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海岸线 跃上新征程|这里见证开放40年筑梦传奇

水母网• 2024-08-20 09:33:31 •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 童佳怡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一座城市,浓缩一个时代精华。

1984年,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站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同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在40年的时间里,从偏居一隅的“后沙旺”,到活力四射的产业新城,这一国家级开发区奇迹般崛起于黄海之滨,绽放出夺目光彩。

8月8日上午,“千里海岸线 跃上新征程”采访团从烟台开发区夹河西岸,经由长江路,一路向西,途经北京南路、北京中路,继续向北,看项目、访园区,进企业、探实验室,迎面而来的,是创新发展的气息和勇于追梦的脚步。

站在八角湾畔,听潮起潮落,看沧桑巨变。40年间,这里栉风沐雨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破浪前行,绘就属于自己的发展传奇。

这,不仅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40年,也是见证烟台乃至中国开放发展的40年。

一家企业的西进

向西,向西!

不妨从一家企业的西扩,管窥发展之变。

夹河西岸边,位于黑龙江路10号的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就是成立于1987年的烟台氨纶厂。就是在这里,泰和新材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卷氨纶丝,烟台由此成为中国氨纶的发祥地。

近40年间,泰和新材以创新为动力,先后填补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行业空白,成长为全球特种纤维行业龙头企业,让更多“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伴随着企业的成长,泰和新材的“版图”也在西迁中完成一次又一次扩容,打造起“一总部四园区”的发展格局。

8日上午,记者一行从黑龙江路厂区驱车向西17公里后,到达泰和新材国际创智中心,现场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预计年底将全面建成。

作为泰和新材践行“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创智中心旨在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共享技术平台,构建高端人才聚集创新高地。未来,这里将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优势业务,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从创智中心继续向西北行进11公里,就抵达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这里承载着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愿景,以“高性能化、差异化、创新化”为定位,建设了特种纤维、特种纸、高端膜材料等生产基地。

在园区陈列展厅,采访团惊叹于一束纤维的“奇妙”应用:展台前,工作人员拿起一束纤维,关闭周围灯光,手中的纤维顿时发出多彩亮光。

“这是泰和新材全球首创的柔性可编织莱特美®智能纤维,该产品将发光技术与纤维制备技术结合,赋予了纺织品发光等功能。” 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孙康波说,这种材料除了具有直径细、强度高、柔性好、耐水洗等特点,还可以像普通纤维一样进行机织、针织、绣花、缝纫等加工,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智能服饰、信息电子等领域。

从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向西,高特纤维应用产业园正在规划中,瞄准建设智能纤维、芳纶纤维下游、芳纶纸下游生产基地。

目光西投,在开发区和栖霞共建的松山产业园中不难发现泰和新材的身影。

“我们在那里布局了特种纤维下游应用产业园,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等领域,提供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孙康波介绍说。

继续西扩,泰和新材还在蓬莱区规划建设了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之所以称之为“绿色”,是因为园区内整个印染过程采用了泰和新材创新研发的节水型绿色印染技术Ecody,实现在无盐、无碱、常温条件下快速染色。这一技术不仅染色效率高,还可以循环使用吸附染色后的水,比传统生产节水约80%、节电约50%。

一路“西进”,引领泰和新材蜕变之匙,正是自主创新。

以创新为引领,泰和新材突破高性能纤维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后,又在全球首创纤维锂电池等多项全球空白技术,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未来,这样的跨越还将赓续。致力于成为中国新材料行业的引领者,深植“创新”基因的泰和新材,正锁定智能穿戴、绿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六大新赛道,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动能。

一个“湾区”的生长

八角湾畔,与泰和新材同频“生长”的,还有一湾创新高地——烟台开发区科教创新区。

基于打造“创新动能策源地、新兴产业溢出地、人才培养集聚区”的目标,烟台开发区前瞻性布局这片“新城”,为区域发展提供更优质要素支撑。

一处规划留白,已“蝶变”为一域创新高地。

在科教创新区中心位置,一组曲面的砖红色建筑群巍然伫立。

“这是我们的总部基地,包括实验室、孵化器、专家公寓等15栋单体楼,目前研发设备和办公家具已陆续进场,预计9月底我们就能搬过来了。”采访当日,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竹辉满怀期待地告诉采访团。

尽管尚未入驻“新家”,但实验室聚焦科研攻关、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早已开始,并在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事实上,作为首批山东省启动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之一,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解决高端装备材料和绿色制造方向的关键技术问题。

