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一过完大年,就盼着过正月十五元宵节。早些年乡村的孩子们,虽然能玩的东西不多,可点豆面灯儿、耍抖搂鸡儿、燃松角儿,硬是把个元宵夜闹得红红火火、人人流连忘返。
豆面灯是仿照各种动物形象用豆面做的灯,有鱼灯、鸡灯、猪灯、猴灯、神虫灯,还有个人所属的生肖灯。这些动物,青黄如金,栩栩如生,可玩可赏还可吃——把点过的豆面灯蒸熟,切成条和着粉条炖萝卜丝,鲜美可口。
我家的灯都是三姐和妈妈做的。
鱼灯,是一条驴尾巴鱼,脊背上先捏出个灯碗,然后刻鳞、做眼睛。我见姐姐拿一把小剪,在鱼身上铰出行行尖形鱼鳞,又拿两粒乌亮的花椒核摁上眼睛,鱼有了眼睛,立马就活起来了。猪灯是一个肥胖的大猪头,两只大耳朵,拱嘴,两枚扁豆粒做眼睛,黑白分明,极像真眼睛,头顶是油盏。猴子灯是一副农夫忙碌打场的样子,猴子戴一顶斗笠,肩扛打谷麦的工具——杈锨耙等。神虫灯,是一盘长虫,中间围抱油盏,尖头尖脑,口吐红舌,花椒核做眼睛,乌溜溜的有些瘆人。农民崇尚神物,得神虫看护粮囤,囤粮不竭,呼为“神虫”。
我属大龙,姐姐精心给我做了一盏大龙灯。大龙方头方脑方口,脑顶竖两根粗壮的龙角,镶嵌两颗小玻璃珠为眼睛,显得炯炯有神、神采飞扬;四只龙蹄张牙舞爪;龙鳞是姐姐用铜笔帽一片一片戳出来的,片片如半月;龙背上驮一只深邃的大灯盏,盏深芯长,燃点时间长,借此企望我“龙腾虎跃”。姐姐还独出心裁,给我设计了一盏月牙灯。那灯像一只小船,两端上翘,一端坐着一只玉兔,一端立一株花椒枝当桂树,中间挖了个深斗的灯碗。这月灯象征着我刻苦读书,将来有朝一日能“月宫折桂”。呵,这是多么美好的寓意啊!
各种灯做好以后,便逐个插上缠了棉花的山草棍灯芯,只待晚上点灯时灌上豆油。
孩子们急巴巴盼着闹元宵,终于把迟迟不落的太阳等下山去了,迎来了月上东山的时刻。我按照妈妈的吩咐,首先点亮了鱼灯。我把鱼灯搁到水瓢里,再把水瓢放进水缸里。水缸上贴着“川流不息”小福贴,和“年年有余”的寓意相吻合。接着,灌油点亮了“神虫灯”。我把这神虫灯搁在了豆囤上,让神虫守护粮囤,使米麦豆黍永远吃不尽。下面又点着了猴灯,由四姐陪着我将猴灯送到村头的场园里,把各处的柴堆草垛照一照,寄望来年粮秣丰收。从场园回来,便执猪灯照猪圈,期望肥猪满圈;端鸡灯照鸡窝,寄愿鸡鸭成群。姐姐给我做的那盏月牙灯,我爹早已放在天井里点亮了,灯芯粗高,灌油盈盏,灯光如炬,映红了全家人微笑的脸膛。
最后,我点着了生肖大龙灯,小心翼翼地掇着大龙灯急急走到大街上,见小伙伴们也都掇着自己的生肖灯,陆续来到了。
大家将灯摆放在碾台上,占了大半个碾台。这些生肖灯罗列在一起,有猪狗牛虎龙马等,形态各异,巧拙有别,引得孩子们叽叽喳喳,指手划脚,共玩共赏,好不快乐!
豆面灯玩赏完了,接下来便是耍抖搂鸡了。
抖搂鸡,是一种土造的低级“小烟花”。它以柞木炭末为原料,加盐粒,用绵纸卷成一根一根的,瘦瘦扁扁的,有筷子粗细、手指头长短,上端捻个尖嘴,下端留个捏柄。抖搂鸡要到集上买,论扎卖,10根一扎,花五六毛钱就可以买一大把。
正月十五晚上,每个孩子的布兜里都装有几把抖搂鸡,一只手里捏一截燃香,一只手捏一根小烟花,香一点,就开始冒火星和火花。这时的大街上,一簇一簇都是燃放抖搂鸡的孩子们。大家有时凑在一起放,有时分散跑着放,边跑边抖搂,那火星便和下雨一样散落,还不断发出“叭啦叭啦”低微的爆裂声,在爆裂声里绽出一团团闪亮的火花。越抖搂,火星火花便散落得越多越美,跑着燃放,那散落的火星便连成辉煌的一条条光练。这大概就是“抖搂鸡”这个名字产生的来历吧。
刚一放完抖搂鸡,孩子们便急不可耐地回家把松角抓进兜里,拿了火柴和绿豆条夹子飞出门去。
松角,是从松树上砍下来的树茬子,上面凝结着松油,很容易点燃。绿豆条夹子是用晾晒衣服的铁丝做的,专门用来夹松角,长长的柄,拿着不烧手。
孩子们个个兜里都鼓鼓地装满了松角,大家各自掏出火柴,点燃松角,结满松脂的松角立即呼呼啦啦地着起来,拉开了乡村孩子们元宵玩松火的帷幕。只见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松火,空气里立刻弥漫起浓浓的松香松烟味。孩子们玩着松火,不断发出叫声笑声,这笑声连成一片,如风如潮,星月难眠;这松火如灯如烛,映天照地,好一个元宵灯节!
当最后一块松角燃烧完的时候,已是灯火阑珊月西沉,孩子们带着尽兴玩乐后的一丝不舍,在母亲的呼唤声中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