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静静地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低着头看着地板,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十指不时揉搓一下……看得出来,第一次来到咨询室的他有点局促不安,似乎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起。
“父母都不理解我,觉得我没有问题,不需要看心理医生,可是我好累,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且,我感觉自己特别假。” 沉默了一会,他抬起头,目光轻扫了我一眼,然后又低下头艰难地说,“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很难过却要表现出很轻松的样子;跟同学相处,我也要表现的合群、活泼、能调侃;在爸妈面前我要听话、要懂事……但这些都不真实!我觉自己好假好累,只有在晚上的时间我感觉才是我自己,我感觉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他抓着自己的头发,越说越痛苦。
“我能够明白你说的,在你诉说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背着厚厚的壳的人,这层壳里面住着一个脆弱的、孤单的、无助的、迷茫的少年。”我轻声说。
“是的,我很累,重重的壳让我很沉重,但是我又不能摆脱。”
“你不能摆脱的是什么?”
“是这层壳,它很沉重,但我怕我放下这层壳我就不是我自己了……”
“你刚刚说想做真实的自己,又说怕放下壳就不是真实的自己。”我柔声引导他,“你有没有发现,这似乎有一些纠结和冲突?”
……
一个小时后,我们结束了咨询。
临走前男孩轻声问我:“我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吗?”
我反问他:“你是在问我吗?似乎你很需要得到我的许可,但实事实上,你允许你自己吗?”
“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下次,我们就一起探索一下是什么让自己面对选择会迟疑。”
最终,男孩微笑着离开了咨询室,眼睛里多了一丝光亮。
(以上内容整理自烟台业达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陈华的心理访谈记录,已经过文字艺术处理获得来访者同意。)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会出现内心煎熬、冲突的时刻,并为此感到沮丧、失落,其中80%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如果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害他?”“如果我没完成父母的要求,他们会不会失望和难过?”“朋友来借钱,如果不借我们友谊的小船会不会就打翻了?”“如果我不符合别人的期待,是不是就没人喜欢我?”担心自己不被满意、不被允许、不被爱、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就戴上了一副副面具——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源于希腊文,原指演员在舞台上饰演某个角色而佩戴的面具,后被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引申至心理学范畴。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种为了满足别人期望的自我行为表现,与我们真正的人格并不一致。人格面具使人能够演绎各种性格,通常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给予他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及他人的承认。
人格面具的意义
首先,人格面具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渴望获得安全感、爱和尊重、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一些缺点隐藏起来,才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工作等更加愉快。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本质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同时,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人格面具是能够促进其积极向上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工具,合理恰当使用人格面具,能够使青少年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人格的统一、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个人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它也有着弊端,一旦内心无法适应,就容易失去平衡。
例如,当一个人过度沉溺于自己的某一副人格面具时,就会产生过度的认同,进而排斥其他人格,这些被排斥的人格被称为“阴影”。当“阴影”无法被整合时,人就会陷入内心冲突,严重的话还会引发 更多的心理问题乃至疾病。这是因为当我们试图压抑这些“阴影”时,它们并非真正消失,反而会在潜意识里操控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就像“粉色大象”效应(越是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反而越会去想)一样。当我们特别抗拒某种情绪时,它也会以其他方式悄然浮现。比如,如果你不允许自己愤怒,那么这股愤怒的能量可能就会转化为焦虑、失眠或者抑郁,亦或是通过一种看似与愤怒无关的方式发泄出来,像在一些小事上过于挑剔、吹毛求疵。
最后,送给这位男孩的话也同样送给大家:
请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你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欣赏你、接纳你、理解并支持你,而且永远不会抛弃你——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为自己而活是最有力量的开始。
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处境,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你首先都是你自己,而自己所做的都是自己的需要。坚持你所热爱的,追逐你所相信的,你也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愿我们在余生都能够好好爱自己,活得轻松、自在、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