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2月17日讯(记者王军华)2021辛丑年春节前夕,东北疫情再次出现反复,中铁渤海轮渡公司中铁渤海2号渡船挂职党支部书记于海和同船客运员卢婉与4岁女儿春节期间的反向团圆,被无情阻断了。小夫妻也开始了渤海湾上的第9个特殊的“渡船年”。
回家团圆,是春运的代名词;坚守岗位,则是中铁渤海轮渡春运的代名词。中铁渤海轮渡公司是渤海湾上唯一一家春节不停航的轮渡公司,被誉为渤海湾上的春运值班船。今年是中铁2号渡船挂职党支部书记、客运班长于海和同船客运员芦婉夫妇,春节连续坚守在渡船的第9个年头了。
中铁渤海轮渡公司船员一般要在渡船上连续工作3—6个月不等,才能下船休假,回家和亲人团聚。单调、枯燥、思家之情,时时困绕着每一位船员。公司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惯例,每当节日,允许船员家属上船,和亲人同船一个往返。
2月11日除夕下午14:20,中铁渤海轮渡公司中铁2号渡船载着漂泊在外游子,缓缓驶入旅顺西站。即将与自己的亲人团聚,每位旅客都带着笑容,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今天又遇到加开航班,经过2个小时的紧张上下船作业,渡船于16:30,又离开大连,驶向烟台。
往年的小年和除夕夜,让夫妻俩期盼和兴奋的是,他们的小女儿岑岑会被姥姥带上渡船,和他们一起跨过渤海湾,共同度过一个“返向团圆年”。于海夫妇的女儿小岑岑今年4岁半,从1岁半开始,已经连续3年来到渡船,和爸爸妈妈同过珍贵又特殊的“返向团圆年”。
今年因为东北地区疫情出现反复,跟随姥姥一同生活的小岑岑在通化市,一家人被隔离在家中,不能出门。夫妻俩已经2个多月没有见到孩子了,妈妈卢婉思女心切,常常在睡梦中哭醒。两人只能在渡船靠港后,利用短短的工作间休时间,和女儿老人手机视频通一次话。
夫妻俩的工作都在船上,聚少离多,孩子一出生就在遥远的通化,跟姥姥一起生活。为了让孩子跟父母相处时间长一些,夫妻俩人有时选择分开休假。宁愿夫妻在一起的时间少一些,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孩子认妈妈,是海姐们经常做的一个游戏。因为长时间不能见亲人,幼小的孩子刚上船,经常认不出妈妈。2018年小年那天晚上,中铁3号渡船也在烟台北站靠泊,仅1岁半的小岑岑被姥姥抱着,上船和父母团聚。
本来一家人已经在一起泡了一个航次,大家都不相信孩子会认不出妈妈。到达烟台北站后,海姐们穿着漂亮的制服,排成一队,又让孩子认妈妈。小岑岑认了好几圈,都认错了妈妈。这个欢喜又辛酸的游戏,让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在辛酸欢喜的聚合离别中,孩子在逐渐成长。每次上船,孩子脸上都笑开了花,大喊着“爸爸”,飞奔着扑入父亲的怀抱,在父亲怀里撒着娇。于海说“孩子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唠嗑,我都不知道,就是感觉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说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在岗位是一位优秀的客运班长,但是在女儿面前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虽然家人团聚的时间不长,但是夫妻俩仍然得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安顿好了所有的旅客,一家人才相拥在一起,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团圆。工作之前,夫妻两人依依不舍的和女儿告别。虽然还不到4岁,岑岑明显要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一点,临别之前她从兜里掏出一个苹果放在爸爸手里,嘴里嘟囔着“爸爸,多吃水果,注意身体”。
2020年疫情影响,为防止在家休班的船员将病毒带上渡船,造成封船封港,于海主动要求延长渡船工作时间,最多在船上的工作长达5个多月。孩子大半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常常哭喊着纠缠着姥姥,带她上船找爸爸妈妈。
2020年夏天,大连出现了疫情反复,船员不但不能回家,甚至靠港后连陆地都不能下,只能日夜呆在封闭有限的空间里。老人经不住孩子哭喊哀求,只好坐长途汽车来到旅顺西站。因为不能上船,一家人只能隔着港站的玻璃相见。不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亲呢,孩子又撕心裂肺地哭喊起来,感染了在场的员工都热泪直流。
2020年11月20日,夫妻俩在家休满1个月,又要一起上船了。这意味着,他们将跨过春节,正月十五前,才能再次下船休假。离别之前,岑岑紧紧的抱着妈妈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嘴里呢喃着“不让走,我不让你走”,芦婉强忍着在眼圈里的泪水“妈妈给你挣钱,挣钱给你买好东西”,“不行,不行,我要妈妈,要妈妈”,女儿的每一声哭喊都会让这对小夫妻,心里的内疚增加一分。
匆匆的告别女儿,夫妻俩抹去眼角的泪水,再一次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之中。每一个铁路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牵挂与不舍,但是他们以“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奉献精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汗水守护旅客归途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