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昆山记①丨“转”出“昆山之路”

水母网• 2021-05-10 09:15:47 •YMG全媒体记者 滕岳 李仁 高少帅 苗春雷 李伟嘉

编者按

昆山,全国首个GDP突破4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的县级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4月2日,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受邀来烟作“‘昆山之路’形成与发展”专题报告。昆山之路蕴含哪些精神要义,昆山发展有哪些经验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5月6日-8日,烟台日报社组成融媒体采访团赴昆山,围绕动能转换、园区建设、开放合作、城市能级、营商环境等主题进行集中采访。今起,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昆山记》系列报道,介绍昆山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探索。敬请关注。

5月的昆山,香樟树迎风挺立,琼花叶茂花繁,古镇清幽、水乡温柔,一片盎然生机。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欲接青天”。

931平方公里的昆山,面积仅占全国的万分之一不到,但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地位却很高。根据《昆山市经济社会统计资料(1949-1990)》显示,1978年,昆山国民生产总值24188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1元,职工平均工资496元。如今,昆山已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4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

昆山如何做到?

走马昆山,进企业、园区,访部门、企业负责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昆山人对动能转换的坚守,对赶超发展的执着,化作一种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一个“转”字铸就“昆山之路”——

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改革开放以来,昆山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强大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

一个“转”字发力自主可控产业体系——

以应用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倾力培育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一个“转”字激活发展新动能——

借助平台培育市场主体,发布“人才科创政策4.0版”,建设国内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从农转工到大转强

40载书写五大历史性跨越

5月7日上午,昆山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成果展像往常一样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串串数字,生动记录着“昆山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之初,昆山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在苏州市排名末位。随着苏南特别是周边县市崛起,昆山干部群众开始觉醒,不甘落后,发挥临沪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吸引外资企业逐步进入,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从1984年开始,昆山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方式,自费兴办工业新区。到1992年,昆山的工业比重上升到56.2%,农业比重下降到12.7%,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由此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昆山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出与浦东实行错位发展,打时间差、空间差,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全力吸引外资,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增幅超50%,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发展的格局。主动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利用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吸引轻纺、食品、机械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确立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工业比重达到41.6%。到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已经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力,“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完成。

风景这边独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昆山之路”进入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采取“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建立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昆山服务”品牌。这一时期,在全国利用外资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昆山保持了一枝独秀,1997年至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引进超亿美元项目2 个、千万美元项目217个。昆山发展呈现出企业由分散向园区聚合、产业向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土地向规模集中的趋势。

无限风光在险峰。2007年,昆山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战略,推动外资民资双轮驱动,培育壮大原创性地标性企业。启动以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为重点的“三自”创新战略,培育引进了龙腾光电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光电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省级花桥经济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2011年,昆山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开始呈现。

风物长宜放眼量。党的十八大以来,“ 昆山之路”处于提质阶段,进入“大转强”的发展新征程。昆山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发展进入了全面转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荣获国家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片区等重要发展平台。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选优

数字化道路上的前浪后浪

站在数字经济风口,昆山主动融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局,全面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5月8日上午,好孩子集团塑胶厂注塑车间一派繁忙,车间实现注塑过程自动取件、自动定型、自动分拣,生产员工从2019年813人下降至2020年421人,每年节约成本285万元。“2018年开始,我们全力打造无人化制造的标杆工厂、智慧工厂,不但降低了企业成本,还实现了产品质量提升。”好孩子集团首席运营官夏欣跃说。

昆山老牌企业正新橡胶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未来几年,企业将在之前投入12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投入10亿元建设轮胎数字智造工厂,对全部产线更新换代,在5G、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引进先进的数字智能设备,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互联、人物互联。

“将整个工厂打造成国内行业领先的轮胎智能工厂与数字智造中心,全面实现用户指挥、数据驱动、软件运行的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产品定制化与个性化。”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事务本部协理曾耀德说。

数据显示:目前,昆山拥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83个,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85个,拥有省级示范智能工厂3个,苏州市级示范智能工厂1个,省级智能制造服务商领军机构5家,省级重大装备与核心零部件首台套认定项目48个,获评省星级上云企业209家,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9家,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家。2020年,昆山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2家。

4月26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首次发布,昆山市位列“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强县”首位,这也意味着昆山在“数字化+制造业”的新赛道上处于领跑地位,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日益凸显。昆山市帮助企业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的“机遇期”,抢抓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窗口期”,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争当全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城市,更好地让数字为昆山制造业发展蓄势赋能。

数字化转型,昆山在发力。不久前召开的昆山市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信通院江苏省5G创新中心等9个项目载体平台揭牌;53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启动,共计投资总额330亿元;总额1000亿元的银行授信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计划实施;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奖补资金,共计1亿元。

