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前主持人赵普涉侵权案被“限高”引发关注,也让“知识产权”重新引发全网关注。什么是知识产权,它都涵盖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规避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知识产权?涉及哪些方面?有何特点?
知识产权,也称为“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或文化艺术领域,对创造性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统称为工业产权。此外,知识产权还有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类型。
知识产权的特点包括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这意味着知识产权只在特定区域内受到法律保护,并且这种保护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近期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何动态?
近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23年北京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了解并重视知识产权,以规避侵权行为。在专利法实施细则的修改方面,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此次修改将全面提升我国专利工作水平,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求。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已向10万多家中小企业推送了4万多件试点开放许可专利,达成许可超过1.2万项。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专利的转化运用,也展示了我国在营造良好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方面的决心。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遴选确定了8件知识产权专题指导性案例,涵盖了专利、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各个领域。这些案例的发布旨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创新主体司法保护需求,并发挥知识产权裁判的规范引导示范引领作用。
在12月10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申长雨表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是数据资源大国,也是数字经济大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探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数字领域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尽管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需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尊重。以下是一些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建议: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创作、使用或传播他人的作品时,应了解其知识产权状况,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未经授权的复制、分发或商业利用他人作品。
确认来源:在引用他人作品时,应注明来源,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商标权或专利权。
使用正版软件:为避免侵权风险,应使用正版软件进行工作和娱乐。购买正版软件不仅可以保护知识产权,还能确保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警惕网络侵权:在网络上分享或传播内容时,应确保内容来源合法且不侵犯任何知识产权。避免上传、分享或转发未经授权的作品。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发现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护权益。保留相关证据,寻求法律援助或向相关机构举报侵权行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和尊重知识产权,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规避侵权风险,同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