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1945年夏,在延安的那场著名的“窑洞对”中,面对民主人士黄炎培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略作沉思后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黄炎培先生也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从延安回去不久,黄炎培出版了《延安归来》(1945年8月),其中说:“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毛泽东所说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法,就是实行民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当年,在延安流行一首《选举歌》:“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步步引咱走正路。”这首歌说的就是“豆选”。因为当时许多农民不识字,于是边区政府就发明了“豆选”的方式。
革命胜利了,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有人不曾被拿枪的敌人打倒,却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他还要求坚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他说:“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有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我看不应当怕。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这则“窑洞对”。比如,他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中,习近平写道:“黄炎培先生曾对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聚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
为什么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共产党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考验,不仅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并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国破山河在的年代走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时的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复兴路上昂首阔步……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回首来时路,困难、挑战何其多,“可以说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有人问,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来自哪儿?它来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坚定信念,来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苦难辉煌,它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作者单位系龙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