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2月12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从芝罘区到蓬莱区南王街道的泥河村遗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徐明江和他的六名队员在这两点之间,已经反复走了半年。
6日上午,记者跟随烟台考古人第一次来到考古现场,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在下车的一刹那就荡然无存——这里实在太“寒酸”了。
“今天还不错,出太阳了。”一下车,徐明江就跟其他队员谈起了天气。对于寒来暑往,他们早就习以为常,“我们从6月初就来到这里,如今,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半年来,他们经历了酷暑、暴雨、狂风和霜冻,离家远的,从未归家,稍近些的,也是一个多月才能回去住上一两天。“你们的‘年’是按天、按月算,我们的,是按工地算。两三个工地就是一年。”徐明江说。
“考古考古,喝风吃土”。市博物馆馆员张帅在一旁打趣地说,“考古工作并不像人们在小说中看的那样神秘新奇。随着公共考古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有了新的认识,就像你看到的一样,我们的工作环境是恶劣的,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掘出了一件件珍贵文物,有的可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很多遗物甚至能改变历史的认识。”在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张帅的孩子今年只有一岁,虽住在莱山,可一年到头还是见不了几回。“多亏了妻子也是博物馆的员工,理解、支持我。”看似轻松的他话说到一半却再也说不下去了。
在现场,发掘出的陶片等遗物放在一个个白色尼龙袋中。不远处,几位民工正在仔细清洗归类,记者摸了一下水,冰冷、刺骨。
“考古工作对我们来说,也如同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地下埋藏着多少未知的发现。”徐明江告诉记者,“不断保持新鲜感,是我们工作的乐趣。就像这些配合发掘的民工,他们从最初只会挖土,慢慢了解到考古工作的流程,初步具备看土、挖掘等技能,如今也爱上了考古。”
“这处遗址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清理出灰坑630座,水井7口,墓葬5座,房址1座。”调整好心情的张帅向记者介绍道,“灰坑多为圆形,少量椭圆或不规则形。坑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堆积内含有较多的动物骨骼和海生物壳,个别灰坑内埋藏猪、狗等遗骸,推测其为祭祀坑……遗迹内出土了大量陶器,少量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遗物。通过科学系统的发掘初步认定该遗址为东周时期中小型聚落遗址,对研究该地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丧葬习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抬头望去,不远处是正在施工的工程建设项目,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道铁皮墙,隔着的是2500年的沧桑巨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时光深处叩问大地的烟台考古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在烟台市委、市政府、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上至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印证了烟台数千年的历史文脉和深厚底蕴;44项考古发掘项目,1300座墓葬,50000平方米遗址面积,5000余件(组)出土文物,是烟博考古人历经十年向社会提交的一份工作答卷;芝罘白石村遗址、长岛北庄遗址、栖霞杨家圈遗址、牟平照格庄遗址、龙口归城城址、海阳嘴子前墓群、蓬莱古船等重大考古发现,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古工作既是文物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博物馆考古人坚持‘守正、笃实、协作、创新’的工作理念,勇于开拓,不懈奋斗,烟台文物考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烟台市博物馆馆长夏文森说,“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落实烟台市委市政府、烟台市文旅局的各项工作部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考古前置,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为烟台文物考古事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