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2月25日讯 杨向伟,女,1979年6月出生,党员,国网招远市供电公司员工。从烟台招远到四川凉山,2600公里的距离,2000米的海拔,3天2夜的跋涉,7个小时翻越4座大山,在这7年的时间里,杨向伟无数次为爱远行奔赴大凉山,用一腔热血、一片热忱、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个山区孩子的现状,用自己的行动与力量撑起山里娃的“未来梦”:她用真情与爱心守护孩子的童年,为他们弥补家庭缺失的温暖;她用信心与毅力鼓励孩子走出大山,为他们打开通往外界的窗;她积极筹措帮扶资源,筹集善款发动资助,帮助69名贫困孩子圆上学梦,为他们改变硬件条件和环境。杨向伟,一名普通的供电员工,更是一位服务公益事业的“光明使者”,牢牢根植于四川最偏远的大凉山腹地,源源不断地播撒爱与希望,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一盏希望之灯。
“要让山里的孩子找到走出大山的路”
2016年,一次与志愿者好友的闲聊中杨向伟关注到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彝族居住地:大凉山,好友用镜头记录了大凉山当地孩子的真实生活状况:为了上学,孩子们不得不行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山路,冬天脚上长冻疮,痛得直跺脚。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地名或许是那么的陌生,可对于杨向伟来说,却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纪实的摄影与痛心的话语令杨向伟泪目,她仿佛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面庞、一双双令人难忘的眼眸,山区孩子太苦了,看着让人心疼!难忘孩子们清澈纯真的眼神、天真质朴的笑容……杨向伟第一时间通过好友联系到凉山州金阳县天成希望小学,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山区孩子带来温暖与力量。
要让山里的孩子找到走出大山的路!“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这种责任感深深地镌刻在了杨向伟的心中,更为杨向伟今后的志愿服务生涯埋下了种子。既然自己能在工作中当好守护万家灯火的“光明卫士”,那么也一定能在生活中做好志愿公益事业的“光明使者”。“首先我得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呐!”这句承诺,从此成为烙印在她脑海里整整7年的牵绊,杨向伟的公休假期被数不清的公益里程所填满,一腔热忱、满怀激情的她脚步不歇。
“资助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三代人”
从烟台招远到四川凉山,2600公里的距离,2000米的海拔,杨向伟先从烟台飞西安,再从西安飞西昌,后从西昌到金阳县城路途7个小时,需要翻越四座大山,左边是泥石流、右边是悬崖,百步九折,比蜀道之难,实难相让,3天2夜的跋涉,山高路险、环境恶劣,孤身一人、背着行囊,每次出发前她都会向家里人交代一番:如果我不幸在路上遇难,帮我照顾大山里的孩子们。杨向伟经受住了长途奔波的考验,接下来的困难却接踵而至:天成希望小学交通十分闭塞,村民采购物资必须要积攒很久才出山去办一次,当地青壮年几乎都在外省打工,孩子们多来自单亲家庭或为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更缺乏自信,小学的泥地操场出现了严重塌方现象,再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日常活动需求……
燃梦之烛,遍暖凉山,爱的本能让杨向伟用尽微薄之力为当地孩子奉献她能给的一切:米面粮油、日常药品、智能物件,她每次去都拉着满满后备箱的物品带给孩子们;学校英语教学资源短缺,她动员自己当教师的妹妹每周拿出两个晚上为学校提供英语教学;学校操场硬化缺乏资金,她拿出自己2个月的工资,发动家人及朋友募捐了10.4万元用于修建操场,让孩子们不用在泥泞地里上体育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她通过值班支教老师的手机和孩子们视频通话,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活资助与上学费用,她先后承担11名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累计资助9万余元,在她的发动下学校69名孩子得到资助,数量达到学校四分之一。2020年9月29日,杨向伟发送朋友圈:真心感谢这么多关注山里孩子们的亲友,我不代替任何孩子接收资助转账,如有意向资助我会把支教老师微信单独推送,说明资助事宜,我代孩子谢谢你们,让大山多了一份温存!
