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24期
(总第 894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醉人的土味儿——乔叶《在淮阳听戏》
◎岳跃国
四月芳菲,读书日当天,越山见海,乔叶老师携《宝水》跟大家一同在“文学的故乡”里又一次与春风邂逅。
乔叶老师面对面给文学爱好者讲解《宝水》章节
活动安排了互动环节,我们也做了发言准备,怎奈大学生们话筒抢得敏捷,根本没给我们这些老同志机会,互动环节就结束了。没能敞开地跟作家交流,还是不甘心地挤到台上,表白式地跟作家说:乔叶老师,非常喜欢您的一篇散文,是《在淮阳听戏》,真是说到了人的心坎里,没来得及跟您聊,您看,发言都打印出来了,要不,您签个名,留作纪念吧。乔叶老师忍不住笑了,说,好。
十多年前,《人民文学》刊载了乔叶的《在淮阳听戏》,注意,题目中,作者用的是“听”,不是“看”,这对戏迷来说,很是用的合适。这篇散文,我读过一遍后,就被深深吸引和感动,也是缘于本人很喜欢戏曲吧,后来的时间里又读过不下十遍。去年单位搬家,那本《人民文学》丢失,参加见面会前,特意百度并打印出来,放在案头,觉得才是真正在读这篇文章。
《在淮阳听戏》,按乔叶老师说的,满是“土”,净是“土”,从头到脚都是土气,我却从这土气里嗅到了故乡大地的芬芳!我知道,乔叶老师在写故乡的戏,写故乡的伶人,但笔下流露的还是对故土的一片深爱。她是用心在写故乡,更是用手慢慢地在抚摸故乡。她从地理上介绍了故乡,写得很仔细,她说:淮阳,乃豫东周口一县,古称宛丘,也就是《诗经·陈风》里的那个宛丘。又称陈州,即那出著名的豫剧《包公下陈州》之陈州。
之后,乔叶老师便开始写听戏。她写不同年龄的演员在台上演唱同一段折子戏,说她们的表演是不同的味道,写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台上各自的理解和不同内心表达。舞台对于任何人都是机会,纵情恣意的倾诉内心的机会,因为台上台下是那样的迥然异样,唯有扮成戏里的人才可以忘乎所以地去唱自己。她写台上台下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台下的日子在那儿搁着,敦敦实实,没有缝隙做梦。只有在这台上,她才能还原到青春。而台下的人也惯着她,忍着她,由着她,宠着她,尽着她的本事。她能把自己装得多无知;就尽可以把自己装得多无知,能把自己装得多哀怨,就尽可以把自己装得多哀怨;能把自己的欲想释放得多充分多可爱,就尽可以释放得多充分多可爱。总之,她用角色把干枯了的记忆泡软,泡成酒,再从嗓子眼里倒出来,去醉别人的耳朵,也醉自己。”这几句,实在是美,美的让人不理解,作者能找到如此恰切的语句来说如此恰切的戏境,非真的钻进了戏里断然不会写得如此美好。河南的三大地方戏豫剧、曲剧和越调风味虽然各有不同,最大的共同点却有一个,按乔叶老师的话就是“都很土。从根儿里听都是土戏。哪怕表面上再风花雪月再亭台楼阁,那种侉侉的调子一响,浓得化不开的土气便扑面而来,带着不由分说的家常和亲切,将你裹到里面。这土啊,土得面,土得酥,土得细,土得可心可肺,可肝可胆。土得人每一寸骨头都是软的。土就是河南戏的真髓。这要了命的土啊”——你看,全是土,都是土。
听戏到压轴,是申凤梅的弟子申小梅的唱。作者说“舞台上的申小梅身材修长,一袭白衫白裤,看起来俨然一个风韵少妇,但一出口却是雄浑男音,果然悦耳。”乔叶老师听她唱了两段,一段就是最脍炙人口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说她是得了真传,唱得真好。可听申小梅唱完,乔叶老师却有些不满足,回到家,找出申凤梅的版本听了一遍,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满足。她说“申小梅唱得太得意太顺畅了,她是在以年轻诸葛亮的姿态唱暮年孔明。她的精气神儿里,少了申凤梅的那份苍凉。”继而,乔叶老师把“苍凉”跟申凤梅的许许多多联系了起来了,说得让人想哭。我们看到,申凤梅一生都在苍凉里,她却用苍凉烫热了观众的心。最后在感受申凤梅的唱腔时,作者用了袁世海先生的话,说是“苍劲”,准得丝丝入扣。
