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月份,烟台制定出台了《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烟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北方最美生态城市建设形成可感可知的优势,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到2035年,美丽烟台基本建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北方形成显著优势。
到2035年美丽烟台基本建成
在发布会现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对《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行动方案》起草背景及过程进行介绍。
2023年12月,市政府作出“以美丽河湖、美丽烟台建设为重要契机,把‘打造中国北方最美生态城市’作为烟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纳入全市工作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王德胜介绍,为深入践行《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我市把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作为烟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开展《行动方案》编制,过程中对各区市和31个市直部门开展了资料调阅和实地调研,经过多轮次的评审座谈、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有关程序,于市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烟政字〔2025〕1号文印发实施。
方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烟台市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的指导思想。到2027年,美丽烟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北方最美生态城市建设形成可感可知的优势,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到2035年,美丽烟台基本建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北方形成显著优势;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烟台全面建成,中国北方最美生态城市全方位呈现。
第二部分为主要行动。概括为“实施八大行动绘就八美图景”,涉及33项工作内容。具体为:实施环境质量改善提升行动,通过实施“协同治理呈现美丽蓝天、三水统筹实现人水和谐、系统防护守护洁净沃土”等行动,绘就天蓝水秀之美。
实施现代海洋示范建设行动,通过实施“加强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修复、全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快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行动,绘就人海和谐之美。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通过实施“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等行动,绘就万物共生之美。
实施生态环境安全守护行动,通过实施“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安全风险防范、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等行动,绘就安全永续之美。
实施生态宜居城乡建设行动,通过实施“构建蓝绿共融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打造最美生态建设区市样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行动,绘就诗意栖居之美。
实施全民参与共建共创行动,通过实施“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弘扬特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健全多元参与行动体系”等行动,绘就普惠共享之美。
实施现代治理体系构建行动,通过实施“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智慧高效数字治理”等行动,绘就创新高效之美。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强调要加强党对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的全面领导,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做好工作指导、调度和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烟台完成10余宗商住地块生态价测算
方案提出的“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备受关注。在此方面,烟台已经开展系列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为建设美丽烟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耿鲁平介绍,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聚焦“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标准组织各类规划编研项目300余项,为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精准引导。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得省政府批复,中心城区8个区的分区规划全面完成,启动编制镇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89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科学合理。制定空间类专项规划管理办法和目录清单,城市交通、市政、教育等41个专项规划全部纳入管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3个综合类专项规划,引导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补齐发展短板弱项,增强其均衡性和可及性。
矿产资源整体保护和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多维度、高精度完成城市地质调查,首次全面摸清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要素,绘制了首幅详尽精准的“地下蓝图”,向社会推介发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共享项目成果资料,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布局、重大工程立项及建设提供地质支撑。推广应用绿色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6个地勘项目入选全省优秀绿色勘查典型案例,推动绿色勘查技术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勘查工作水平。2024年度建设完成了绿色矿山13家,建成总数达到27家,以夏甸金矿、三山岛金矿为代表的绿色矿山建设典型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成功争取黄渤海海岸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示范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将通过地形整治、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汇能力,筑牢黄渤海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得到进一步实践。以土地出让领域为突破口,系统谋划、创新实践,通过显化生态价值、完善核算机制、探索市场化路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全市完成10余宗商住地块生态价测算,莱山区界牌北1号地块完成全省首例附带生态价的土地挂牌出让,体现“生态有价”的理念和价值导向,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烟台样本”,推动生态价值从“隐性红利”变为“显性资产”,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建筑业产值连续3年增速全省前三
此次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对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修晓明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将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围绕绿色低碳建筑高质量发展,提出“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四个方面建设内容。
立起“好标准”,编制《烟台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烟台市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管理办法》,形成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制度体系,明确绿色低碳、智慧科技等6大维度、350多项分类技术标准。
明确“好设计”,省内率先制定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和高品质住宅设计技术导则,确定建筑立面、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80多项绿色低碳设计要求,充分融入现代生活理念。
应用“好材料”,大力推广高强水泥、高性能门窗、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提高星级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宅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依托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国家试点,搭建面向全国的绿色建材“四库一平台”,将我市绿色建材认证产品全部纳入。
做强“好建造”,聚焦市场主体培育,招引68家央企强企落地,扶持3家企业晋升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入库企业达1254家,建筑业产值连续3年增速全省前三。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中集成应用,全市已应用5G塔吊、抹灰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和技术,7家企业、14个项目入选全省智能建造试点,形成以特级资质企业为引领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