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昆山记②丨闯出园区建设“昆山样本”

水母网• 2021-05-11 08:23:43 •YMG全媒体记者 滕岳 李仁 高少帅 苗春雷 李伟嘉

蓬勃发展的昆山工业园区

水母网5月1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滕岳 李仁 高少帅 苗春雷 李伟嘉 摄影报道一个县级市,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一大批特色功能园区……

闯出来的园区建设“昆山样本”,令人惊叹!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昆山综合保税区,从自费开发到5家国家级园区落地,园区已经成为昆山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这一发展“天花板”,昆山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小区,创新实施科创园区用地Ma政策,盘活低效用地,拓展产业承载空间。

从创造经验到输出经验,园区建设的“昆山方案”还扎根非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亮点。

机遇不会排着队等

从自费开发到国家级园区落地

5月7日上午,昆山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成果展上,一份1988年7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格外醒目:头版刊发的《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长篇通讯,配发了《“昆山之路”三评》评论员文章,对昆山自费建设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创新做法和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由此,“昆山之路”叫响全国。

谈起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合作转移中心副主任许晋说:“机遇不会排着队等,迟一步什么都轮不到。”

1984年春,为改变长期单一农业经济和社队工业“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状况,昆山酝酿自费创办“工业新区”。昆山县政府在《1984-1986年工作规划》中提出,在玉山镇东侧划出一块土地,开辟建设一个“工业新区”,首期规划开发面积3.7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工业型、开放型、外向型为方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为重点,以高水准开发、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为目标,新区开发与老城区改造相呼应,共同发展。这个规划于1984年8月经县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这一年,昆山引进设立江苏第一家县级城市创办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日合资苏旺你有限公司。

搞开发没有钱,也要不来钱;没有优惠政策,也要不来优惠政策。然而,昆山人不愿再等下去了。

1985年1月,为加快新区建设,昆山成立“工业新区”领导小组,明确在开发方针上坚持“富规划、穷开发”。“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面向现代化,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量力而行,少花钱、多办事。在开发模式上,采取依托老城、开发新区的策略。凭借老城区有限的公共设施、商业网点等资源,为新区所用、为新区办事、为新区服务。在开发步骤上,做到滚动开发、逐步延伸,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在招商引资上,采取“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策略,从此闯出了一条投资省、速度快、效益好的成功开发之路。

到1991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昆山开发区为省级重点开发区,规划面积拓展至20平方公里。这一年,昆山开发区新批三资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1992年,昆山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引进规模型项目,同年8月昆山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此后,昆山开发区发展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全面进入到“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和扩大出口”的工业化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苏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江苏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江苏第一家投资3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江苏第一台电脑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全国第一个设在县级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个又一个“第一”相继诞生在昆山开发区。

如今,昆山开发区已集聚了来自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家外资、台资、港资、韩资企业,有36万非昆山户籍的产业工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0万人,人才贡献率接近50%。以昆山全市1/9的土地,贡献全市40%的地区生产总值、50%的工业产值、60%的外资、70%的台资产出份额、80%的进出口额,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五位。

5月7日下午,位于昆山高新区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瑞博、泽璟等11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将园区装得满满当当。“现在是一间办公室都没有了,能用上的都给企业用了。”昆山创源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荀标说,“这样的场景在13年前园区刚创办时不敢想象。”

眼下,园区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小核酸药物生产线,开展创新药物及三类医疗器械临床研究30多个,研发了29个国家一类新药。昆山高新区以超前眼光,从零开始、以“十年磨一剑”的发展定力,率先布局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努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昆山高新区实施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的最佳例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10多年来,昆山高新区紧紧抓住“创新”和“产业”这两个关键词,以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双链互动”,做好新时代“高新”文章。

获批国家级高新区11年来,昆山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从40亿元到100亿元的突破,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900亿元到1500亿元的飞跃。昆山高新区从2015年公布的116个国家高新区排名第63位,到2019年公布的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排名第42位,连续实现争先进位,总排名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等3个国家级园区稳步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昆山经验”。

在昆山,综合保税区、光电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功能园区已具规模,夏驾河科创走廊、迈高欧美科学产业城、高端食品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日本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招引的重要载体……各类园区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呈现出一幅一区多园、配套合理、功能互补、竞相发展的景象,有效推进了昆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土地要“倍增”

传统工业园变身科创产业园

如果说遍布的各类代工厂曾是昆山最鲜明的特征,那么一座座平地而起或“华丽转身”的科创产业园,正在成为昆山转型发展中的“新地标”。

5月7日下午,位于昆山周市镇的蒲公英科创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建设研发大楼、智慧共享餐厅、高端人才公寓等,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从废旧厂房化身“网红”科创载体,蒲公英周市科创产业园的精彩蝶变令人叹服。

作为江苏省首批工改Ma项目,该项目由周市镇联合昆山城投集团、蒲公英孵化器三方共建,通过对园区内存量用地进行“智能”升级,推动工业用地向研发+生产的功能性土地转变,将园区容积率最高提升至3.0,并对标国内一流城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开启“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投资”三位一体的独特模式,高标准招引一批创新水平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人才科创项目。

