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6期
(总第 876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车行万里路
◎张爱玉
全家人的“二八大杠”
我记事时,家里的“车”是一辆自行车,当时都叫作“二八大杠”,据说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28英寸直径的大轮子和那条显眼的大横梁。它与当时的缝纫机、手表一起,并称60年代嫁娶必备的“老三样”。
自行车高大又沉重,承重性也极好,每一个骑车的人都需要练出一招扫蹚腿才能飞身上车。小时候全家出行时,就由父亲骑车,母亲抱着小我四岁的弟弟坐在后座,而我则是斜坐在那条大横梁上,双手把住自行车把的中间位置,一家四口浩浩荡荡地到八九里地之外的镇上赶集。到了集上,父亲便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推着自行车走,母亲或抱或牵着弟弟,而我总是被嘱咐要拽紧自行车的后座跟上走。返程时,车把和车座的侧边就挂上了买回的东西,万一买到了什么易碎的,通常都会有一只布袋子装了挂在我的脖子上,因为道路都是颠簸崎岖的土路,我的任务往往都很“艰巨”,要一只手护住布袋,一只手把住车把,车轮扬起的尘土落在父亲的鞋子和裤管上,也落满我的头发和脸上……尽管每次回来我的屁股都被硌得要疼上一两天,可是那种“集体远行”的快乐是远远高于屁股上的疼痛的,那么简单而又纯粹的快乐,一直到今天都回味无穷。
十一岁那年暑假,我急切地要学骑自行车,可是自行车太高了 ,我的小短腿根本够不上那条大横梁,我们几个孩子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将一条腿从那条大横梁下面的三角空儿伸过去,将脚够到另一边的脚蹬子上,坐不到车座上,身子是斜的蹬在车子上,不但保持平衡不容易,摔一下也很实在。
村里有一个晒粮食的大场院,我们便围着场院的四周学骑车,自行车那么大,又是斜着骑,实在很难学,于是便不停地摔倒,我的腿和胳膊全摔破了皮,却照样乐此不疲,只要大人不用车子,就推出去学。后来,父亲找了一条长长的木棍给我绑在车后座上,这样再摔的时候车便会被木棍撑住,不会完全摔在地上,这种方法好像不全是为了保护我,更多地是为了保护那辆全家人出行的“车”。于是,在无数次车子被木棍撑住的摔倒中,我却被翘起的木棍直接别飞出去,所幸场院边上那一垛高大松软的麦秸接纳了我,当我半天后从麦秸堆里挣扎爬出的时候,摘掉满头满身的麦秸,感觉脑袋还是蒙的……
初中离家大约三四里地,通常都是步行,很少能骑自行车,因为家里大人要用,偶有哪次可以骑着自车上学,路上那种超越别人的感觉很是舒爽。可是,村西却有一条几十米宽的大河,是上初中的必经之路,因为通火车,有一座铁路桥跨在河面上方。走路上学时,我们都是从桥下水浅的地方踩着高一点的石头或者脱掉鞋袜蹚水过河,骑自行车时就往往很犯难:其实是可以踩着石头推车过河的,可是那是各个家中唯一的远行设备,过水会让车轮早早生锈的。于是,便会看到好几个孩子都是赤足蹚着水,将珍贵的车子扛在肩膀上过河,甚至是在夏天河水太大时,会扛上自行车,一步一步地登上那座距离河堤有几十级台阶高的铁路桥,从铁轨旁边的悬空辅路上推车过桥,再一步一步地扛下去。遇到火车在身边呼啸而过时,便抓紧自行车,将身子紧贴横梁低伏,十几岁的瘦弱身躯,很沉重很宝贝的“二八大杠”……
失之交臂的摩托车
骑自行车的时间一直持续至我参加工作后,那时已经不少人有摩托车了,速度比自行车要快出很多,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但摩托车大都是男式的,不仅高大而且速度很快,需要办理摩托车驾驶证,骑行事故也经常发生。我最初工作的乡镇那时几乎全是土路,骑车的人戴着头盔而坐车的人却不戴,夏天的时候,汗水会在坐上摩托车后迅速被风吹干再混着尘土粘在脸上、头发上,下车后洗脸洗头的水一定是灰黄的。冬天则裹上几层围巾,几乎将一切可以御寒的厚衣物都套上身,却仍然是冷,耳朵、鼻子和手脚会在下车后很久都是麻的。
我所在的财税所有一辆公用摩托车,是专用于下乡税源普查或收税时用的,那是一辆侧三轮摩托车,在通常的两轮摩托车的右侧还装有一个挎斗式边车,因此可以一人驾驶再搭乘两人,钥匙锁在严肃的老所长抽屉里,下乡时通常都是有摩托车驾证的男同事驾驶,全所只我一个女的,也只有我一个没有摩托车驾驶证。每次下乡,如果老所长不去,走时都会严肃叮嘱我们注意安全,而且强调是让他们带着我坐摩托车下乡。二十几岁的年纪,张扬气盛又透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执拗,偷偷让男同事教会了我骑摩托车,然后就会在某一段自以为宽敞平整的路上,与驾驶的男同事交换一下角色过把瘾,在回乡政府大院前再各归原座、装模作样地规规矩矩停车、下车。终于,在某日老所长去县里开会时,我们三个下乡回来时撒了欢儿,场景是我驾驶,两位男同事乘坐,欢欢乐乐地驶停单位门前,然后下车、抬头,正对上老所长背着手毫无预料地站在了我们车前……后来的事情就可以预料了,我们三个洋洋洒洒的上会检查,以及一个月不准骑公家或自己的摩托车只能骑自行车下乡的惩戒……尔今,老所长的严肃和严厉,就在我写下这段关于摩托车的回忆中那么的清晰,又那么的温暖。