2月25日,昆山市印发了《昆山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1-2023年)》《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到2023年,昆山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全覆盖,实现全市5G信号全覆盖,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3000个,新增使用智能装备3000台(套),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

“我们建立发展数字经济‘1+8+8’推进体系,即一个实施方案、八个专项方案、八个工作专班,重点实施‘十百千’工程,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集群等十个一批项目,培育百家重点企业,实现千亿数字产业增加值。”昆山市工信局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郝永江说,同时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政策出台当日就对5家公司兑现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专项奖补资金1亿元。

不仅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培育角度来看,昆山更善于无中生有。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在十几年前,昆山与其没有半点关联。2008年,昆山开始布局,落子小核酸。经过十余年没有产出的持续培育,如今,“做核酸,到昆山”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眼下,昆山已经培育形成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一方面,精心培养未来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坚决腾退落后低效产能。以化工行业为例,昆山开展六轮化工行业转型升级,300多家化工企业已关闭退出118家,目前正在实施第六轮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回头看,拟在关闭推出10家。不仅如此,昆山规划建设4.17平方公里省级化工集中区——千灯精细材料产业园,承担全市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主阵地功能,目前园区内有各类企业186家,年产值117亿元,其中化工企业59家、贡献80亿元。

从制造之城到“科创之城”

汇聚创新资源激活发展新动能

面对产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发展空间有限等短板限制,昆山主动求变,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从制造之城到科创之城,以人才和科创为双引擎,这座活力新城正疾速前进。

79383个!这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一个月培育新增的创客数量。

5月8日上午,位于昆山市阳澄湖科技园的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政府事务总监姬一才说出这个数字时,大家都感到震惊。

好活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融合平台经济、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互联网平台。“凭借手中的绝活,‘好活’实现爆发式发展。”自成立以来,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AI、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将人力资源分散产能进行整合,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在线智能匹配,已为2000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好活搭建了由共享经济服务平台、共享经济双创基地以及政府大数据协同监管平台构成的“两平台、一基地”,创出了“共享经济+双创”模式下的传统企业共享用工的成功实践。目前通过“好活”注册的“创客”人数已经超过86万名,仅昆山就有64万名市场主体入驻平台。

激活创新动能,人才是关键。3月14日,昆山市产业科创中心建设发展大会上,该市发布了“人才科创政策4.0版”,含金量十足,比如头雁顶尖人才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双创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创新实施五大人才计划:顶尖人才雁阵、双创人才倍增、产业人才扩容、国际人才汇聚、社会事业人才群英等。经认定,重大创新平台最高可获3亿元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标杆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

昆山市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是全国县级市中首家进行实体化运作的政府专业科创服务机构。走进中心,办事窗口、金融超市、线上查询区、自主申报区等一一陈列,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政策、生产、生活等275项专业服务。人才走进中心,如同到了自己的家,大到项目审批,小到驾照申领,都有“专人、专线、专窗”办理,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站式”、“5A”级人才科创服务机制的“含金量”和尊崇度。

秀林丰茂,引来金凤凰。通过精心培育,一片片梯次分明的“人才森林”在阳澄湖畔拔地而起。据统计,目前,昆山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5.6万人,全市共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39人,为全国县(市)之最。累计认定昆山头雁人才团队4个、头雁人才2人,院士项目89个,2018-2020三年新增人才项目总数达到1880个,形成了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的喜人发展格局。

“昆山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勇当标杆、走在前列,始终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昆山将着力引聚人才第一资源,营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各界英才在昆山居住生活、开拓事业称心如意。

位于昆山周市镇的蒲公英科创产业园二期项目最近正紧张赶工建设,园外等待入驻的企业已经排起了长队。园区建设方、昆山城投房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燕灵介绍,除了“工业上楼”,二期园区还将配套研发大楼、智慧共享餐厅、高端人才公寓等,以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

以科创生态体系为抓手,昆山一着不让推进全市科创空间载体建设,积极“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吸引海内外优质人才科创项目落户。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昆山构建起科创“大厦”的“四梁八柱”: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建设如火如荼;周市镇、张浦镇、陆家镇三大科创样板镇加速崛起;全市累计启用科创承载空间总面积达422.38万平方米,建成拥有各类科创园区载体170多个。

苟日新更日日新,自信但不自满,勇于争第一的昆山人时刻保持危机感,全力开启动能转换引擎。

分享到:

新闻精选

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召开

水母网
12/12 08:44

市政府党组和市政府机关党组赴市档案馆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水母网
10/21 08:24

品重烟台 品耕沃野|烟台苹果:锻造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水母网
10/20 08:37

抽查不合格率35.4% 警惕劣质充电宝起火爆炸等潜在危险

人民网
10/16 08:32

2023烟台马拉松15日鸣枪开赛 时隔6年“烟马”再出发

水母网
10/12 08:46