“陪伴是给山区孩子最好的礼物”
清晨,杨向伟加入孩子们的洗漱队伍,金校长阻拦她去用厨房的过滤水,可她坚持“孩子们能用水渠水,我也一样能用”;早饭,孩子们对粮食倍感珍惜,杨向伟为娃们做饺子、分蛋糕,这对山里娃来说是无比奢侈的食物;晨读课,琅琅读书声,带着彝语的腔调,稚嫩却响亮,手工课,一张张画写满感谢与祝福被偷偷塞进杨向伟的口袋,音乐课,四年级的孩子们为杨向伟唱了一首《感恩的心》,这份没有血缘的亲情令她哭了笑、笑了哭,体育课,孩子们的汗水滴落在硬化的操场上;课后,杨向伟和住校的孩子们跳皮筋、玩老鹰抓小鸡,因为个头比他们高,无论扮演哪个角色,杨向伟始终“拖后腿”;傍晚,杨向伟与史作等孩子们一起进入讲故事时间,停电的无数个夜晚都是她陪伴孩子们度过。
懂事、谦让、淳朴、节俭、知礼,这是杨向伟对山里娃的评价,这正是杨向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与心灵上的慰藉。有个穿粉色衣服的小姑娘,叫吉鲁哈作,是个唐氏儿,她是最喜欢黏着杨向伟的孩子,总是不声不响地跟在她后面,面带微笑,用含笑却羞怯的眼睛在杨向伟与母亲视频时含糊不清地问了句“奶奶好”,这份简单而又直接的真情,让杨向伟更加坚定自己的心。孩子吉鲁家族的人邀请杨向伟吃彝家宴,只有过年才有的肉,在那天全部上了桌,杨向伟不忍动筷子,又不得不动筷子,这是彝家人的真情实意,不能辜负。2019年杨向伟和孩子们约定,一起过2020年中秋,可就是在那年疫情肆虐,家里十分反对杨向伟坚持去往凉山的决定,可杨向伟还是咬了咬嘴唇对丈夫说,“我不能失信于孩子们,这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影响,放心,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平安见到娃们,平安见到你们”。
2021年的暑假,杨向伟带着学校一名受资助的学生出来看世界。从机场接到孩子以后,她就像呵护自己的女儿一样,给她关怀和鼓励。眼前的一切都是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飞机、轿车、高楼大厦……孩子的眼中有惊奇,也有迷茫。杨向伟耐心地跟她介绍眼前的一切,教会她使用。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以后,杨向伟给孩子换上了准备好的新衣服,为孩子烹饪了可口的饭菜。可是,精美的食物并没有唤醒孩子的味蕾,由于长期在山区,生活条件差,孩子习惯了吃蒸土豆蘸辣椒面,对这些吃的毫无兴趣,杨向伟心疼地眼泪直打转,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好好感受世界,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她带孩子去了养马岛、威海等地,让她感受了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和科技带给生活的舒适,孩子的眼神也从一开始的迷茫变成了后来的笃定。回到学校后,她学习更加用功了,并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进步,不辜负杨阿姨对大家的期望。
365天+24小时,7年的光阴并不悠长,但是当这条蜿蜒的生命之河,包裹着澎湃的热望与理想,把整整近十载的时光,牢牢根植于四川最偏远的大凉山腹地,源源不断播撒爱与希望时,她就为当地山里娃,点亮了读书学习生活的明灯。
在往返凉山的同时,杨向伟还是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招远)彩虹党员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主要服务于传承盛兰精神护航幼苗成长爱心助学项目。在公司结对的希望小学助学活动中,她每次都积极参与,为孩子们送去日常用品的同时,和他们谈心,陪他们游戏……在招远本地,她还是一名孤儿的“杨妈妈”,没有犹豫的承担起孩子“家长”的职责,在志愿服务中,双方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她所资助的学生中,有3人已经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的殷切期望。
萤火汇成星河,杨向伟并不是独自一人在“战斗”。受助的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也像杨妈妈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爱心延续下去。”为何十几年如一日投身爱心助学?“我小时候家境也不好,靠的是大家的帮衬,才有机会出来读书。我并没有在做什么大事业,只是力所能及给贫困孩子一些接济,鼓励他们勇敢向前,这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她义无反顾、不求回报,为贫困学子点亮了自信勇敢生活的明灯。
“孩子们的眼里有星星,在他们的眼里,可以看见这世上最干净的灵魂,我觉得自己仿佛散发出一丝光,一丝微弱但仍可以温暖一颗心灵的希望之光,这束光一次次鼓励我在漫漫公益路上继续前行,这种感受不是一般职业能体会得到的。”杨向伟这样解释志愿服务的成就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就像一盏明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为爱心慈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价值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