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2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秦菲 实习生 宋一夫 通讯员 王国川 王丽超)解放前,他热血抗战,秘密帮助革命军队采购紧缺物资;
解放后,他躬身基层,是一名“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也干过最危险的炸药库管理员;
离休后,他伏枥仍存万里心,关心国家时事,矢志不移一位老党员的革命精神。
4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102岁老人李克喜家中。此时李老已将党徽佩戴在胸前,一身红彤彤的着装,立刻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革命年代。
在家人们的口述中,这位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百岁老人却是“最可爱的人”——革命战士。年轻时期的他便展现出了一位战士的英勇无畏和英雄气魄。抗日战争时期,有胆识的他,利用运货送货工作,瞒着母亲为胶东地委秘密采购紧缺物资。1939年李克喜身份暴露,只有19岁的他连夜逃亡至大连。一年后潜回烟台,与党组织恢复了联系,并在1942年1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11月,李克喜在组织安排下于福山县公安局入伍。两年后烟台市公安局建立,李克喜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人民警察。建国后凭着过硬的侦查本领,他成为了我国第一代刑事警察。“为国家献身牺牲”的豪言壮语,成为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底色。
在采访中,老人一直重复着“一定跟党走”,期间还拿出钱包要交党费。“即使你们不在这,老父亲也总念叨这句话给我们听,让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一定要跟着党走。”老人的儿子李向东告诉记者。据李向东回忆,父亲常说自己是穷孩子出身,“要不是党教我识字,我到现在都还不认字。我一辈子对党没多大贡献,唯有做人忠诚,对党忠诚,一定跟党走,才能思想不走下坡路。”这位79年党龄的老党员、人民的子弟兵,用一生践行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保持着一名抗战老兵初心不改、红心向党的人生底色。
提起父亲的一生,李向东竖起大拇指,“老人家一辈子可以用‘刚正不阿’来形容,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家里人。”李向东讲起儿时的一件小事,让记者看到从那个年代走来的老干部、老党员身上的正直气度、廉洁风骨和榜样荣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家里兄妹6个,母亲没有收入来源,全靠父亲每月45元的工资养活。那时候父亲在粮食储运站,有时候运输的粮食会散落在地上。有次我去找父亲,当时太饿了又闻到了豆饼干香,就顺着味道发现掉在地上的豆子。本来想捡回家吃,结果被父亲发现了,厉声呵斥我,‘这是国家的东西,不许拿!’。”李向东说,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我们兄妹正是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一直都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一个人给国家、给家里惹麻烦的。”
在李克喜妻子的眼中,李克喜的确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职权之外的事他都是一口回绝,谁说都没用。”李克喜妻子介绍说,“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他人‘图方便’,也坚决不会利用自己职权滥作为。”建国后,为了造福人民群众,党组织决定修建福山县门楼水库。知道消息的李克喜放弃干部工作,主动申请去一线参与水库建设,并选择了最危险的炸药库担任仓库管理员。
家风润物于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在李克喜家中墙上,一张四世同堂全家福照片吸引记者注意。孙女李茜指着照片倍感自豪:“我们全家30多口人,有三分之一是党员,全家党员凑在一起都能组个‘党支部’了。”正是李克喜这位老党员、老战士、大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让红色基因在这个革命家庭传承和发扬下去,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1983年11月,李克喜从烟台市粮食储运公司离休。离休后的李克喜生活上仍然有当兵时的“硬气”,喜欢大口吃肉,也充满“老小孩”气,喜欢喝碳酸饮料,但在思想上,老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房间书桌摆放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采访临近尾声,同行慰问李克喜的市发改委的同志提起一件小事,让在场所有人感受到老一辈革命人的赤诚忠心:“去年领导走访慰问老革命同志,工作人员刚进老人家门,李老就招呼老伴‘老婆子,赶快交党费’。这一幕,感动了所有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老人的政治觉悟内化于心,一件小事见证了李克喜老人对党的念念不忘和忠诚之魂。”
走过一个世纪,历经许多风雨,老人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依然保持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