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芝罘区优秀班主任于怡
自2020年踏上初中数学讲台以来,我始终以“深耕教学、关爱学生”为准则,在专业成长与育人实践中稳步前行。2023年6月执教《海潮同心,志愿同梦》队团课,荣获芝罘区队团优质课一等奖,将志愿精神与学校发展融合,打造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课堂;2023年8月执教的《认识位置》获得烟台市“一师一优课”优课,让抽象的位置知识变得直观可感;2024年7月执教的《大数据视域下圆的专题复习》,先后斩获芝罘区、烟台市电教化优质课,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复习课,提升教学精准度。因积极践行共青团精神、发挥青年教师榜样作用,2023年4月获评“烟台市优秀共青团员”。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2024年5月获评“芝罘区优秀班集体”,2025年9月获评“芝罘区优秀班主任”;教学成绩显著、工作态度严谨,2024年12月获评“芝罘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这些业绩的背后,是我对“何为好老师”的不断思考与践行。对我而言,师德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堂课的设计里,藏在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中。
初当老师时,我曾因学生一句“数学好难”而失眠。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把生活搬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座位、标坐标”,用游戏代替枯燥讲解;当看到原本怕数学的学生主动举手时,我明白:好的教学,是让知识“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与温度。
而作为班主任,我更懂得“每个学生都需要被看见”。班里的小宇(化名)曾因成绩差而自卑,我没急着补课,而是每天给他留一道“简单题”,答对了就全班鼓掌;帮他整理“错题本”,在每道题旁写下鼓励的话。慢慢地,小宇敢抬头听课了,甚至会主动找我问问题。期末时,他的数学成绩从低分提到了优良线,还在日记里写:“原来我也能学好数学。”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用耐心与信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的光芒。
如今是我站在讲台上的第六年,我依然记得初为人师时的初心:不只是教学生解数学题,更要教他们用逻辑思考、用热爱生活。未来,我会继续以数为桥,以爱为舟,陪更多学生在成长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教育的幸福,在每一次陪伴与坚守中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