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之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烟台“三核引领”城市的重大机遇,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创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烟台模式,为全省先行区建设作出烟台贡献。
为在全市营造“当龙头、强引领、做示范”的浓厚氛围,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示范引领调研行”融媒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调研采访,以小见大,从“个别”到“一般”,展现烟台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方面走在前、强引领、做示范的成效成果和生动实践。
当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新宠;当杭州成为今年的“最火出差地”,关于“山东应该被重新认识”的声音悄然入耳,烟台的创新图谱上,要写下怎样的生态密码,来匹配“山东三核”“万亿之城”这样崭新的身份标签?
答案,从一家叫“烟台国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可窥知一二。
作为专注于化工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工智能历时7年研发训练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化工大模型”,可显著降低化工企业的研发试错成本,极大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与国外相比,中国化工在催化剂、反应器、化工流程等方面存在代差,而人工智能让‘弯道超车’成为可能。”国工智能董事长柳彦宏受访时说,国工智能始终不变的初心,是借助AI技术,赋能化工行业的高效研发和智能化转化,助力中国化工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4月3日,“示范引领调研行”采访组来到烟台黄渤海新区,近距离对话这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行业“黑马”。
厚积
400万篇文献“淬炼”大模型
实现化工场景的“深度思考”
“‘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AI一夜之间成为风口浪尖。其实我们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了7年。”与柳彦宏聊起当前的人工智能话题时,他颇有感慨地说。
生于1981年的柳彦宏,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笑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码农”,曾先后在道恩、新时代健康IT部门任职。他还是全球两大主要数据分析社区之一Spago中国版的版主。对数据的天生敏感和热爱,让他更愿意从算法的角度审视世界。
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一个对比让柳彦宏很受触动:百年化工企业美国陶氏拥有一万多名科研人员,还积累了大量标准化实验结果。“即使是当下的一个实验,在陶氏也能找到100年前的流程与数据。”柳彦宏说,“反观国内,尽管化工产业经历了发展最快的10年,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研发体系松散的状况。要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必须依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赋能。”
笃定这样的信念,柳彦宏于2018年3月创办了国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瞄准AI+万亿级化工市场赛道,开启了“用数学的手段预测化学结果”的宏大计划。
戴开洋是国工智能研发总监。7年来,他和柳彦宏一起见证了国工智能大模型从“0”到“1”、从“无人问津”到“迅速走红”的全过程。
“我们坚持自主研发,从400多万篇化学文献中抓取数据,结合自然语言大模型技术及化学、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进行训练,终于培育出这款‘化学大脑’。”戴开洋告诉记者。
在此大模型下,化工企业可以进行“合成推演”“催化剂设计”“高分子配方与性能预测”等15种垂直领域模型的协同分析,真正实现对化工场景的“深度思考”。检测显示,该模型的定量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均超90%。简单说,就是国工智能大模型让科研人员拥有了“预知实验结果的能力”。要知道,每个化学实验涉及温度、溶剂、催化剂等众多变量,可形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种组合。国工智能开发的新一代算法可实现从分子表征和实验目标入手,减少无效合成,帮助用户筛选多因素多指标下的最佳方案。这对化工企业的研发和实验效率提升,无疑是颠覆性的。
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曾感慨地表示,AI能处理海量复杂数据并找到相关性,这是人做不到的。“比如在我们的均相催化加氢反应中,有6种催化剂、20多种金属、4种溶剂,组合起来就有1900多种可能,人工来做实验条件筛选,一年都做不完。”
“如今有了AI算法,可直接将时间缩短为3个月,非常了不起。”廖增太高兴地说。
与万华化学的AI辅助研发合作,始于2022年5月。国工智能成功将面向产业的人工智能算法嵌入万华化学部分研发任务,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国工智能为其研发的AI无人化学实验室正在组装,不久后将投入使用。
不仅是万华化学,国工智能已成功为京博石化、西安瑞联、道恩集团、汉威集团、泰和新材等200多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落地服务,客户遍布全国,近半数为上市公司。
化蝶
深耕自主研发
领跑化工行业AI决策控制领域
“不是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柳彦宏这样描述自己春节以来的工作状态。2024年,国工智能的订单增长了100%,今年订单额预计可达到1.3亿元。
相比飞速涌来的订单,“科研团队”的话题让柳彦宏更显兴奋。“公司有员工150人,其中有研发人员95人,包含全职博士5人、兼职博士6人,研发人员占比60%以上。”他说,国工智能已与多所一流大学实现人才共享,由工程院院士、博士组成的核心技术人才,均来自产业一线的核心研发转化团队和工厂实施落地高效团队。这为国工智能将多学科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与技术基础。
