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烟台与燕台

水母网• 2021-05-16 08:10:57 •宋世民

据史籍记载,有那么一个时期,烟台这座城市曾同时拥有好几个名称,即“海上”“烟台街”“芝罘”“烟台”“燕台”等,数名通用。尽管各种称呼面世时间、源起依据不同,但多数都被社会认可并广泛使用。这些称呼中,有民间约定俗成的,也有时代历新、政权更迭或外来势力影响的结果。关注地名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烟台以港立市的复杂经历,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域内地名的传承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烟台”一再亮相 终于尘埃落定

“烟台”一名历史上曾被用来指称多种实体。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三十一年,在福山县东北三十华里的滨海处建了奇山所防御城,同时在临海的小北山上筑起狼烟墩台,有敌情时,昼间升烟,夜间点火,联络预警。此后,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的《福山县志》地舆图标注,福山境内15座狼烟墩台中,最东端的一座印有“烟台”两字。这时的“烟台”,仅指人工建筑实体“烽烟台”。

承载“烽烟台”的这座小山,现名烟台山。位于老市区东北端,海拔53米,北出海中,南连陆地,民间俗称北山。历史上名称多变,如海洋山、烟台山、熨斗山、拉旗山、燕台山等。据志书记载,其中“烟台山”得名时间约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年,福山知县何乐善重修《福山县志》,其中记载:“有石似船形(指山北坡一岩石),在烟台上(指烟台山)”。这里出现的“烟台”两字,不再是指明初由人工修建的“烽烟台”,而是变更为自然实体“烟台山”。

清咸丰后期,“烟台”作为商埠地名,初现官方文书,但无正式命名。用“烟台”两字指称海口,集中出现在官方来往文件。其时,清廷为控制烟台海口税收,与地方官员发生利益冲突。早在咸丰八年末(1859年初),清廷因福山县地方官吏盘剥贪污海口捐税问题,曾谕令山东巡抚崇恩举办厘局抽税以充军饷,往来文书中皆称“烟台”。如,崇恩为推诿拖延,强调山东沿海贸昜不过是“零星行户,资本无多”,目前“已照例三分抽税”,“再加以抽税,深恐商力不支,必多歇业”;尤其烟台“僻在一隅,并非舟车发达”,“即使设有厘局,亦属无凭征收”。此时,这位山东巡抚对烟台海口商贸规模讳莫如深,与福山县官吏向称烟台为荒僻之地如出一辙。

因态度不积极,崇恩受到清廷责斥:“如果烟台地方偏僻,该商等不当觊觎盘据……”他无可奈何,只得承认“烟台口面较宽,停泊商船比他处较多”,并应承试办。又如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1862年1月16日),清廷总理衙门领班大臣奕 鉴于烟台海口税收乱象,建议在烟台海口设置海关,其奏折中也多处使用“烟台”这一地名:“……该口向收内地及南洋各岛海船商税皆由地方官抽收,厘金办理诸形含混,并查登莱青三府沿海各口除芝罘岛烟台外,尚有石岛庙岛並武定府属之大山利津各口……复经专摺请旨饬下山东抚臣迅饬登莱青道前往烟台,会同委员等妥议章程赶紧开办曾丰。”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烟台”称谓,在官方文书中已屡见不鲜,但民间还是习惯称之为“烟台街”。称其为“烟台”的,局限于清廷官僚阶层。

烟台开埠后,“芝罘”一名被西方人采用,通过航海和邮政渠道,畅行国际,与此同时,“烟台”之名仍默据官场文书,民间则依旧将市区称为“海上”“烟台街”。一个城市顶着好几个名称,不明就里者,很容易就听糊涂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34年。

是年春,烟台脱离福山县,建立“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特区境域:东南至东卡子门、丈八口与牟平县接壤;南到塔顶;西界通伸、芝罘屯,与福山县毗连;北至海岸。特区设行政专员公署,驻老广仁堂街(现市府街)。虽然此前官方也称烟台为地名,但直到这时候才尘埃落定,“烟台”这一称谓成为由官方为独立行政区颁布的正式名称。1938年2月3日,成立伪烟台市公署,烟台特区改为烟台市。“烟台”作为市区名称,沿用至今。期间行政区域范围时有变动。

“燕台”昙花一现 然后“燕”去无踪

由于“芝罘”一名自开埠后,被国内外上层社会广泛使用,旅烟西方学者对地名认识的纠错行为,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同治二年(1863)出版的《皇朝一统舆地图》,图面标有“芝罘”“奇山所”,仍然没有“烟台”。光绪十年(1885)出版的《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对《皇朝一统舆地图》作了部分修改,包括将“芝罘”改为“燕台”。这之后,光绪二十九年(1904)绘制的“山东燕台街道图”,也将烟台标注为“燕台”。

这个操作,或许与光绪初年登莱青兵备道在任道员龚易图有关。

龚易图于同治十年(1871)接任登莱青兵备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光绪三年(1877)任职期满离烟。此人天资高旷,通禅理,精书法,善绘画,喜诗作,著有《乌石山房诗存》8卷、《文钞》2卷。光绪元年(1875),清廷下诏筹议海防,龚易图上《海防刍议》8篇。

光绪二年(1876),英国以“马嘉理事件”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英、美等13国兵舰停泊在烟台港口,进行威胁。龚易图严守职责,内抚外防,使治安无隙。

1876年春,境内久旱降雨,当地商绅倡议在毓璜顶建“小蓬莱阁”,感恩天地。应各界要求,龚易图为此撰写了《小蓬莱阁铭》,记述建阁缘起。在这组建筑群体中,有一座由4根石柱构成的“小蓬莱”石坊。石坊正面题字出于龚易图手笔。只是题字搁笔时,石坊尚在筹建,一波三折,30年后的1906年方才落成。

时过境迁,建成后的石坊镌刻着两个人的题字,背面上额“仙山缥緲”4个大字及楹联,系日后曾任民国时期热河财政厅厅长、奇山所人士刘风镳所题,山门迎面为龚易图引用成句所作的楹联,其中隐含着30年前的往事印痕。

据翟辛灵先生考证,楹联中“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联句,出于清初殷彦来颂扬王士祯之词,原句是:“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之游”。龚在引用此句时略作改动,借誉曾到过此地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李鸿章。据毓璜顶碑文载:“龚观察之来游,筑小阁而拟蓬莱矣。合肥李相国之望名区也,驻襜帷而流连不置矣。”龚易图久历官场,兼文墨功底深厚,玩这种借花献佛的套路,驾轻就熟。

“燕台”与“烟台”谐音,原指自然山体岩石,后因有燕子聚落其上,人称“燕台石”。“燕台石”与人工建筑“烽烟台”,同处烟台山之巅。作为市名,两者各具特色。“烟台”是历史,“燕台”是故事,更受文人青睐。

龚易图任职期间,恰逢清朝光绪帝登基、年号改新。可以猜测,光绪初年筹备绘制《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在上报地名信息时,顺势摒弃外国人先入为主的“芝罘”,将“烟台”这个频频在前朝文书中露脸、但老百姓尚不太熟悉的名称,取其谐音,改为春光明媚的“燕台”,这个操作,倒是符合龚易图其人之性情的。只是他于光绪年间任期内,域内接连发生天灾人祸,想必这位地方主官忙于应付公务,一时没工夫理会新地名“扶正”这码事了。

龚易图任满离烟后,“燕台”一名失去官方依托,且地方行政机构福山县也并不认可这个“雅称”。所以,“燕台”虽然听上去挺美,但曲高和寡,自始至终没能走出大清地舆图及市区街道图,等待它的只能是悄然湮没的命运。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