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孙羽津解读“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引言:在中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敦煌莫高窟。在这里,玉门关前吹拂了千年的春风,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如今,古老的莫高窟得到了全面完整的保护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数字技术更是让石窟艺术“触手可及”。
敦煌的故事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也是国运盛衰的鲜明写照。只有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数字展览琳琅满目,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可以说,千年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说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妨用两句诗来概括,一句是“不薄今人爱古人”,一句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以建筑遗产保护为例,“不薄今人爱古人”就是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一花独放不是春”是指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这两个原则其实并不难理解。比如,我们以去年刚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为例,中轴线保护的并不是某一个单体建筑,而是要保护整条轴线上的建筑群,这些建筑有古代建筑,也有20世纪建筑。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曾有人提到中轴线上部分建筑重建或新建的问题。比如经历过八国联军炮火的天安门城楼,后来又经历了多次修缮甚至拆除重建;天安门广场上的现代建筑群,比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那么,由这些建筑组成的中轴线能够成为世界遗产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古代建筑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近现代建筑中往往带有革命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印记,凝结着中华民族从苦难屈辱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比如,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四周宫墙环绕,是普通百姓无法靠近的皇家禁地。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天安门建筑群的一系列变迁,象征着皇权的退场和人民的登场,见证了中国从帝制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轨迹。同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新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时,我们依然遵循着中轴线整体对称格局,延续了中国理想的都城秩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现在,古老的北京中轴线吸引了许许多多年轻人前来citywalk打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公共建筑,也可以感受到充满烟火气的老北京胡同、茶馆,自然也少不了各种时髦的咖啡馆、小酒馆……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它会伴随着时光的推移,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一直延展下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还有传统医药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它们都是以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

在2024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由一度濒临失传的宋锦制作而成的华服惊艳亮相,火爆全场。像“锦绣之冠”宋锦这样的古老技艺,已经逐渐从博物馆里的藏品形态化身为普通人的日常穿搭,融入了当代生活。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通过收集宋锦残片,研究织物结构,复原古代宋锦织机,先后复制出一系列的宋锦经典。不仅如此,80多岁高龄的她博采众长,创造出“双面彩色提花织造纱罗织物”,汇集了宋锦、纱罗和少数民族织锦技艺的精华。钱小萍曾说“我不赶潮流”。其实,主张“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市场,一方面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钱小萍,正契合了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潮流,契合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理念。

由此可见,非遗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使命,而且还不断地将个性创造融入到传承实践活动之中。如果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侧重“见物”,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要侧重“见人”,要做好人的工作,让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有传承。我们国家从2007年开始,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规模已接近4000人,非遗的传承力量在不断壮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我国锦绣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让我们共同努力,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让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无愧古人、滋养今人、流传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