一组数据,足可佐证这支研发队伍的“战斗力”:国工智能已累计授权4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累计登记48项软件著作权。其专利数量在国内AI化学公司中名列前茅,领域覆盖分子发现、逆向合成、原材料与配方预测等诸多前沿技术。公司在2021中国工业软件年度百强企业排名中位列第88位,在2023工业互联网500强中位列第253位。2023年,柳彦宏入选山东省政府“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
精准聚焦流程工业的智能工厂建设,这几年,国工智能不断拓展AI与产业融合的认知边界,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大脑分析平台(MAI)、智能制造管理平台(MES)、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等,均在行业内成功应用。
领跑化工新材料行业人工智能决策控制领域,柳彦宏带领团队做到了。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却远未止步。
2023年,国工智能研发的AI全域光谱仪成功投入商用。随后,新一代催化剂研发平台GoCatal正式发布,系国内首家专门针对催化剂开发的AI辅助研发平台。
“经过测试,有了GoCatal的帮助,中国化工企业花费半年研发的催化剂,性能不输国外15年研发的同类产品。”戴开洋说。目前,国内化工企业使用的催化剂多依靠进口,而GoCatal平台开发模块涵盖分子生成、性能预测、合成路线推荐等催化剂研发中的重要过程,将助力中国化工企业研发属于自己的催化剂IP!
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让国工智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国工智能先后获得正海集团、毅达资本、源禾致晟、华德资本、烟台国丰和山东财金集团的投资。
目前,国工智能已启动为期三年的上市计划,力争2027年冲刺科创板。
追问
“硬核”崛起背后
为什么是黄渤海新区
国工智能的办公区位于珠江路66号正海大厦27层,隔着天地广场就是黄渤海新区的主干道长江路。
以长江路为中轴,恒远智能、渤聚通、腾讯新工科、汉鑫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群,形成了黄渤海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企业的初步阵型。
来自烟台市工信局的统计显示,烟台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都来自黄渤海新区。这背后,基于怎样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逻辑?
“如果说国工智能是一只破茧振翅的蝴蝶,新区丰富的工业场景和优质的创新生态,就是它振翅的风。”烟台黄渤海新区工信科技局副局长王亮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的确,与南方人工智能产业相比,烟台的人工智能多属于后端开发和场景应用。黄渤海新区厚重的工业“底座”,催生了大量的应用需求,也为人工智能从基础算法走向行业落地提供了可能。当前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比如恒远科技、渤聚通、国工智能等,都是立足区内制造业优势而开展的可落地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
王亮介绍,黄渤海新区现有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及服务的企业12家,集中于行业及场景级大模型方向,遍及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工贸流通、能源管理四个领域;从事AI智能体研发生产的企业12家,涉及机器人、无人机、车载系统以及AI设备4个细分方向。“这些场景与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方向高度吻合。”他说。
科技创新能够孵化新产业、新模式。“一定规模的创新生态”,成为人工智能企业“扎堆”新区的物理条件。黄渤海新区规划了“两区两廊”,打造基础性、综合性创新载体,同时布局大实验室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和转化平台、企业创业平台等“六大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
更重要的是,上海、深圳、西安等多个离岸孵化基地的建设,让新区占据“双城共创”的优势,能利用三地的资本、人才优势,“加持”自身的产业和应用优势,共同托举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比如上海离岸孵化基地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及服务的在孵项目就达20家以上。
当然,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黄渤海新区拥有山东中金大数据公有算力中心、万华化学私有算力中心两个算力中心,为全区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智能制造、AI应用落地等场景提供算力支撑。
在今年3月山东省工信厅发布的全省首批5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中,新区以3个入选案例包揽烟台市全部席位,彰显其在大模型赛道的领跑身位。一场由AI驱动的产业变革,风头正劲。
这,得益于新区超前布局和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厚实土壤。“我们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都是‘新风口’,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进。”烟台市委常委,黄渤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包华曾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样要求。
在烟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记者也找到了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孵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高潜力型产业”的部署,彰显这座经济大市产业进化的紧迫感。
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竞速中,保持清醒思考和适当焦虑是必要的,而对“长坡厚雪”的坚守和创新生态的持续浇筑,更为有效。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 童佳怡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邱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