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里、社区广场上、居民楼下……在芝罘区,一批运动设施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让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
在芝罘区芝罘岛西路与佳苑南街交叉口,新落成的口袋公园成为附近居民家门口的“健身场”。“每天早晨来这里锻炼一下身体,感觉真好!”居民王先生夸赞道。映入眼帘的蓝色休闲步道清新靓丽,居民三三两两在公园里慢跑、练太极、打拳,享受着这处绿色健身新空间。
在公园西侧不远处的芝罘岛街道健身广场,几名青年正在打篮球,体验着运动带来的欢畅。“这个场地有800多平方米。除了篮球架,还安装了太极揉推器、坐拉训练器、棋牌桌等丰富多样的健身休闲器材,可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芝罘区体育运动服务中心副主任于洪爽向记者介绍。
随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运动锻炼的乐趣。芝罘区以完善城区“10分钟健身圈”为引领,以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效能和扩大群众体育活动参与面为目标,不断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拓宽全民健身“幸福半径”,让群众健身更便捷。
“前期我们对各街道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需求情况进行了摸底,详细了解场地位置、场地现状、器材需求种类等情况,并组织街道社区进行民意调查,确保后期场地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于洪爽介绍说,“我们年均对全区街道社区投放健身器材200余件,并对投放的每件器材贴上专属二维码,市民在健身过程中发现有器材损坏,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报修。我们同时也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巡检,对达到8年使用年限且破损严重无法维修的器材逐步更换,对未到使用年限需要维修的器材进行及时维修。”
眼下,芝罘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建立“区级科学健身指导站、街道级科学健身指导分站、社区健身站点”三级科学健身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健身站点发展至618个,组织开展柔力球、腰鼓、国际象棋、太极拳等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4场次,切实提升指导水准。
“活力芝罘 万步有约”健步行活动、芝罘区首届青少年跳绳大赛、芝罘区乒乓球会员联赛……近期,一系列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也在广泛开展。芝罘区持续深化双向“1+N”赛事组织模式,充分利用“芝罘健身在线”微信平台,不断拓展、挖掘赛事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承办2023年全国桥牌青少年团体赛、2023年山东省排球锦标赛,打造“活力芝罘”赛事品牌,年均举办健步走、乒乓球、象棋、跳绳等系列区级以上品牌赛事20余场次,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00余场次,活动覆盖老中青各年龄段。
“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大体育设施投放更新力度,将更多美好社区、老旧小区、口袋公园、山体公园融入体育元素,加大健身路径投放力度,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于洪爽说。芝罘区还将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依托优势场地设施资源,支持区级协会、社会力量积极承办省市级以上高水平赛事,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水平。同时,扩大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规模,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积极承办山东省全民健身大讲堂,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确保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名,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持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公益“五进”活动,为1000余名受测群众开具体质监测报告、运动处方,切实增强群众对文体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