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五月五日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说来,源于古代的避“恶日”,传说这一日恶疠病疫多泛滥,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习俗,以祛邪除祟、祈福求安。后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表达人们对这位爱国的诗人的敬仰怀念之情。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告诉记者,端午是夏季第一个民俗节日,此时阳气最为旺盛,蚊虫渐多,容易滋生传播疾病。“所以,这个节日的许多民俗活动都与祛病辟邪有关,习俗丰富多彩。”
兰玲说,早在周代,人们就“五月五日,蓄兰为沐”,屈原的《楚辞》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即是说人们用兰等花草泡水洗浴。乳山地方的端午习俗里,一直有用月季、蔷薇、藁木等带香气的花草及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蜡条皮等泡水洗脸的习俗,据说可一夏天防蚊虫叮咬,可谓古风犹存。栖霞等地则在端午当天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说如此则会眼清目明。其本意都是与驱五毒有关,且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所用原料大都有药用价值,体现了乡野百姓对自然的尊重与认识。
农历五月初一,蓬莱、龙口、长岛等地称之为“小端午”,在大门门槛上贴一对用黄纸剪的牛。五月初五,称“大端午”,门窗上还要贴五毒图剪纸或贴艾虎、葫芦、黄牛、桃、狮、鸡等剪纸,这些民俗意象在民间都有避邪之功用,贴这些也都是都取驱灾避邪之意,如贴葫芦要与七星宝剑相配,剪纸葫芦,民间称之为“收毒葫芦”或“消灾葫芦”,宝剑有辟邪驱魔之用,有的也用宝剑代表菖蒲,菖蒲有香气,也有辟秽之效,用意十分明显。端午剪纸一般以黄色为主色,也取辟邪之意。端午的门很要紧,跟过年节时贴门神是一样的道理。贴这些与插艾等含义相同,只不过由实物转为象征符号罢了。剪无毒剪纸,取义“剪五毒”,意为剪除这些害虫,使之不至危害人类。
端午节因其本意即为祛灾辟邪,所以,黄色格外受青睐,南方端午要吃“五黄”,就是带黄字或带黄色的事物,如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等,北方端午的民俗事象中也多与黄有关,黄色剪纸、雄黄酒、“禄寿线”里的黄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