“实验室已引进6名院士,国家级、省部级人才22位,博士学位人才占比达71%。”乔竹辉说,同时拥有4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N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与35家企业及高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攻克了十余项行业“卡脖子”技术。

越来越多创新的“种子”,正在科教创新区生根发芽。

登上产业文化中心楼顶俯瞰,依稀可见这里的变化印记。

“我们眼前的就是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这是落户创新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烟台引进的首个‘双一流’名校研究院项目。”该区科教创新区管理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处处长吴昊说,研究院累计培养研究生2711人,服务烟台、青岛等地企业310余家,转化科研成果30余项,形成产值超50亿元。

这片湾区正在拔节生长!这种感受,在采访团走进一个个项目现场后,更加浓烈——

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首批3000余名本硕毕业生已顺利毕业;落户的省内首家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赋能区内企业510余家,先后为万华、斗山、胜地等60余家企业完成人工智能提升,累计开展联合创新64项……

一项项成果,挺起的是创新的脊梁;一座座磁场,迸发出的是裂变的力量。由此带来的,是产业的集聚提速和能级提升。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经过6年建设发展,科教创新区累计引进省级、国家级等高层次人才16人,集聚在校本专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2200余人,引入博士生490余人;引建市级、省部级科创平台项目28个;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一体化科技企业孵化园区1个,集聚科研人员700余人,孵化科技企业20家。

随着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省农科院等各类高校和科创平台相继落户并投用,这里已构建起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1+2+2+N”科教协同创新体系。

更多的创新成果,正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持续催生着这片创新区向新、向上、向未来。

一方区域的嬗变

把视野投至更广阔的远处,如今的开发区,发展边界早已延伸到更远的区域。

从开发区行政中心向西,驱车20分钟,到达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现场。

“项目一期主体已经封顶,10月底设备入场,12月底完成设备调试,预计明年一季度将实现量产。”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基建副总经理李洋说,世界范围内,46系列大圆柱电池仅有少数企业可小规模量产,而力华已全面突破核心技术并完成样品批量制备。产品在低温性能、热失控管理、电芯内阻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体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离开力华电源项目现场,向北驱车10分钟,眼前出现一座地标式园区——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

“该产业园是山东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烟台开发区立足产业基础、布局新兴产业的典型项目。”烟台业达经发集团副总经理、业达国际人才集团董事长杨城告诉记者。

建起一个产业园,隆起一条产业链。这个今年6月刚刚交付运营的产业园,已签约烟台睿瓷新材料公司,储备在谈项目20余个,涉及传感器测试分析、纳米材料研发等领域。园区将以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睿创微纳为龙头,吸纳培育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构建产业集聚、生产协同、生态共荣的光电全产业链特色新型园区。

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项目,代表的正是烟台开发区正在下大力气发展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和特色半导体产业。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纵览开发区40年的快速发展,根本就在于坚持“产业立区”:“十五”期间,布局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支撑起“十一五”“十二五”的快速发展。“十二五”发力化工新材料,奠定“十三五”以来的发展格局,构建形成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

放眼下一个40年,增长点在哪里?经过广泛调研,开发区确定了培育新型储能和特色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先看新型储能产业,已集聚重点企业30余家,涉及电池材料、电芯电控、氢储能等领域,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万华、泰和、德邦等上市公司在新型储能领域均有布局,产业初具规模。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已起势,拥有重点企业3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构筑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全领域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诞生了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等一批创新成果。

从最初的两大产业,到如今的“5+2”产业格局,四十年的产业之变,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如今,开发区聚集了全市1/2的科创平台、1/4的高新技术企业、1/2的国家级人才,创造了全市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4的高价值专利。

行走八角湾畔,见证时代图景。从一片盐碱荒滩崛起为一座产业新城,这是一片“新区”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应势而动跃阶攀高的鲜活写照,也是烟台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敢啃硬骨头的韧劲,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笃定前行的生动折射。

时代赋予机遇,也呼唤创造。精彩的筑梦传奇,还将在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继续上演。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 童佳怡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如何为老人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水母网
05/15 09:28

她拾金不昧获市民点赞 保洁员吕以秀多次将捡到的物品归还失主

水母网
05/15 09:28

烟台牟平区完成21家代理记账机构年度备案

水母网
05/15 09:28

烟台天气预报:今夜南部沿海和内陆地区有大雾

水母网
05/15 09:28

山东首票“两步申报”改革优化试点落地烟台

水母网
05/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