余力,带队参加市、自治区、全国各级教学比赛,曾在自治区“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如今,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都已成为当地教育界的精英,担任各学校校长,她们与小姑常来常往情同家人。

图片

以前时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姑适逢婚嫁年龄,爷爷奶奶都在老家,爸爸妈妈就担负哥嫂应尽的义务,到处托人说亲。后经多轮热心人的介绍,小姑的真命天子终于出现了。小姑父姓蔡,是小姑真正的“菜”。他一副挺拔的身板,周身醒目的“橄榄绿”,军帽上的一颗红星,衣领上的“两面旗帜”,让爸妈满意,让我们敬仰。记得小姑父曾威风地驾驶着三轮军摩托,孩童们都怀着无比的好奇心围着看热闹,摩托车的拖斗成为小朋友们最喜爱的专座。小姑父有时还帮着爸爸一同推车采购青萝卜、大白菜、土豆等,冬菜很压秤,这些力气活大大减轻了爸爸的辛苦。每到寒暑假,我和弟弟就住到部队大院小姑家,我们一面在小姑的辅导督促下完成作业,一面体验军营生活。看文艺汇演和篮球比赛、端着饭盆到食堂打饭、在大礼堂学滑旱冰……小姑父待小姑的娘家人亲,不仅是小姑父人品好,也说明和小姑感情深厚。

(二)

20世纪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小姑父报了名。那时候表妹年龄尚小,身体虚弱,小姑除了自己带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加上带班上课操心学业,可以说非常辛苦。去前线打仗,就意味着流血流汗,甚至是受伤牺牲。家国面前彰显高尚情操,小姑坚持克服困难,义无反顾支持姑父上了前线。一次,表妹得了心肌炎住院,小姑心急如焚,但也只能默默承受。她后来对我们说,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年多是怎么熬过来的,每时每刻都度日如年,担心在前线的姑父,会不会受伤,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心都悬在嗓子眼,甚至一度暴瘦十几公斤。每每得到前线传来的捷报和平安的消息,她都会激动得满脸淌泪。等到战事结束,小姑大半年都没缓过神,还常常从噩梦中惊醒。

小姑父在前线打仗时,我还在上初中。小姑会召集我们几个小辈,对着银色双卡录音机说上几段心里话,大致意思是:“我们已收到部队转来的照片和信件,得知战斗胜利的消息十分激动。家里一切都很好,让姑父安心战场不要分心……”然后我和表妹合唱名为《小草》的歌,至今歌词倒背如流:“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曾传遍大江南北,每回唱起,就又想起按下录音键后磁带轻微的转动声,想起摇头晃脑唱歌的情形,想起小姑那一脸牵挂的神情。录好的磁带,被小姑郑重其事地装进信封,托后勤人员交给部队,再辗转带上前线的猫耳洞。作为军属,小姑怀着对军人的特殊情结,积极鼓励家人从戎报国。受小姑的影响,多名青年亲人,都光荣地参军入伍。小姑小姑父的家国情怀,一直在薪火相传。

小姑打小就特勤快,干起活来那叫一个“飒利”。小姑父在部队工作,根本顾不上家,而且还经常出外勤,有时甚至一二十天都回不来。小姑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勤劳生活。每天没等公鸡打鸣,她就早早起床,拖地抹桌、准备早饭。约莫一个多小时,等天亮我们一觉醒来,全屋干净如新,桌上香气扑鼻。刚刚烙好的鸡蛋饼、醪糟汤、小炒菜都已摆上了桌。在小姑家,什么时候都是好饭等人。小姑家的衣柜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小姑父的军装和衬衣总是被熨得笔挺,就连每次洗过的被套、床单、枕巾,都会被熨得平整如新。每次看小姑行云流水般地熨烫衣服都是一种享受,如果有这方面的技能大赛,小姑肯定能拔得头筹。

