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某,男,37岁,升结肠1枚直径约1.0cm大小息肉,给予内镜下行息肉高频电切除术,金属夹封闭创面。
患者出院三天后,在家中由于没有遵循医嘱,暴饮暴食,并进行高强度活动,当晚出现大量便血的情况。
为什么会发生息肉切除术后迟发出血
息肉切除术后残端创面修复长好有三个过程。1~3天内血浆中纤维蛋白渗透至创面凝固创面,创伤性炎症细胞渗入保护创面;2~7天内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微血管形成修复创面;5~14天黏膜组织重新塑形恢复原先黏膜形态。幸运的是肠黏膜有较强的快速修复能力,半个月残端基本愈合、1个月左完全修复。
如果息肉残端较大或未能采取措施缩小残端面、或各种因素导致凝血纤维蛋白不足、炎症反应和上皮细胞增生抑制、黏膜血液氧气营养供应不足时,息肉残端黏膜不能修复,肉芽中的血管显露,当血管压力增高或局部炎症时,即可导致息肉残端血管破裂出血。
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往往是多因素所致,既有息肉局部残端面较大原因,也有病友自身疾病影响伤口愈合的原因,加上术后的休息制动不够、饮食不节和未能有良好排便习惯等诱因,极有可能并发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下列情形的肠息肉切除术后容易出血
息肉大于1cm并发出血风险增加2~4倍,直径每增加1 mm出血风险增加10%。
粗蒂、扁平隆起、侧向生长型的息肉切除后残端创面较大,术后容易并发出血。
右半结肠和回盲部的息肉出血风险增加4 倍;直肠近肛门区域息肉切除后也容易出血。
息肉切除后残端凝固不完全、钛夹未能完全夹闭、尼龙绳结扎过松紧或过紧切断残端等。
下列情形的病友肠息肉术后容易出血
高龄,年龄大于70~80岁;
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
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等;
高脂血症、肥胖、体重指数(BMI)>25;
长期糖尿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风湿免疫病;
慢性肝病、肝硬化;
各种慢病所致营养不良。
怎样预防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休息制动
直径小于1cm息肉切除术后三天内尽可能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直径大于1cm息肉切除术后或直肠息肉切除后,第一天内应绝对卧床,后三天内尽可能卧床休息。可在家人陪护下下床去洗手间。术后三天至二周内可轻微活动,如室内外散步等,不出差、不外出旅行、不上班,在家休息;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体力劳动,上班后不要久坐。
饮食管理
较小息肉摘除后当日可喝水、饮用米汤之类流质食物,直径大于1cm息肉术后应禁食一天,第二天可饮水和流质饮食,第三天后进食米粥、烂糊面等之类的半流质饮食,一周后改为普食。术后一个月内尽可能吃易消化的米饭、精白面等主食、少吃粗杂粮;可吃易消化的肉类、牛奶和水果,可吃山药、冬瓜、萝卜、土豆等相对渣汁少的蔬菜、少吃韮菜、芹菜、坚果等渣汁较多的蔬菜,以减少粪便的量和硬度,减轻肠道的负担。避免饮酒、辛辣食物摄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粪便管理
息肉切除后数日内是息肉伤口愈合的关键时刻,由于术前清肠和术后禁食流质等饮食的控制,可暂无大便或大便量较少,有利于息肉伤口残端的愈合。数日后如有便意感时,可正常排便,不要忍便,如厕时不要久蹲。术后一周恢复保持原先良好的每天排便一次的好习惯。如无便意感可用开塞露1支挤入肛门直肠诱导和辅助排便,大便干结者可口服乳果糖(杜秘克)软化大便,不推荐使用番泻叶、果导等刺激性泻药。
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出血要紧吗?
在肠息肉切除术后出院前,事先要了解自己的息肉是否有出血风险和基础病,如有上述出血风险之一,更要高度重视和积极预防迟发性出血。大多数肠息肉术后是小量出血,及时去医院诊治,通过静养、药物保守治疗后出血会停止;少数中等量出血量者,需再次住院,药物止血治疗同时还需再次在肠镜下进行止血、输血和手术等措施,都能有效控制出血。极个别表现为大出血者,只要得到及时救治,一般不会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