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烟台,逐梦海阳,直击东方航天港。
当“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核心能力布局被构建起来,当“海阳元素”被写进中国航天白皮书,当累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1次、61颗卫星送入太空时,打造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东方航天港,正在以昂扬的斗志奋力前行,书写着属于航空航天传奇的同时,也诠释着加速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海阳速度”与“海阳力量”。
近年来,航空航天产业在新的赛道上不断加速、起势。我市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制造业强市重点产业,培育航空航天百亿级产业集群,海上发射母港任重道远。近日,“党报车·社科专家走基层”活动来到海阳东方航天港,跟着社科专家一起探解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密码。
海上问天 筑梦苍穹
这里是中国首座海上航天发射母港
火箭升空之处,一座东方航天港加速崛起。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完成首次海上发射;今年2月3日,烟台本土制造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功将东方慧眼星座“烟台二号”等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一次次令人心潮澎湃的航天发射任务中,海阳这座滨海小城彰显出逐梦星海的强劲势头。
这里是海阳,这里是东方航天港,这里是中国首座海上航天发射母港。海阳“海上问天”的征途始于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以一箭七星方式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海阳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
在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社科专家参观了商业液体运载火箭总装基地,这里是九天行歌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社科专家在国内商业航天首个飞行铝合金火箭贮箱前,和缓冲层、铝基体、泡沫、镀铝膜、玻璃布等来了一次“零距离”。
据悉,东方航天港计划总投资230亿元,规划布局了“一港三区”。其中,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按照“一港两用”思路建设,满足海上发射保障、兼顾通商通航能力,规划打造全国首个“冷热兼顾、固液兼容、军民商共建共用”海上发射母港。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1次、发射卫星61颗,创造了我国首次商业化应用发射、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首次近岸海上发射、首次海上热发射、首次民营火箭海上发射等多个“首次”,2024年全年海上发射任务有望突破10次。另外,2020年11月22日,东方航天港总装首发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九火箭出厂,拉开了在山东火箭总装测试的序幕,产业化方向取得新的成果。“未来,海阳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火箭生产能力,成为火箭生产制造及发射‘双料基地’,2023年,航空航天产业产值29.84亿元。”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说。
天上星 陆地箭 海上船
这里能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生态圈
如今,东方航天港锚定“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标杆企业,落地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271亿元,全面构建起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天上星,陆地箭,海上船。这是核心布局,也是能力全方位的体现。“天上有星”,全球领先的“开放地球引擎OGE系统平台”已于今年1月11日正式上线;卫星数据智算中心一期已竣工,空天信息服务能力正快速形成。“陆上有箭”,商业固体火箭总装基地、商业液体火箭总装基地一期,已建成火箭厂房7个,建筑面积超6.6万平方米,已形成较完备的固体火箭总装总测能力,今年计划出厂火箭15发。“海上有船”,海上发射指控中心、“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一平一竖”岸基火箭保障厂房已投入使用,世界首个坐底式火箭海上发射平台年底投用,东方航天港已具备承接更多海上发射任务的能力。
目前,21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总投资约271亿元,全产业链布局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火箭链聚焦打造“全国最大、配套最全、集聚效应最强”的商业运载火箭基地;卫星链,全链条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文旅链建成国内单体最大的沉浸式航天科普体验馆。“目前启动规划国内首个集发射观礼、科普教育、研学营地于一体的大型航天文旅综合体,辐射引领山东省航天文旅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东方航天港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说。
加强校企融合 打造人才新高地
这里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社科专家先是参观了商业液体运载火箭总装基地,随后走进了航天科普体验馆,最后一起座谈,探讨航空航天产业链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路上驰骋、再加速。
从海上发射到商业运载火箭基地再到沉浸式航天科普体验馆,从强化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再到产学研融合和人才支撑,专家们座谈的话题深入浅出。
打造商业航天百亿级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充分发挥海上发射的独特优势,为商业航天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争取2030年前实现每年百次发射、量产百发火箭、天上百颗卫星、营收超过百亿,将海阳市商业航天产业打造成山东省新质生产力新标杆。YMG全媒体记者 衣文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