战友情深,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小姑父都会召集战友和战士们来家吃饭,一则给身体补充营养,二则提供精神家园。小姑主要负责“吃的”,她会变换着花样做出一道道平常部队食堂里难得吃上的美食,比如西北特色的清炖羊肉和新疆拉条子、胶东特色的芸豆打卤面和大馅水饺、云贵特色的药膳汽锅鸡,还有家常特色红烧肉、罗非鱼、拔丝红薯等。小姑父主要负责“喝的”,将家里的白酒、红酒、烧酒、啤酒、汽水、茶饮启瓶开盖,一溜儿摆开来,供大家随意取用。万家灯火时分,小姑家不大的餐厅,常常挤满了“绿军装”。里面传出大家当兵成长的欢声笑语,思乡念亲的轻言细语,屋外老远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战友亲情。

战士们视小姑为自家嫂子。年轻的干部和志愿兵结婚娶亲,都请小姑出面。小姑父威望高,小姑待人亲,这样的“婆家”上门,女方家都会多几分敬重,从未有节外生枝的难为事。小姑也因此得了个绰号:“娶亲专业户”。这份情怀一直保持并延续,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干部战士投桃报李,转业复员回到原籍,热情邀请小姑小姑父到各地共叙友情,彼此成了忘年交。小姑家的餐柜里,香油、辣酱、干菇等乡土特产,从四面八方邮寄来,像战士军训一样排成了队。

(三)

后来,小姑父转业到地方,家里也常常高朋满座。我掰指计算,几十年里,大概有几千人次都曾到小姑家里品尝过美食。小姑基本不用他人帮厨,仅小半天时间,让两个煤气灶头齐齐吐出火苗,七个碟子八个碗,从容张罗出冷热荤素一大桌饭菜。春节前几天,小姑都会先来我们家,帮助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减轻爸妈的家务负担。小姑的面食很拿手,过年蒸出的豆包、鱼儿、生肖、花朵、圣虫等饽饽甜香松软、栩栩如生。大年初三后,小姑家基本天天宾客盈门,有时甚至能一天错峰接待三四桌前来拜年的客人。

我曾仔细琢磨过小姑做饭的套路:科学高效、无缝衔接。比如:买回去的肉先切成一顿饭用量的小块,放入冰箱冷冻,要吃前提前取出,待稍解冻后再切片丝,不但切得薄,而且省时省力。做新疆拉条子,则先要揉好面,边醒面边为肉蛋等伴菜备料,期间多次揣面,以增加面的筋道,等菜炒熟了,面也可以拉成细条入锅了。在卤肉入锅时,开始做醪糟、酸奶、苹果酱、番茄酱,然后清洗叶菜、和面擀面条,等卤肉烧好拼盘时,剥蒜调汁。小姑谙熟各类食材特性,能充分利用时间,掌控各个环节,恰到好处地“排兵布阵”、平行作业。

小姑心灵手巧,女红了得。她自己设计绘制图案,剪成纸样模板。一块普通的平布,或是一块的确良,加上几小捆彩色线团和几个长短不一的钩针,利用晚上看电视的闲功夫,几天就会变出一件件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沙发靠背、门帘、坐垫、桌布、电视盖布等,根本就不用上街买。小姑的手绣,流透出鸟语花香的灵秀,几乎闻得出叶草清香,听得见声声啁啾。小姑毛线活儿也是花样百出,得知谁家生了小宝宝,她会第一时间织出毛茸茸的小鞋子送上;见到朋友同事家有爱美的小姑娘,她会钩出漂亮的小花帽赠予;手套、围脖、毛衣、毛裤,都能量身定制,对小姑来说不在话下。小姑一双巧手成就的织品,谁见了都爱不释手。

(四)

