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12期
(总第 882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王兆娟
你好我也好 与美好相遇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尹爱群
“三八女生节”刚过,年已50+的闺蜜告诉我,她热爱心理学,打算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学位”,以此充实业余生活。听闻此言,我在心底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闺蜜这积极向上的年轻心态,这强烈的求知欲、蓬勃的学习力、生命力和行动力,简直太赞了!我对她高山仰止,自叹弗如。钦佩之余,不禁想起之前读过的一本佳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对心理医生的最初认识,便是源于此书,它让我对这一行业满怀敬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疗愈读物,以充满童趣的形式展开,通过简单易懂的对话,引领我们一步步深入思考自我成长、情绪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人生关键议题。阅读时,我仿佛就站在蛤蟆先生身后,同他一起向心理医生苍鹭抛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困惑。
这本书宛如一面镜子,让我在蛤蟆先生的经历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探寻自己言行背后的深层逻辑。原来,人的性格形成和处事方式竟要追溯到那么小的时候,这不禁让我想要好好拥抱曾经的自己,学会与内心和解,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因突如其来的抑郁症状,变得无精打采、悲哀又病态,夜间更是焦虑万分,生活因此陷入混乱。他沮丧地认为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身边的人都备受尊敬,唯独自己活得像个笑话。每当朋友生气,他总会竭力讨好,期望大家重新接纳自己,并保证改正错误。然而,朋友们一次次的批判和羞辱,让他几近崩溃,不断自我怀疑。他满心委屈,觉得并非自己的过错,却又找不到情绪崩溃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陷入了抑郁的深渊。
后来,在朋友们的关怀与帮助下,蛤蟆先生决定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苍鹭的耐心引导下,他勇敢地探索内心世界,逐步重拾信心与希望。
作者借由蛤蟆与苍鹭的互动,深入探讨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以及抑郁情绪的根源,让读者深刻领悟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远影响,也明白了如何在心理上真正成熟,独立、自信且充满希望地生活。
书中提到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其一为儿童自我状态:它会重现童年的经历与情绪,使人的行为和感受被过去所束缚,难以在当下情境中实现成长。这种状态并非单纯指幼稚,而是行为和感受像孩子一样。孩子的世界天真单纯,情感直接而强烈,极易受外界影响。处于此状态的人,会像孩子般渴望被认可、关爱,面对批评会难过、自责。就像蛤蟆面对朋友指责时,其反应恰似一个犯错后害怕被抛弃的孩子,不断道歉、讨好。苍鹭医生还将“儿童自我状态”细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指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如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适应型儿童则是在成长过程中,为应对外界环境(尤其是父母)而调整形成的行为模式,如顺从、取悦、依赖和反抗等。
比如,当孩子在家庭中经常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可能会形成顺从的适应型儿童状态,以避免更多的批评和惩罚。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选择反抗,这也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是孩子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保护自己而发展出的策略。
其二是父母自我状态:此时我们会重复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观念和价值观,往往会挑剔或教育他人,急于让别人认同自己,这种思维定式也使得新的知识和理念难以融入。像“挑剔型父母”状态下的人,喜欢批评、愤怒、严厉,像“法官”一样审判和控诉他人。而蛤蟆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更多地表现为自我审判。但要知道,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这种父母自我状态可能源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过度权威和严格要求,导致我们在内心深处内化了父母的评判标准,并将其用于对待自己和他人。例如,父母总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过度苛刻,对同事的工作也有过高的要求。
其三为成人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再受父母旧观念和童年情绪的影响,过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能被充分运用。理性行事,依据事实合理规划、思考、决策与行动,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获取新知识。
一个孩子的成长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父母的作用最为关键。父母会在不经意间将自身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孩子。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生活经历中积累经验,形成应对父母及他人的行为模式,并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身行为。蛤蟆在成长中形成的诸多行为模式,如顺从父亲、依赖母亲,本质上都是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影响了他的童年,还延续至今,导致他在面对生活难题时,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
但人的成长需要摆脱这种依赖模式。“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自立的人生,要学会承担自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不过分依赖外界;同时,也要像夸赞小朋友一样真诚地鼓励自己,增强自我肯定。
我们究竟是要将自身问题归咎于他人,还是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理解“儿童自我状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自主权,明白自己具备改变现状和自我的能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抉择,走出过往阴影,摆脱外在标准——“父母自我状态”的束缚,逐渐拥有自信、成熟的“成人自我状态”。
在与苍鹭的交流中,蛤蟆重新忆起面对父亲的严厉时,表面顺从,内心却压抑着愤怒。这是情绪表达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自我觉察。苍鹭引导蛤蟆感受愤怒情绪,让他明白愤怒是一种正常的基本情感,年幼的他并非没有愤怒,只是长久以来被习惯性地隐藏。
当完成自我觉察后,接下来要在安全的关系中表达情绪,这样才有利于真实地展现情绪,无需担心被批判或拒绝。最后,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认识到其真实存在与合理性,才能进一步清晰地表达,实现心理的疏通与成长。这便是情绪表达三部曲:觉察、倾诉、接纳。
心理医生苍鹭还以从左到右的横线“你不好→你好”为横轴,以从上到下的竖线“我好→我不好”为纵轴,构建了一个“人生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清晰地揭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如何影响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处在不同的人生坐标象限,会塑造多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模式。
若处在左上第二象限“我好,你不好”,可能会表现出优越感,容易挑剔指责他人;若处在左下第三象限“我不好,你也不好”,则较为消极悲观,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信心与信任,觉得世界糟糕透顶,常常陷入无助与绝望;若处在右下第四象限“我不好,你好”,容易产生低自尊,有自我否定情绪,容易陷入受害者角色;若处在右上第一象限“我好,你也好”,这便是一个美好的相遇,是健康、积极的人生坐标,能够客观、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即认可自己也尊重他人。
蛤蟆先生的经历给了我们诸多启示。首先要重视情绪,懂得关照自己,正视内心信号;其次要记得探索童年经历和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理解自身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成因。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要主动求变,打破消极的行为模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们可以尝试尽量减少自我否定,多多肯定自己,学着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逐渐摆脱情绪和固有思维的束缚,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干扰。以理性、客观的“你好,我也好”的方式看待问题,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迈向客观、理性、成熟的“成人自我状态”。
衷心祝愿我们都能看到真实、可爱、努力的自己,真诚回应自己当下的每个需求,拥有自由自在的真正自我。也诚挚祝福亲爱的闺蜜,开启新的求学之旅,学有所成,未来可期,圆梦理想,在勇敢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的壮美乐章!
让我们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最终走出阴霾,拥抱阳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以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