再后来,陆陆续续有了适合女士骑的小型摩托车,名字也很好听,统称"木兰",与男式摩托车的高大不同,这种摩托车不仅体量小,而且中间是踏板式的,女士可以穿裙子骑,因为速度不太快了,还不用考证。颜色也非常丰富,红黄白绿的各种好看。我一直挺佩服给这女式摩托车命名的人,这名字除了将女式摩托车形容得美好而又理想之外,更多地好像是给女性一种心理诱导:谁不会联想那花木兰跃马沙场、不输男儿的英姿啊!我上班的乡政府离家四五十里,交通不便,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辆,骑自行车实在是太远了一点,每至周末,如果要回家,便只能搭乘同事的摩托车,风沙和寒冷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总搭乘别人的摩托车让我感觉很不好意思。于是,便非常渴望自己有那样一辆女式摩托车,不仅可以下乡工作时自己骑,还可以在周末骑上回家。可是90年代初,对于刚参加工作,工资只有三百多元的我来讲,八九千元钱的木兰摩托车实在是一件奢侈品了。而那时的我还要省下工资帮妈妈翻新房子以及补贴弟弟上大学,所以一直攒不出这笔"巨款",就这样,我在此生与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最终失之交臂了。
从妄想到现实的汽车
整个乡政府最初只有一辆吉普车,有专职的司机师傅,偶尔碰上领导到市里开会、我要去市里报表,而车上还有空座时才能坐一次,因为领导在车上,整个行程都会因为十分拘谨而并不愉快。最好的是赶上只有司机师傅独自驾车去市里办事时乘坐,一路上都是放松愉悦的,因为我去市里报表的次数多,那位稳重又善良的司机师傅每每去前都会特别去财税所问一下我去不去,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好笑的是,他后来说的愿意主动让我搭乘的原因—竟是因为我记得全乡政府所有办公室、所有村的电话以及政府大院所有人的传呼机号(那时还没有手机),他每次去市里要电话联系谁都不用找电话本……
吉普车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一上车像进了蒸笼,全靠车跑起来后开窗吹风降温,坐上一路车,等到下车时我的马尾都缠成了毛线团,用梳子梳很久才能梳开。冬天的时候可以用发动机的温度吹出暖风,车窗关上后很暖和,比摩托车简直好太多了。可是路程短的时候,发动机热不起来,暖风就没有,路程长时,暖风里夹杂了很重的汽油味,闻一路经常头昏脑涨加恶心,因此,我的财税制服上常常就会有一股浓重的汽油味。对于汽车,我却很长时间没有去学的欲望,一是因为那时候单位的公车是全单位最重要的大件资产,可不敢轻易去动;二是汽车对于当时的个人来讲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感觉拥有自己的汽车是很遥远,甚至是称不上梦想的妄想了。
后来的后来,汽车最终成了像从前自行车一样的常用品,而且不再是当年一个家庭只有一辆自行车的状态,我也拥有了单独属于自己的汽车,并且从手动挡换到自动挡,从白色、灰色又开到红色,二十几岁时感觉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却如手中的方向盘一样,成为了自由操控的美好现实。
还记得买了第一辆车回家过年时,母亲特意去买了写着“车行万里路”“路路保平安”的红色车贴给我贴在车尾,土气中又透着喜庆与温暖……车内空调、音响、蓝牙等设施一应俱全,从前路上的风沙雨雪尽数被挡在了身外,冬暖夏凉的行车路从此不再是煎熬,变成了无比惬意的迅捷舒畅,自行车年代几乎所有难以企及的“遥远”都成为一脚油门的“近在咫尺”,哪怕是很短的空暇时间,也可以有说走就走的远行。我们驾驶自己的汽车,先后去过了内蒙、江浙、云贵等地,西北的风沙漫过车辙,江南的烟雨洗去风尘,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行至花团锦簇的红豆南国,在雪山之巅观日出日落,在草原之路看云卷云舒,在虎跳峡的万马奔腾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瘦西湖的明月夜色里流连忘返……
我早已调离了当年偏远的乡镇来到了市里工作,乡下的老家从距离上讲更远了,但是回家的路却变成了车窗外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的美好风景。每次从老家返回市里,后备箱总是装满了妈妈做的各种吃食和地里刚摘下的新鲜瓜果蔬菜,而车内,则常常坐满了需要去城里的四邻乡亲,那一路的欢声笑语让本已不再遥远的终点成为了倏忽间的抵达。我的泰迪小狗则更是车上的常客,每每外出,它总是会早早地跳上车去,然后正襟危坐在主副驾位中间的扶手箱上,一本正经地目视着前方,好像它是这次出行最重要的乘客……
父亲没能看到我开车就永远离开了,妈妈也渐渐年迈,女儿却在工作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汽车,看着年轻的女儿驾车,我说起当年学自行车时那个从高高的麦秸垛中爬出、沾了满头满身草秸的自己,会引得她一阵阵大笑。把妈妈从乡下搬到了城里,城里各种的商场超市早已沿街林立,购物方便又快捷,而逢到周末的乡村市集,我还是会驾车带母亲再去逛一下,相对于商超,母亲好像也更愿意去集市。所有买到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码在车的后备箱里,轻轻松松地向家中驶去,而这个时候,我却总能看到那一辆载了一家四口的“二八大杠”,以及那个斜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小姑娘,脖子上正挂着一只装得鼓鼓囊囊的布袋,一脸小心又满目欢畅地在风里甜甜地笑着……
(图片由AI生成或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张爱玉,山东省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从事财务工作。数字是谋生,而文字是热爱,工作之余喜欢旅行,更喜欢将旅途和生活中的所遇所感落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