常言道:成就一桩姻缘,胜似三辈行善。促成婚姻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小姑在这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小姑又不是专职媒婆,这样的成就谁说不是大福大报呐!小姑是个极热心肠的人,她见不得别人为难,总是愿意伸手帮助他人。那时候介绍对象,可不像现在那么简易,建个微信,发张照片,只言片语,不见就散。小姑平时会很留意亲朋好友家未婚的姑娘小伙,对其自身状况、父母家庭、择偶条件等了然于胸,然后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双方见面场地大都安排在小姑家里,每场见面还会留饭。有时知道男青年或是家长爱喝两盅,小姑父也会出面,略备小酒浅酌,以缓和相亲时的尴尬和紧张气氛。如今小姑已介绍成三十多对,“开张”的第一对儿,现在都快当爷爷奶奶了。

小姑对自己很抠门。从她所在的学校到家,得乘四站公交,三站以内是五分钱。为节省出第四站的五分钱,小姑或先走一站再上车,或提前一站下车。有时甚至就直接全程走路不坐车。路上遇见熟人问,她会巧妙地回应是为了锻炼身体。家里的东西,也总是自己挑着先吃快坏了或快过期的。小姑父打趣她:“如果总是先吃坏东西,那么好东西放时间长了也成了坏东西,你这样永远吃的都是不新鲜的。”小姑父说得对,先吃好的才是最科学的不浪费。小姑也知道是这么个理,但总是想把好的留给别人,自己悄悄将过期食物纳入腹中。

小姑对外人却大方舍得。客人朋友来小姑家,有时会带点礼物,不论价值高低,哪怕家里根本就用不着,或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欢,小姑都会甘之如饴地接受。她认为,带东西来都是客人的一番美意,却之不恭不礼貌也不道德。随后,小姑都会想方设法回礼,而且回送的礼物更多更重。小姑常说:“以前你奶奶就是这样,咱胶东人的特点就是善待他人,宁可让别人欠我的,也不愿自己亏欠别人,否则连觉都睡不好。”

小姑喜欢黄梅戏和古诗词,而且会活学活用。一次家庭聚餐上了盘鲈鱼,大伙对鲈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争执不下,小姑立刻想起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张口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大家抿嘴一笑,答案也就心照不宣了。她还尤其爱看《名人传记》,每期必买。她的很多做法和见识,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视野,好多都来自传记中那些名家名事的影响。

小姑一直秉承胶东人善良孝悌的特质,完整地承袭了爷爷奶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良好家风。每到春节,她都会在老人的相框前,恭恭敬敬地摆放祭品。她曾回忆一件陈年往事:为了帮着照看还在襁褓中的我,到了新疆伊犁州伊宁市,与我的外公外婆同住一个屋檐下。有一次难得做鱼,吃饭时小姑刚巧不在家。等回到家后,外婆特意留了一块鱼肉给小姑。大户人家出身的外婆,真心实意地对待姻亲关系的农村姑娘,就如同自己的女儿,这块鱼说明了一切。外公外婆后来回到苏州,南方没有暖气,过去也没有空调,到了冬季天气湿冷难耐。当小姑得知外公需要保暖衣裤后,连忙到商店,买了当时质量最好的阿克苏大光毛纺厂的毛线,连续几天加紧赶织出了毛衣毛裤,邮寄到苏州。外公曾说:“张玲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十个字一句话的评价,让小姑感念至今。常言道:“知道感恩的人过得很幸福”,小姑说:“我过得很幸福!”

图片

图片

小姑热爱田园生活。每年开春,就从公务员小区回到天山脚下的别墅,开启南山小院的“耕种模式”。到了夏天,我们回去探亲,看到院子里番茄、辣椒、豆角、丝瓜等菜果争先恐后亮相枝头,院旁高低错落的野花仰着小脸灿烂地笑着。清晨,清脆的两声咳嗽,将我从朦胧睡梦中唤醒。拉开窗帘,低头望去,二老正在院子里浇水松土操持农事。当旭日东升,阳光慷慨地从远山处投射来,将整个小院映照得和煦温暖。新的一天,耕耘和收获的季节又来到了小姑身旁!

图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