章诒和在《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说对于懂戏和不懂戏的人,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就是四个字:博大精深。我理解的博大精深是:故事美,曲调美,舞蹈美,服装美,唱词美,当然还有更凄美的伶人本身的传奇轶事,比如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裘盛荣、张君秋、杜近芳,他们的轶事足可以让我们津津地说不尽道不完。乔叶老师分明更懂戏词的大美,所以用详细的笔墨写了《收姜维》里的一段诸葛亮安慰赵云的唱,唱词是:“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想当年长坂坡你有名上将,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如今你年纪迈发如霜降,怎比那姜伯约他血气方刚……”第二段《三传令》,诸葛亮排兵布阵的唱词,作者认为简直就是一阵急急风:“一支将令往下传,马岱将军你进前,自从你们兄弟归了汉,随定山人许多年,马超为国把命断,单撇将军保河山,山人我来取中原,天水此战你当先。那姜维出阵你迎战,战姜维只战到红日滚滚坠西山,诱他催马将你赶,莫让他转回天水关。二支将令往下传,关兴张苞恁进前,父保先帝把业建,你们子承父业保河山,父元勋,儿好汉,随定山人取中原,日落西山去接战,你们大战姜维临阵前,你三人扣定连环战,战姜维只战到一更二更三更天……”,在说打仗时辰长,但不是说“一直战到三更天”,而是“只战到一更二更三更天…”,这唱词美吧。
但是还没结束,乔叶老师对唱词美的理解和运用,是想让我们更深更彻地感受艺术家的大苍大劲,这就是《申凤梅》里申凤梅的自叙唱词,这段唱词,真是美到抓人撼心,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句“土词土话”,却土得让人能掉下泪。申凤梅唱到“常言道日月如梭人生短,叹白发青丝飞霜转瞬间。过往事仿佛在眼前浮现,蓦回首已虚度六十八年。十一岁凤梅我家中遇难,不愿做童养媳才学艺科班,出科后演草台连年战乱,九死一生仗乡亲命才保全。二十岁幸遇得阴霾初散,旧戏子变成了人民演员。三十一党旗下发出誓言,报党恩把此生都付梨园。三十六京城拜师总理接见,铺就我艺术生涯新的开端,实指望凭好风宏图再展,哪料想逢内乱一梦十年。新时期万象更新芳菲吐艳,返舞台羽扇纶巾再谱新篇。五十二登银幕了却夙愿,为观众顾不得白发新添。自此后十六年未敢怠慢,哪怕是多演一场多唱一句心中也甜……”听过这样的心唱出的戏,怎么能够轻易忘记?以这样的心唱出的戏,怎么能被轻易超越?戏曲和伶人,难以超越的有边式,有嗓子,更难以超越的只能是把戏和观众当成命、“戏比天大”的戏品。
在这篇“听戏”的最后,乔叶老师这样写道: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依然还要怀着最宝贵的热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在这铁打的舞台上,顽强、坚韧、苍劲地生活下去,唱完自己的戏,像她那样。我觉得这段话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对呀,只有“苍劲”地活下去,才能更好地去爱“土得面,土得酥,土得细”的故土。
我想对乔叶老师说:我对您这篇旧文的体会,不一定深,也不一定准,但我是认真和诚挚的。我甚至想在交流互动时,想请乔叶老师给大家说几句关于故乡情怀的话,特别是不少远离故土在他乡求学的年轻人,他们对故土的理解还不够,想请她能不能说一说,我们如何更朴素地去爱我们的故土。因为,故乡在慢慢远离我们,有的甚至已经回不去,我们想把思念酿成的那杯酒,干干净净倒在养育我们的故土上。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