“我们借鉴珠三角‘工业上楼’模式进行Ma改造,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地块容积率,向土地要‘倍增’,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推动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蒲公英科创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改造后,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7万平方米增加到6.14万平方米,将原来的一处闲置传统老旧厂房打造成集研发办公、标准厂房、商业配套和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储备人才科创项目38个、高新技术企业20家,预计达产后年产值4亿元,亩均产值1600万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亩均税收60万元,真正通过载体转型带动产业升级。

同为首批工改Ma项目的铱工场周市科创产业园,占地面积73亩,建筑面积14.57万平方米,总投资7.3亿元。聚焦汽车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企业的加速和产业化,计划引进人才科创项目70个,其中院士项目4个,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6个。园区预计培育各级各类双创人才59个,高新技术企业49家、瞪羚企业5家、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园区开园运营3年后预计实现年销售7亿元,年纳税4380万元;亩均销售958万元,亩均纳税60万元。

去年以来,昆山结合老工业小区改造,在江苏省内率先推出科创产业用地政策(Ma),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与工业用地相比,科创产业用地项目配套用房比例从一般工业用地的15%提高至30%,从而得以配建更多符合高端人才需求的酒店公寓、咖啡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设施。

眼下,在昆山,老旧工业小区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总部位于昆山市陆家镇的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做太阳能支架起步,2012年切入太阳能跟踪支架领域,目前已成长为该领域全国第一、全球第四的头部企业。2017年,陆家镇对停产闲置的昆山顺益纺织机械有限公司9175平方米的厂房进行改建,利用“民办公助”的形式,租赁给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由其进行改造建设并配套相关孵化器运营,在此基础上建立中信博科技园。自2017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科技园已经引进科技项目19个,成为陆家镇人才聚集度最高的人才科创载体。从2009年不足10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起家,到租用盘活闲置用地、建立科技园,不到10年时间,中信博已完成从“上场”到上市的蜕变。

资源越来越紧张,土地成了制约昆山发展的“天花板”。“工业用地尤为紧张,甚至一地难求。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存在,但昆山尤为突出。”许晋说。

值得关注的是,昆山产业空间布局不尽完善,56%的土地仅贡献了10%的税收,存在好项目没地、低效项目占用大量土地的情况。

“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只有优化存量。”昆山市工信局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郝永江说,低效用地再开发,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的有效抓手。

昆山市将群租房整治和工业区改造升级统筹推进,对区镇工业小区进行全面摸排,以宗地为单位确定纳入改造升级的名单范围。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和工业区转型升级标准,提出将容积率由普遍不到0.7提升到1.5-2.0。以周市镇为例,该镇将摸排的391宗工业用地中349宗列入改造升级范围、共涉及2400多家企业,其中群租5家企业以上的151宗。目前已达到规范化改造升级的示范工业区20多个。

占地面积60亩的原化工企业大华涂料,经过改造后,该宗地由承载1家企业增加到19家,其中新增5家规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由6000万元增加到了2亿多元,达到了“列规增收”的预期目标。

输出园区建设经验

让“昆山方案”扎根“一带一路”国家

作为全国最早自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之一,昆山是江苏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头羊和领跑者。特别是把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引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境外园区“重资产投资运营”与“轻资产管理输出”有效融合,打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

以建设昆山(埃塞)产业园为例,2016年昆山主动参与推动江苏与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签署《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备忘录》,“支持昆山等有经验条件的开发园区对埃塞俄比亚输出管理经验”。确定由昆山开发区宏鑫建设集团出资注册埃塞俄比亚宏鑫建设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昆山(埃塞)产业园建设。输出管理经验,组织埃塞俄比亚8名高层管理人员赴昆山,全面学习考察开发区的经验和模式。

2017年6月,昆山宏鑫集团正式启动昆山(埃塞)产业园建设,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一片荒芜之地建成总面积5.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

2019年,昆山开发区在昆山(埃塞)产业园正式启用了首个境外本土化设立的专业培训中心。通过开办培训班,已为来自埃塞俄比亚全国十几个工业园区的近百名埃塞籍管理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

在国内,昆山建立了经济园区产业合作转移机制,设立10人的临时机构“产业合作转移中心”,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合作工作。针对转移产业,实行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减少转移成本,增强企业转移意愿。同时,昆山深入推进与四川绵阳、贵州铜仁、宁夏银川、云南红河州等省外园区结对共建,推进项目转移合作。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召开

水母网
12/12 08:44

市政府党组和市政府机关党组赴市档案馆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水母网
10/21 08:24

品重烟台 品耕沃野|烟台苹果:锻造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水母网
10/20 08:37

抽查不合格率35.4% 警惕劣质充电宝起火爆炸等潜在危险

人民网
10/16 08:32

2023烟台马拉松15日鸣枪开赛 时隔6年“烟马”再出发

水母网
10/12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