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古诗词中找寻烟台的清明习俗

水母网• 2024-04-04 10:54:23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清明是中华文化沃土孕育的传统节日,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当天,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这一天,烟台人不仅焚香扫墓、缅怀先人,还有吃鸡蛋、蒸面燕、荡秋千、插柳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清明的众多习俗也给了古代诗人无尽的创作空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不妨在古诗词中找寻烟台的清明习俗。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清明是传统三大鬼节之一,是悼念亡人的节气。在古代,清明祭祀是全民性的重大仪礼,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均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其归乡扫墓。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参与者往往不拘男女人数,多举家出行,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白居易在《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中这样写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则更为悲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踏青,也称“踏春”,指春日郊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节期间,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到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无疑是件雅事,于是,南宋诗人吴惟信便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感慨。

在烟台,市民常常在这一天携一家老小在山乡田野间游乐,到大自然中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清明节也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烟台民间还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还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场上斗鸡金作距,槛前妆鉴玉为台

斗鸡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直到明清时期依然盛行斗鸡游戏,斗鸡习俗由清明开始,到夏至为止。

于是,北宋文学家夏竦便有了《江南春日》:江北游人春未回,江南春色傍人来。茶经谷雨依稀绿,花接清明次第开。场上斗鸡金作距,槛前妆鉴玉为台。六朝风物今何在,莫负流年酒百杯。

在烟台,还有清明节早晨吃鸡蛋、喝五谷粥的习俗。因为“鸡”与“吉”字谐音,鸡又报晓司晨,清明节早晨吃鸡蛋,有图吉利、祈愿健康的意思。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鸡蛋、喝五谷粥,祈盼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此外,清明节正是万物复苏、春燕回迁的时节。在古代,如果房檐上有燕子筑巢居住,会被视作吉祥之意。同时,燕子大多在春天孕育鸟蛋繁殖后代,所以,百姓会在这一天蒸出各种面塑的燕子,迎接春天并为年轻媳妇祈福求子。

胶东临海,四季分明,清明时节,南飞的燕子纷纷回到故人的屋檐下寻找老窝。清明节这一天,胶东的大人和孩子都会发面捏“燕子”,欢迎归来的燕子,也就有了“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的说法。巧手主妇做出的面燕精巧剔透,活灵活现,从燕的姿态乃至燕的尾巴都很讲究,而且要蒸上好几锅,不仅自家人吃,还要送亲朋好友。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临时去省外就医可以报销吗?

水母网
12/10 09:26

社会保险咨询台|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由外省转入有何要求?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市海渔局主要负责人11日接听12345热线

水母网
12/10 09:26

烟台今语|城市宣传语怎容出错

水母网
12/10 09:26

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预报台发布沿海冰情预报

水母网
11/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