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烟台力量,闪耀星河

水母网• 2022-07-14 08:46:00 •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image.png

海上升利箭,手可摘星辰。

这是烟台产业高度——东方航天港成为国内首个产业链完备的商业固体火箭研发制造基地。

这是烟台项目新星——总投资185亿元的“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可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端到应用端的分钟级高效信息服务,打造空天一体、星座运营与信息服务一体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在太空授课,去火星探路,我国的航天事业,闪耀着“烟台力量”。

历史性突破!

东方航天港被列入中国航天白皮书

心之所向,星辰大海。

作为山东省经济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三年前,烟台市锚定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铺陈布局、落子成势。

2019年6月5号,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为发射母港成功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海阳市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基地。烟台市第一时间上报关于建设东方航天港的请示,举全市之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卫星发射和首次海上商业卫星发展,实现了全省火箭生产、组装、测试、转运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充分利用商业资源加速航天产业建设,逐渐具备完整航天发射支持能力。

四轮驱动,四箭齐发。

总占地34.19平方公里的东方航天港产业新城总体规划通过海阳市规委会评审和市人大审议通过,发射能力、园区配套、项目招引、平台打造齐头并进。

“一港三区”功能布局、“一心、二轴、三区、多组团”规划蓝图逐步成形。

山东长征固体火箭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山东省火箭制造“零”的突破;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船正式开工建造;九天行歌火箭贮箱产业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商业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大项目同步启动,壮大航天航空产业链条。

两年间,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重大工程一期被确定为省级重大项目,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被列入中国航天白皮书。

从“海之蓝”奔赴“天之蓝”,烟台向着“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目标蹄疾步稳,踔厉奋发。

产业链集聚!

商业航天助力新兴产业腾飞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我们要把海阳打造成海上卫星发射技术服务港,建立一个东方的航天城,就要从做火箭、做卫星延伸到发射、管理、运营、应用、服务等各行各业中去。‘东方慧眼’是一个由几百颗遥感加导航通信卫星组网的计划,在天上建立一个互联网,跟地面的互联网融合到一起,实现对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观测,为国家实现航天强国目标做贡献。”今年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户东方航天港,他在揭牌仪式上如是说。

随着李德仁院士工作站的揭牌,陆海空间“东方慧眼”星座正式启动,标志着东方航天港空天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拉开序幕,东方航天港的产业链集聚效应在逐渐放大。

位于黄海之滨的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借势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发挥烟台雄厚的海工基础、良好的区域优势、优越的港航条件,以海上发射为牵引,以提供卫星发射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区域为目标,通过五年的时间,打造集研发、制造、发射、应用、配套、文旅为一体,低成本、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大幅提升中国航天的整体竞争力。

今年4月30日11时30分,在黄海南部海域,伴随着一声轰鸣,长十一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腾空而起,直上九天,奔向遥远的太空。与前两次海上发射相比,此次实现了本土化总装总测和星箭对接等发射准备,缩短了任务周期、简化了作业流程,减少了运输成本及运输过程中对装备造成影响的风险,东方航天港的优越性愈加凸显。“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基地距码头仅有5公里,火箭在这里完成对接、测试、装填等环节后,经转运上船、全系统合练,航行至预定发射海域后即可完成发射,整个过程只需要3—4天时间。”火箭发射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师何轩说。

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实施3次海上发射、搭载卫星21颗,肩负起我国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的重要使命。而正在推动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计划发射卫星300多颗。

在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看来,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在海阳落地建设,将有效带动装备制造、金属材料、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助力新材料、新能源、卫星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带动产值将超百亿,助力海阳打造国内知名航天产业和文化基地,建立城市新名片,为这座海滨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新高地崛起!

烟台树立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标杆

从最稀缺的发射资源切入,围绕产业落地、园区建设、人才招引等实质性工作,建设低成本、高附加值、富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一片航天新高地正在烟台崛起。

依托全产业链生态集群,牵引带动关联产业提档升级,助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借助科创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区域孵化器,树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典范,一个动能转换科创园正在擘画蓝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烟台航天人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奔赴问天之路。

他们瞄准一个目标:国际一流航天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

他们加强两个配套:园区配套提升载体能力,产业配套加速项目集聚。

他们形成三种能力:天上有星形成信息服务能力、陆上有箭形成总测总装能力、海上有船形成商业发射能力。

他们延伸五大产业:“星箭弹船器”,通过能力牵引、配套支撑、要素富集、生态赋能,形成产业链条全、园区承载能力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如今,烟台航空航天产业正迈着新步伐,走向新高地。

“两个定位”明确发展愿景。建设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依托海阳港“独立、安全、可拓展空间足”的母港优势和“灵活机动、快速响应”的海上发射优势,烟台打造火箭技术准备、星箭对接、码头合练、远控测发、测控通信、出海转运全链条功能模块,建设国际一流的海上发射母港。

打造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以构建垂直生态体系为主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烟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项目引进步伐,建立全产业链战略性航天产业聚集区,打造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引领区、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

全力以赴建能力保发射。以海上发射及试验、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应用、航天文化旅游、航天+海工装备、空天运输及搭载服务、航天科技应用为主要产业方向,烟台上下加强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星河滚烫,一闪一闪,满怀人类自古到今的问天理想。

穹顶的星,一颗一颗,是航天精神折射出的浪漫的光。

当“宇宙之无穷”映入眼帘,当“手可摘星辰”不再遥远,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现实,国人的浪漫正在浩瀚宇宙熠熠生辉。

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起势腾飞

2019年以来,烟台市抢抓海阳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机遇,全力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快速起势,航空航天产业被确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海阳市、高新区、开发区领建,龙口市、福山区协同的发展态势。

目前,烟台市有航空航天产业关联企业34户,拥有航天513所、山东长征火箭、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南山铝业等龙头企业;拥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科创中心6个。

从产业细分看,烟台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主要形成了三个板块:

海阳东方航天港商用航天板块。总投资230亿元、占地34.19平方公里的海阳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项目快速推进,规划“一港三区”的基本构架,形成“一心两轴三区多组团”的产业新城空间格局,全力打造集发射、制造、配套、数据、应用、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高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及应用板块。主要以高新区航天卫星研制区为中心,以航天卫星加速拓展区和航天卫星应用区为两翼,以航天513所为龙头,加快推进卫星产业园、烟台北航科技园、国科装备产业园、烟台北斗空间信息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提升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航天环境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等平台技术服务能力,建设以卫星总体研制、关键部组件生产及卫星应用为主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航天卫星产业聚集区。

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新材料板块。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新区、龙口市、福山区。目前,黄渤海新区启动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的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建设,集中布局聚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能力中心,配套集研发、测试、仿真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侯俊南 唐亮 徐雅迪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医疗保障咨询台|如何为老人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水母网
05/15 09:28

她拾金不昧获市民点赞 保洁员吕以秀多次将捡到的物品归还失主

水母网
05/15 09:28

烟台牟平区完成21家代理记账机构年度备案

水母网
05/15 09:28

烟台天气预报:今夜南部沿海和内陆地区有大雾

水母网
05/15 09:28

山东首票“两步申报”改革优化试点落地烟台

水母网
05/15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